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班組生產異常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操作波動。操作波動是指操作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異常操作因素,影響班組生產質量的主要因素是人、設備、工藝、材料、環境,切實有效地把這五個因素控製起來,及時消除異常波動,就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而五個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因為班組生產是靠人監控的,監控者(班組長)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的最終結果。
產生操作波動的主要原因有五點:
(1)責任心不強,沒有做到勤觀察勤調節。
(2)執行工藝和操作規程不嚴,操作失誤多。
(3)技術素質低,既不會分析又不會處理。
(4)設備維護保養差,設備帶病運轉。
(5)上下工序協調配合差,生產不穩定。
這五點是導致操作波動的主要問題,隻有把造成操作波動的問題解決好,把影響產品質量的五個原因控製起來,才能穩定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質量分析檢測不嚴也是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質量檢測應嚴把質量關,成為指導班組生產的“眼睛”。班組產品質量分析大致分為:
①對生產過程分析把關,指導操作。
②對半成品、成品分析檢測,把好產品出廠關。
③通過分析檢測,收集整理數據,發現關鍵所在,進行因果分析,為進一步提高質量采取技術組織措施,確保生產始終保持最佳狀態。
班組品質管理要點
(1)操作人員確依操作標準操作,且於每一批的第一件產品加工完成後,必須經過有關人員實施首件檢查,待檢查合格後,才能繼續加工,各組組長應實施隨機檢查。
(2)檢查站人員確依檢查標準檢查,不合格品檢修後須再經檢查合格後才能繼續加工。
(3)品質管理部製程科派員巡回抽驗,並做好製程管理與分析,以及將資料回饋有關單位。
(4)發現品質異常應立即處理,追查原因,矯正及做成記錄防止再發生。
(5)檢查儀器量規的管理與校正。
班組品質管理原則
(1)全員參與。
①工作單位內的協助。
②品管技術人員的協助。
③前後工程的協助。
④領班或班長互相間的協助。
⑤活用品管小組活動及品管圈活動。
(2)加強品質意識。
①領班、班長的領導能力。
②對品質管理勇往直前。
③不可氣餒,失敗也不可消極。
(3)加強日常管理。
①一定要使用資料、數據。
②不要忘了數據的層別及資料的回饋。
③製程異常時的報告及應急措施一定要確實做好。
④修訂作業標準書。
⑤使用管製圖,非管製狀態時的處理要標準化。
(4)要有毅力。
①對經驗、直覺要做解析。
②對過去的經驗、傳說、直覺持懷疑的態度。
③檢討:產品規格有無不周全、圖麵公差有無不周全、計測儀器是否調整、化學分析是否正確。
(5)要有創造力。
①培養發表意見的氣氛。
②由提案數來顯示改善的意識。
(6)要有計劃性。領班、班長都有確立良好計劃的責任,要事前管理,不要事後管理。
(7)加強問題意識。沒有問題的現場,就是問題。利用柏拉圖、不輕視小問題的解決。
(8)自主管理。使每人都積極參與管理。讓大家關心自己的工作結果,借以檢討工作。
(9)自主檢查。
①製造產品的人有保證品質的責任。
②應用品質保證工具。
(10)教育及訓練。
①集合教育僅是教育中的一部分。
②要通過實際工作來教育。
③通過品管圈活動來教育。
④使下屬知道具體的成果。
⑤品質是始於教育,終於教育。
班組提高產品質量的對策
(1)強化質量意識教育。
(2)抓好平穩操作。平穩操作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平穩操作就是要穩定工藝。
①抓好交接班。交接班是了解上一班生產、工藝、質量、安全、設備運行及遺留問題等的過程,對於穩定下一班生產工藝和質量至關重要,要嚴格按交接班要求進行交接。
②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要求班組成員能熟練掌握技術規程的主要內容,如工藝操作法、工藝條件、工藝參數、安全技術要求等,都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操作,特殊情況聽從班組長或上級指示進行調整。
③開展崗位培訓,提高技術素質。以培訓基本動作、基本技能和學習基本理論為主。緊密結合生產實際進行實際訓練,通過崗位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增強崗位實際操作本領,使其在生產過程中同生產工具實現最佳結合,達到優化生產,提高勞動效率的目的。
(3)開展QC活動。QC小組是群眾性的質量攻關活動,是群眾參與質量管理的好形式,班組要在生產過程中充分發揮班組成員的聰明才智,開展好此項活動,組織攻關、小革新、小改革和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解決班組產品質量存在的疑難問題和薄弱環節,提高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4)完善崗位質量負責製。
5推進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
作為現代的現場基層管理幹部,班組長應該努力地了解科學的管理方法,所謂科學的管理的方法就是要依照一定的管理程序,使所管理的工作依照規定的方法順利進行,並且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PDCA循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為“戴明環”。PDCA四個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環中所代表的含義如下:
P(Plan)——計劃,確定方針和目標,確定活動計劃。
D(Do)——執行,實地去做,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C(Check)——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注意效果,找出問題。
A(Action)——行動,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適當推廣、標準化,或製定作業指導書,便於以後工作時遵循。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以免重現,未解決的問題應提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現場品質管理問題掃描
當一個優秀的班組長走入工作現場,憑借他多年的現場工作經驗和獨到的眼光,一定能夠很快從工作現場中發現現場品質管理上的問題。在你的日常工作中,你有否遇見下列問題:
(1)問題不斷。甲不良下降跟著乙不良上升,乙不良減少丁不良又起來,丁不良壓下去甲不良又高起,東邊撲滅,西邊又告急,剛強調了甲要注意,不久又未遵守標準,不是今天材料領錯,就是昨天溫度調高。請各位想想問題出在哪裏?
