蘇武持節牧羊19年
蘇武(公元前140—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拜中郎將,奉命持節出使匈奴,但不幸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未遂。後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蘇武曆盡艱辛,留居匈奴19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匈奴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以遊牧為生,生性剽悍善戰,經常襲擾內地,劫掠人口和財物,成為秦漢之際主要的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匈奴被漢軍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相安無事。匈奴和漢朝經常互派使者往來,但扣留使者的事也時有發生。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又準備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答應把扣留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回應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將蘇武持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等人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不料此時匈奴內部出了一件事,並牽連到蘇武使團的成員。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一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於報告。單於下令把蘇武關進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麵下著鵝毛大雪,蘇武饑寒交迫。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一些毛氈子啃著充饑。過了十幾天,居然沒有餓死,這讓匈奴人很驚異。單於見折磨蘇武達不到目的,就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羅斯境內貝加爾湖)邊去放羊,把他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蘇武到了北海,依然拿著表示他身份的節杖。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田鼠洞裏的糧食和草根充饑。他托著旌節放羊,不管醒著還是睡著,旌節都拿在手中。天長日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部。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到漢朝求和。這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於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後來,漢朝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朝使者見麵,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於,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禦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麵寫著蘇武還活著的消息,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於聽了非常吃驚,他真的以為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40歲,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歸國時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裏拿著光杆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蘇武是中華民族氣節如山的代表人物。手持的漢旌節可以磨掉所有旌穗,心裏的漢朝威儀卻不能受到半點侮辱。雖然被匈奴俘虜,卻死也不能放棄漢家的鐵骨。蘇武這種堅貞不屈的壯舉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蘇武的氣節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子孫,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漢武帝的經濟措施
在經濟方麵,漢武帝采取重農輕商、整頓財政的措施,頒布“算緡”、“告緡”令,征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又采取桑弘羊的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一鑄造五銖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均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經濟方麵漢武帝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對當時的貨幣進行了統一。
蘇武墓
蘇武墓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武墓位於鹹陽城西 49公裏處武功縣武功鎮龍門村。清乾隆巡撫畢沅題碑,同治間(1862—1874年)知縣陳爾茀等題碣。
20世紀40年代末尚有圍牆、院落、門楣,後被拆,僅存墓塚,高約1.5米。1979年,蘇武墓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標識,確定保護範圍,劃定墓麵積330平方米,設門楣建圍牆。
1938年,菲律賓華僑成立“南洋武功蘇氏宗親會”,1993年更名“世界蘇氏宗親會”。1997年,“宗親會”追本溯源,尋根謁祖,組團回武功拜謁蘇氏墓。
種師道老當益壯
種師道(1051—1126年),原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人。北宋名將,北宋末期著名的賢士、軍事家。
北宋時有三世為將的種氏一家。種世衡治邊有方,名揚西夏;其子古、諤、診皆有將才,關中號稱“三種”。種世衡之孫種師道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種師道少時拜著名思想家張載為師,入仕途時初為文官,曾任熙州(今甘肅臨洮)推官,原州(今寧州固原)通判。
