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團隊像人一樣,應不斷進步成長。團隊進步的基本條件是能持續地學習、反思和溝通,有自我批評的承受力和能力,能不斷找出自身不足的文化,這是團隊成熟和有信心的表現。

——〔中〕張瑞敏

學習楷模

1.塑造高凝聚力隊伍的楊春風

永煤集團城郊礦掘進三隊隊長、勞動模範楊春風從事下井工作已有多年了。他曾多次身臨頂板破碎、底板湧水和斷層阻隔等險境,但都因嚴把安全生產關而安然無恙。工友們總是這樣說,“跟著他幹最安全”。

楊春風說:“要讓全隊140多人都搞好安全生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給大家設了一條高壓線,就是必須遵守製度,誰也不能碰。

“對於職工容易違反安全規定的事情,我都是先定懲戒性製度。比如隊裏規定對每個發現的安全隱患實行'終身負責製。一旦發現隱患就不允許交接班;確需交接班的,第一責任人也要追蹤到隱患整改完畢。否則,處罰時將追究前一個班的連帶責任。製度執行得好,就能引導和鼓勵職工自覺規範行為。”楊春風還說:“安全這根弦一定要從幹部抓起。”

一次,一名副隊長超額一倍完成了任務,下班升井後非常高興。結果,剛到辦公室就被楊春風狠狠地“收拾”了一頓。原來,該隊正在施工的2302號軌道順槽連接處遭遇斷層,楊春風要求大家嚴控施工進度、確保安全。這名副隊長卻求功心切,明明要求每班隻鋪架一個“工”字鋼棚,他卻鋪架了兩個,有些細微處沒有做好,留下了安全隱患。

楊春風扣減他們一個班次的工作量,又罰了500塊錢。他還在每個班次的班前會上通報此事,打安全生產“預防針”。

楊春風認為:“一支戰鬥力強的隊伍,必然是一支高凝聚力的隊伍。”他說:“隻有懷著對工作最赤誠的情懷,對工友最真誠的關愛,從平時的點點滴滴做起,才能塑造一支高凝聚力的隊伍。”

楊春風說得實在,做得更實在。為了安全生產,他把職工可能影響工作的家中事也照顧到了。

職工小孫有段時間經常請假。這讓楊春風很疑惑,於是,他找機會和小孫當麵談了談,得知其孩子患白血病正住院治療,花費很大。他整天為這事兒犯愁。楊春風馬上倡議組織全隊職工捐款,還積極與礦工會聯係求助。職工們紛紛解囊,礦工會也實施了救助。接到捐助的小孫非常感激,在孩子病情緩解後,他便趕回崗位,工作也更加努力,業績十分突出,還當上了班組長。

職工韓誌獻說:隻要楊隊在辦公室,我們這些職工就總會主動過來談心,特別是周二、周五的職工學習日,辦公室裏總是圍滿了人。大家在一起談工作,談遇到的困難,一起提意見、找對策,真是比一家人還要親……

楊春風曾說:“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辜負領導和職工的期望。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把工作做好。”

掘進三隊在2301號工地施工,剛推進5米,就遇見了一條落差達3米的正麵斷層,施工操作難度很大。楊春風堅守在現場,不分白天黑夜地與大家一起研究措施,直到綜合掘進機順利通過斷層。那段時間,他怕發生危險,每次下井都要帶班10個小時以上,實在頂不住了才上井歇一歇。

在職工中流傳著這樣一件趣事:2301工地巷道施工快貫通時,楊春風白天下井,晚上在隊部值班。連續的緊張勞累,使他喉嚨發炎疼得說不出話。下井時,楊春風就含著消炎片。職工們就打趣地說他“好雅興,下井還帶糖果吃。”楊春風聽後笑了。

在楊春風帶領下,掘進三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們所施工巷道多次被評為全礦優良工程,四次被評為示範工程,六次取得全礦質量標準化競賽第一名,兩次取得煤巷掘進勞動競賽第一名。楊春風也獲得集團勞動模範稱號。

2.重視整體健康發展的顧建國

企業的發展與壯大,靠的是企業所有員工的努力,顧建國作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除了他的戰略思想、奮鬥精神,最關鍵的是他能團結一班人,帶領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顧建國始終把這個關鍵看做是企業發展的一個理念。

在顧建國和他的職工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那是作為一家傳統的大型國有企業,經曆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中的生死考驗之後,煥發出的自強、自尊和自信。顧建國是馬鋼集團公司總經理、股份公司董事長,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新時期勞模群體中湧現出來的企業領軍人物的一位代表。

“企業班子的團結,是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基礎。”有兩個場景讓顧建國和所有馬鋼人終生難忘:

1996年,馬鋼集團出現了月度虧損。與報表上的赤字相比更讓人寒心的是,在年末的一次職工內退中,一萬多人提前退休,有些中層幹部也選擇了早早回家,另謀發展。

2005年,馬鋼舉辦職工運動會,在激昂的進行曲中,馬鋼職工身著統一的服裝雄赳赳氣昂昂地步入會場,激情在每個人心中燃燒,職工們自發打出了“選擇馬鋼,終身無悔”的巨大橫幅,讓人禁不住眼睛潮濕。這就是幾年來馬鋼人走過的心路曆程的縮影。

每當談到這段由困境走向成功的經曆,馬鋼人普遍的說法是:我們有一個好的當家人,有一個決策正確、實施有效、團結和諧的好的領導班子。

談到企業的成功發展,顧建國認為,“企業發展的健康軌道並不是現成的,各個企業有自己的路,軌跡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國有企業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成功轉型,人的觀念的轉變是最關鍵的。”

1997年6月,馬鋼集團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用什麼辦法來振奮人心,凝聚隊伍呢?三天的務虛會後,馬鋼集團大張旗鼓地展開了以“我們的生存空間還有多大”為題的全員大討論,直麵“生存危機”,自此拉開了馬鋼集團觀念轉變“大討論”的帷幕。

這次“大討論”被譽為“馬鋼集團的轉折點和新起點”,它激發起了職工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一次“頭腦革命”在馬鋼集團的努力下完成了。

困難的時候,資金自然捉襟見肘,顧建國卻舍得花錢讓管理人員出國考察,當時不少人舍不得,但是到國外先進的鋼鐵企業走了一圈,人們的眼界被打開了,親身感受到了市場經濟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發展,腦子裏有了市場經濟的觀念。

與此同時,馬鋼與上海財經大學合作,對企業領導層進行工商管理研究生課程分批培訓。顧建國身先士卒,先後參加了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國有大企業負責人培訓班、工商管理研究生和EMBA的學習……

通過學習培訓,市場經濟理論逐步武裝了馬鋼人的“頭腦”,馬鋼集團的職工開始樹立起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成本觀念、質量觀念和效益觀念。同時確立了率先做大做強股份公司的發展思路和“做強鋼鐵主業、發展非鋼產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發展戰略,以及圍繞這一思路和戰略開展的持續觀念創新。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化鋼鐵企業,也有傳統得像連隊似的作風:班子談心製度。這分成兩部分:計劃內,每個班子成員與二級領導班子進行談心,每年輪換,談心的問題涉及方方麵麵;計劃外,打亂上下對應關係,預約時間,與你想要溝通的人談心。

顧建國認為:“快節奏的社會,溝通非常重要,特別是領導班子互相溝通,認識上的不一致,會造成誤解,會造成不團結。幹事業,將事業幹成功,整個團隊認識的一致是基礎。”

“整個團隊‘思上’的精神,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幹事業要有激情,對職工要有感情。困難的時候,不氣餒;快速發展的時候,頭腦清醒。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企業‘思上’是最重要的,朝著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擰成一股繩,就可以創造很多奇跡。如果各有所思,各得其所,就完了。”

在顧建國的帶領下,馬鋼人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建一座同樣的2500立方米的大高爐,隻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投產次月利用係數就超過設計指標。投資52億元的冷熱軋薄板工程更是創造世界最快的建設速度,僅用了22個月,被外國專家稱為驚人的“馬鋼速度”。

企業的日子好過了,職工的收入福利也在不斷提高,人均收入由1999年的12萬元提高到2004年的25萬元,翻了一番;1999年以來共有10930套住房分配到戶,這樣便緩解了職工住房緊張的問題;在房價不斷攀高的時候,馬鋼集團向職工售房,標準麵積以內的始終堅持1180元每平方米,這是為了還掉過去的欠賬。

為了扶貧幫困,1999以來馬鋼共籌集1450餘萬元慰問款物開展送溫暖活動;為撫恤戶建立檔案,定期走訪慰問,每年發放撫恤金600餘萬元;製訂了大病重症職工醫療救助、扶貧幫困資金對大病職工的救助辦法,僅2004年一年用於幫助大病職工或意外事件的職工家庭進行一次性救助220戶、金額達90多萬元……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集團,這是馬鋼集團的新目標,“國際競爭,競爭參數會發生很大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眼界要高,視野要更加開闊。現在新分來的大學生,公司提供機會讓他們學外語,解決聽說的基礎,儲備未來。過去講生產、科研、銷售是生產力,現在,國際化的思維能力也是重要的競爭力。愈行愈遠,必須團結一心才能波浪前行。”

顧建國始終重視集體的力量,在這個理念的指引下,他帶領下的馬鋼集團正在迎接著一個蓬勃向上的未來。

3.江鈴集團的“袁政海班組”