(2)惡性循環。甲不良上個月才下降,這個月又上升。材料用量四周前異常才消除,本周又異常。乙不良發生兩個月前才查出可能是A、B、C原因,本月又再度發生乙不良。甲產品因甲不良而發生一次退貨,本次又發生因甲不良很高而退貨。昨天才領錯材料,今天又再度發生錯料。成功率時好時壞,時高時低。因不良太高,這批100%檢查,下批200%檢查。
請診斷看看原因何在?
(3)自然消失,不明就裏。除了上述兩類問題,各位是否還發現了下列現象:
甲不良突然升高,然後又自行恢複平靜。乙不良升高但原因尚未找出不良又告消失。因為自然消失注意力也就跟著消失——一直不明就裏下去。
問題發生了,忙了一陣子總算平息了,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答案居然是“不知道”。
(4)請提出各位的診斷結果——病因何在?
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①太忙以致無暇找出原因根除。
②不夠勤快未能多看多聽,眼到手到。
③缺少方法,未能事半功倍以致徒勞無功。
PDCA循環的“動力”與“真諦”
品管要想不斷更上層樓,保持PDCA的不斷轉動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對上述問題提出真正的關鍵因素,讓我們想想下列問題。
(1)如何使PDCA向前轉、向上轉。
①原地自轉——不會進步,也必然形成上述問題不斷、惡性循環的問題。
②向前向上轉——日新月異。
(2)向前轉動的“動力”與“真諦”。
(3)如何做好檢查工作。
要做好PDCA中之“C”有兩種途徑:
①親自巡視、觀察現場作業,發掘結果有無異常。具體項目有:品質正常與否;產量正常與否;成本正常與否;遵守標準還是未遵守標準。
②定期做統計解析。
了解全局。一產品今天發生了兩個不良品,但在整個月中重要性占多少?是第一位,或是第二位,還是最後一位?
了解趨勢。每天不良有起有落,長期而言是逐漸上升,還是逐漸下降?
發掘潛在問題。多看、多聽、勤問、勤察隻能發掘“看得見”的問題,也就是“顯在”的問題,對於“看不見”的“潛在”問題則必須靠定期的統計解析才能顯現。
(4)“C”的關鍵。
①是否能做到定期解析。
②是否懂得簡單的統計方法。
③是否能用簡單的統計方法。
6產品質量日常檢查管理的具體做法
為避免人員的疏忽而導致不良的影響,使全體員工重視質量管理,為確實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班組長需要加強本班組的工作現場、生產操作、質量保管、設備維護、廠房安全衛生等可能影響產品質量的日常檢查管理。
(1)工作現場檢查。必須由各單位主管配合執行。
①頻率。
正常時每半月1次,每次2~3人,但至少每月1次。
新進入員開始時每周1次,至熟練後,與其他人員一樣,依正常的頻率。
特殊重大的工作則視情況而定。
②製訂工作檢查表。
(2)生產操作檢查。頻率為每周3次,每次2人。
(3)自主檢查。對每個檢查站每2~3天檢查一次,並視情況調整。
(4)外協廠商質量管理檢查。
①質量管理部成品科會同有關單位人員,不定期巡回檢查各協作廠商、原料供應加工廠商。
②製作外協廠商質量管理檢查表。
(5)質量保管檢查。
①檢查對象:原料、加工品、半成品、成品等。
②頻率:每周1次。
③製作質量保管檢查表。
(6)設備維護檢查。頻率:每周2次,每次2~3台設備。
(7)廠房安全衛生檢查。頻率:每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