當宋與夏劃定邊界時,種師道與夏使焦彥堅周旋,義正辭嚴,維護了大宋的利益。種師道生活的年代正是宋與西夏糾纏不休的年代。西夏乃黨項羌所建立的政權,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東南)最盛時轄22州,與遼、金先後成為與宋鼎峙的政權。
11世紀40年代,宋與西夏多次交戰,一度失利,不得不承認西夏國的獨立,並以“賞賜”的名義向西夏繳納了許多財物,但邊界上一直衝突不斷。
種師道從武後擔當了抵禦西夏的任務,曆任洛州(今河北永年東)防禦使,渭州(今甘肅平涼)知州。由於他抵禦西夏有功,晉侍衛親軍軍馬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處於多事之秋的宋朝邊境仍舊戰事頻繁,宋夏之爭末期,宋金之役又接踵而至。
12世紀初,遼所臣屬的女真部落獨立,稱金。金朝於1125年擊潰遼國後揮師南下。宋徽宗趙佶驚惶失措,急忙把帝位傳給兒子趙桓,是為宋欽宗。
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軍渡過黃河,直逼宋都東京(今河南開封)。當時,北宋政府內部分裂成兩派,投降派主張割地求和,主戰派要堅守京城。在軍民抗戰要求的壓力下,欽宗被迫任命主戰派李綱保衛京城,並召種師道援京,加檢校少保,靖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製置使。種師道奉詔急速領兵東還,來到洛陽,知金人已兵臨城下,有人勸說種師道,金兵勢大,不如暫駐汜水。種師道卻說:我的兵雖然不多,但趁敵方不明我虛實,鼓行而進,敵必怯惑。而且都城軍民知我領軍前來,必然為之振奮,何必憂敵。於是,種師道率軍,一路揚言“種少保領西兵百萬來”,直抵東京,其他各處援軍也先後到達,共計 20萬人。而金軍全軍隻有6萬人,不敢妄動,隻好北撤,派使者與宋朝議和。當時,種師道已75歲高齡,被人們尊稱為“老種”。金使者本來態度驕橫,旁若無人,但一眼看見種師道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裏,不由得雙膝一軟,向欽宗跪下了。由於種師道反對議和,被欽宗解除兵權,當金兵再次南侵時又不得不起用他,但終因主戰得不到朝廷的重視和信任,不久種師道病卒。
多麼蠻橫不講理的人當碰上“骨頭硬”的人時,就隻能卑躬屈膝。即使國家衰敗,決不向金人臣服,這種鏗鏘的“民族魂”,萬古長存。
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恥,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
種師道的四次建議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76歲的種師道病卒。生前他曾提出四次關鍵建議。第一次是姚平仲夜劫金營失敗,種師道建議再次出兵劫營,或者每夜發兵幾千人襲擾敵人,可以成功,宋欽宗不采納。第二次是完顏斡離不退兵,種師道建議乘金軍半渡之際,發動奇襲,否則必為他日之患,宋欽宗也不采納。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後,種師道急令調兵京城。第四次是臨終遺奏,建議皇帝退守關中,眾臣建議良臣李綱、宗澤代守開封,宋欽宗依然不采納。
洪皓出使堅貞不屈
洪皓樂平市洪岩鎮岩前村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閣待製假禮部尚書使金被留,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始歸。遷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尋因忤秦檜,出知饒州。十七年,責授濠州團練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觀,卒諡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鄱陽集》四卷,另有《鬆漠紀聞》二卷行世。事見《盤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傳。洪皓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洪皓被派出使金國議和,但金沒有議和之意,所以當時的使節非常危險。“凡宋使者如(王)倫及宇文虛中、魏行可、顧縱、張邵等,皆留之不遣”。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
第二年轉至雲中(今山西大同),見到金國權臣完顏宗翰。完顏宗翰不許洪皓請歸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縱的偽齊劉豫政權去當官。洪皓嚴詞拒絕:“萬裏銜命,不得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願偷生鼠狗間,願就鼎鑊無悔。”完顏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斬首。兩名兵士拿著寶劍,把洪皓抓起來往外推。洪皓麵不改色,從容而行。一位金國貴族見狀,深受感動,不覺失聲說道:“真忠臣也。”就給兩個兵士使眼色,製止兵士暫緩行刑,並親自跪下請求完顏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顏宗翰雖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遙遠的冷山(今黑龍江五常境內的大青頂子山)。
冷山一帶氣候寒冷,十分荒涼。那裏是女真貴族完顏希尹家族的駐地。洪皓以他淵博的學識和聰明才智,很快得到了完顏希尹的賞識。完顏希尹破例讓他教授自己的8個兒子讀書。洪皓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有機會就勸金國貴族與宋議和。完顏希尹最初力主攻宋,曾說:“孰謂海大,我力可幹。但不能使天地相拍爾。”洪皓聽後,警告他說:“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自古無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建炎四年(1130年)以後,金強宋弱的形勢開始逐步向宋強金弱方麵轉化。到了紹興七年至八年間(1137—1138年),宋強金弱的形勢開始形成,金人開始有了議和的意思。以宗盤、撻懶等人為首的一派,主張在交還南宋河南、陝西地的條件下與宋講和,並於紹興八年(1138年)與南宋簽訂了和解協議。在議和期間,完顏希尹曾就所議10事征求洪皓意見。洪皓條分縷析,完顏希尹認為洪皓說得實在,並沒有欺騙他,遂於紹興十年(1140年)帶領洪皓趕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歸宋進行議和。但在是否需要把河南、陝西兩地歸還南宋的條件下與宋議和的問題上,金人內部存在著嚴重分歧。以完顏宗弼(兀術)為代表的一派堅決反對交還,後來聯合完顏希尹,殺了宗盤、撻懶等人,重新發動了攻宋戰爭。完顏宗弼殺了撻懶等人之後,又殺了完顏希尹。洪皓因與完顏希尹有過不同意見,才幸免於難。