技校畢業的袁政海,一個年輕有為的小夥子創造了中國製造業的三個之最:23歲成了中國最年輕的技師;27歲成了中國最年輕的高級技師;31歲成了2002年“中華技能大獎”最年輕的獲得者。

他就像一隻頭雁,引領一支雁陣展翅翱翔:平均35歲的班組共17名工人,9人是高級技師,16人擁有除鉗工外四種以上技能上崗證;48人次分獲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班組先後獲得“全國機械工業職工技術創新示範班組”、“全國學習型標兵班組”等稱號。

這支雁陣就是江鈴汽車集團模具廠“袁政海班組”。

袁政海班組是江鈴汽車集團模具廠的一個模具班組,主要承擔前方車間模具維修和保養。對於近2萬名員工、1000多個班組的江鈴來說,一個17人的工人小集體,算不上重要角色。但十幾年來,袁政海班組以創新迎接挑戰,搞技術革新170多項,其中130項技術攻關、技術改進項目獲獎,創經濟效益數億元。就這樣一個後勤保障班組,一舉成了江鈴叫響全國的品牌,成長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優秀群體,成為全國學習型班組的典範。

班長袁政海經常這樣說:“做事先做人,敬業先精業。我們每年都有詳細的培訓計劃,每月都有學習安排,每天都有學習時間,目的是讓每個人每天都有新收獲、新進步。”對於袁政海班組來說,追隨企業發展的步伐不斷學習進取,是做事敬業的“第一需要”。

班組長既是指導員,又是衝鋒上陣的戰士。每天晚上看兩個小時的專業書是袁政海多年來堅持的習慣,一有好的專業書,他第一時間拿到班組與大家分享。1998年公司選派袁政海到世界著名模具廠日本荻原公司驗收模具,他抓住這一難得機會,恨不得有十雙眼睛看,晚上回到宿舍寫筆記,半年下來筆記和買來的資料裝滿了一旅行包。

在袁政海的影響和帶動下,班組形成了濃厚的比、學、趕、幫、超氛圍。班組許多成員既懂設計更會製造,許多連科班出身的大學生都無法掌握的知識,如快速成形、仿真技術、逆向工程、三坐標測量等技術,他們運用得非常嫻熟。

每個工人要“精一業、會兩手、懂三門”,這是江鈴1997年與美國福特合資後對模具班組的新要求。曾經以為有了一紙證書就可以當好技工的吳農,感到了非常大的壓力。在袁政海的指導下,他買來許多技術書,並虛心向工友們學習。如今,吳農不僅鉗工活幹得出色,而且還取得了車工、銑工等5個上崗操作證書。

“有了一流的員工,才有一流的產品。”江鈴汽車集團董事長王錫高說。在模具班的努力下,江鈴結束了A類模具依賴進口的曆史,模具班成為江鈴技術創新的強大後方。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江鈴每年外購車架成本高達2000多萬元,這意味著公司每年一筆巨額資金流入其他企業口袋。藝高人膽大,不服氣的袁政海和工友們得知後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我們自己來幹!

1994年,公司把自主製造超大型車架模具這個重擔下達給袁政海班組。外方提供的隻有示意性簡圖,按圖無法掌握製作工藝。怎麼辦?班組成員把心一橫:外國人能製造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我們比他們更聰明,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在袁政海帶領下,班組成立了攻關小組,憑著各自的工作積累,在研究大量國外引進模具結構的基礎上,大膽革新,經過日夜奮戰,模具終於完成了。負責驗收的外國專家十分驚訝,認為完全達到了國際水準,紛紛挑起大拇指連聲稱讚:“江鈴工人,了不起!”

歐洲全順車換型,2001年5月長期與江鈴合作的英國公司,不再生產全順車減震重要部件下擺臂,如果繼續供貨,每件必須加三倍價錢。要是這樣,全順車的產量和價格,將完全被英國公司控製。膽大藝更高,袁政海班組主動請纓,費時18個月,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萬仁義是袁政海班組中的衝模高手,鉗工、焊接、衝壓、三坐標測量、模具研配,樣樣精通。在江鈴NKR輕卡縱梁組合式複合模自主開發中,他大膽創新工藝,在製造過程中果斷采用分段、拚接和互換等技術,不僅縮短了整個模具生產周期,而且確保了開發質量,為公司節省了60多萬元。模具投產後,與外購件相比,按當時年產銷量計算每年可為公司節約成本500多萬元。為此,萬仁義小組一舉奪得“全國大城市青年職工創新創效成果第一名”。

製造和維修模具,既要技巧,更要體力和耐心。銼刀和鐵錘,不僅磨練了袁政海班組出色的技能,更磨出了班組成員對工作的耐心和執著。在一個個重大任務中,袁政海班組不斷經受著體力與智力的考驗,沒有人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