在燕京,洪皓見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虛中,宇文虛中被金人扣留後當了金朝大官。見到洪皓以後,宇文虛中勸他留在金朝當官,並積極向金熙宗推薦。金熙宗表示可以任洪皓為翰林直學士,洪皓堅辭不就。金人不甘心,更換官員時仍讓洪皓就職。洪皓請求允許他到臨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養”,以便尋機逃回宋朝。金朝參政韓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圖,讓洪皓任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堅決不允。金人又任命他為留司判官,並催促他盡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見高官厚祿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辦法。根據金朝法律規定,雖未任金官,但隻要被金人任使,則“永不可歸”。韓昉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雲中進士試”,即讓洪皓給考試判卷。這雖不是什麼官,但也是一項官差。洪皓深知韓昉的用意,裝病力辭。但韓昉不允,洪皓隻得前往雲中。到了雲中以後,他不履行職責,對院官說:“今取士以詩賦,吾故學經耳。”雲中院官和考官沒有辦法,隻好將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間,他一直關心宋朝的發展和強大。當聽說完顏宗弼在順昌(今安徽阜陽)被劉錡打敗而宋朝卻撤兵的消息以後,寫了數萬言的密信回宋,謂:“順昌之役,金人震懼奪魄。燕山珍寶盡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今再舉尚可。”此後又多次送密信。
紹興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貴子,大赦天下,允許宋朝使者回歸,洪皓與張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洪皓才得以回到闊別 14年的祖國。
綜觀洪皓生平,雖不曾領兵於陣前斬殺敵眾,也不曾開疆拓土,然而,一位奉命出使的使臣身上所具有的這種愛國情操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並不遜於任何一個民族英雄。在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下,發掘和傳承洪皓的道德價值和人格魅力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清醒民族良知、振奮民族精神有著十分必要的現實意義。
女真族伐遼建金
女真族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他們生活在鬆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在女真族30多個部落中,完顏部最為強大,完顏部也逐步地統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10年的伐遼征戰。
女真族的金朝討伐契丹族遼朝的原因可以歸總為反抗遼對其經濟與精神上的雙重壓迫。作為遼的藩屬,女真族每年都要向其進貢大量的金銀珠寶不說,還要向遼的銀牌天使上繳大量的捕獵猛禽——海東青;其次,在貿易上,雙方的交易也極不平等。
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稱帝,建國號大金,定都會寧。金於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並於1127年滅北宋。
臨江仙(懷歸)
洪皓
冷落天涯今一紀,誰憐萬裏無家。 三閭憔悴賦懷沙。思親增悵望,吊影覺欹斜。兀坐書堂真可怪,銷憂殢酒難賒。 因人成事恥矜誇。何時還使節,踏雪看梅花。
文天祥後世留英名
文天祥(1236—1283年),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初名雲孫,字天祥。文雲孫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遂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是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就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文天祥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13世紀,蒙古族在中國北方興起,在滅了金朝後,又把兵鋒指向南宋。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局麵不可收拾,朝廷無奈之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此時正在外地做官,得到勤王消息後,立即捐獻家產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為平江府知縣,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紛紛出逃,各奔前程。垂簾聽政的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元軍最高統帥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奉命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隻好獻城納土,和皇帝趙向元軍投降。
元軍占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製和占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結束戰局。文天祥寧死不屈,堅決不上伯顏的當,伯顏隻好將他押解到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趁守軍疏忽,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年)5月26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星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朝中大將張世傑專製朝政極為不滿,又與宰相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
元朝統治者對文天祥很重視,因為他在堅持抵抗的宋軍民中威望很高,所以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立而不跪,隻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紮,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什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曆代皆有。我為宋盡忠,隻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怎麼能嚇倒我!”
從此,文天祥開始了牢獄生活。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而他的妻子和唯一的兒子已死於兵亂之中。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朝廷的暗示:隻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盡管文天祥心肺俱裂,卻不願因親情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他的罪行被揭發出來,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產、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讚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最賢能?”群臣一致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因為元朝收用的降人很多,已習以為常了。文天祥的一些投降元朝的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隻是說:“你在這裏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隻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文天祥就義時年僅 47歲。他死後,在他的衣袋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後人評價他:“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事業雖無所成,大節亦已無愧”,肯定他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為烈士。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這位傑出的愛國詩人和民族英雄留下的名言,成為砥礪民族氣節的座右銘。文天祥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後世曆代傳頌,他寫下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壯愛國詩歌也成為千古名句。
崖山海戰之元寇窮追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的拒絕。於是張蒲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小朝廷隻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客死在那裏。
端宗死後,由 7歲的弟弟衛王趙昺在碣州(今香港大嶼山)登基,改年號為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厓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持,在海豐縣的五坡嶺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生擒,至此,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
文天祥
水天空闊,
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
蜀鳥吳花殘照裏,
忍見荒城頹壁。
銅雀春情,
金人秋淚,
此恨憑誰雪?
堂堂劍氣,
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
南行萬裏,
屬扁舟齊發。
正為鷗盟留醉眼,
細看濤生雲滅。
睨柱吞嬴,
回旗走懿,
千古衝冠發。
伴人無寐,
秦淮應是孤月。
李庭芝焚詔拒降
李庭芝,字祥甫,湖北隨州應山縣人。生於1219年,死於1276年。他自幼身體魁梧、聰明過人,喜歡玩槍弄棒,立誌報效祖國。理宗嘉熙末年(124年)蒙古族向南宋大舉進犯,長江沿岸防線吃緊。李庭芝急國家之所急,主動去找負責湖北防務的主帥孟珙,獻江防之計並請求給他為國效勞的機會。孟珙對他的愛國之舉甚為稱讚,就讓他暫時代理湖北建始縣令。李庭芝一到任,一麵大力加強農業生產,一麵教導農民操練武藝,僅用一年時間,建始縣的青壯年農民大部分成為既能生產又會打仗的戰士。淳祐初年(1241年),李庭芝考中進士,仍被派往孟珙幕府中,擔任主管機要文字的秘書工作。1246年,孟珙在任上病逝。孟珙死前向皇帝推舉賈似道鎮守兩湖,同時把李庭芝推薦給賈似道。賈似道任他為京湖製置司的參議。李庭芝向賈似道提出許多加強防務的建議都非常切中要害,但賈似道是個腐化墮落的權貴,仗著與皇帝有親屬關係,為非作歹、欺上瞞下,李庭芝的建議大多不被采納。
1258年,蒙古蒙哥汗發三路大軍向南宋大舉進攻。朝廷任命李庭芝鎮守揚州。揚州這個自古繁華之地經過幾年的戰亂,房屋倒塌,鹽戶逃亡,經濟衰退,市麵蕭條。李庭芝采取了一係列的恢複措施:寬免百姓積年拖欠的租稅;官府借錢給百姓修建房屋;招集民工疏通運河,便利運鹽經商。不久,百姓們把房屋蓋起來了,外逃的鹽戶遷回來了。李庭芝還在揚州興辦教育,大修學舍,招收青年少年誦讀詩書。揚州地區遭受水旱災害,他就命令地方官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甚至還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救濟災民。李庭芝在任上兢兢業業,為民興利除害,深受揚州人民愛戴。
1267年,投降蒙古的南宋潼川安撫使劉整向忽必烈獻計:進攻南宋,必須先取襄陽,由漢水渡長江,宋朝可滅。第二年,忽必烈以劉整為都元帥,隨同阿術進犯襄陽。他們造戰船5000艘,練水兵7萬,在襄陽城外築了10個小城,在漢水上布滿戰船,企圖用水陸封鎖的辦法困死城中軍民。
1270年,朝廷任命李庭芝為京湖製置大使,領兵出援襄樊。那時候權臣賈似道當政,他怕李庭芝打了勝仗,立下大功,會威脅自己的權勢,就派他的心腹範文虎為福州觀察使,從中牽製李庭芝。範文虎成天在營中陪著愛妾嬉戲取樂,根本不打算行動。李庭芝屢次約他進兵,他都敷衍推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