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五經:《春秋》(14)(3 / 3)

楚平王一想,萬一太子聯合中原諸侯國,便會不利於楚國,自己確實太被動了,於是就派人查問伍奢。

伍奢知道是費無極從中作梗,就對楚平王說:“大王您這是聽信讒言了啊,上次您就不該亂聽別人的話迎娶本屬於太子建的妻子。”

楚平王聽到這話,大怒,立即將伍奢關押起來,並派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是一個正直的人,自己還沒到城父,就派人通知太子建趕快逃走。後來,太子建成功逃到了宋國。但奮揚卻不得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受過,他讓人將自己綁到楚國。

楚平王問奮揚:“殺太子建這話,從我口中說出,隻傳到你一個人的耳朵裏,那麼是誰通知太子建逃走了呢?”

奮揚說:“是小臣自己告訴他的。大王您曾經告誡小人:‘侍奉太子建,要像侍奉我一樣。’我正是這樣做得啊。小臣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卻絕不敢有二心,因此我接受了您第一個命令全心侍奉太子建,就不忍心再執行您第二個命令再去殺害他。所以我請他逃走了。雖然後來我後悔沒有執行第二個命令,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楚平王又問:“明明知道違背了寡人的命令,你現在為什麼還敢再回來?”

奮揚回答道:“接受國君的命令卻沒有完成,這已經是犯罪了。如果國君召見我我不回來的話,這是第二次犯罪了。雙罪並罰,我想逃也沒地方可去。”

楚平王就對奮揚說:“你還是回到城父去吧,不懲罰你了。”

奮揚於是又回到城父擔任司馬一職。

這時費無極又不安分了,他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兒子們都很有才能,如果讓他們逃到吳國,將來一定會成為楚國的心頭大患。大王您不妨以赦免伍奢的名義,將他的兒子召回來。他們都是推崇仁愛的人,聽說父親赦免,一定會回來的。”

楚平王就照他說的做了。他派人對伍奢的兒子們說:“如果你們肯回來,我就赦免你們的父親。”

伍奢的長子伍尚是棠邑大夫,他對弟弟伍員(即伍子胥)說:“回去必死,你逃到吳國去吧,我回去救父親。我的才智不如你,現在我為了父親回去送死,你為了將來替父親報仇而逃走,這樣,我們兩個的行為都是仁義的。現在楚王說了赦免我們的父親,如果真的被赦免了,起碼我可以盡孝了。萬一不能赦免,我能回去,起碼我們兄弟沒有背棄仁義,沒有背棄父親,沒有抹殺我們的名譽。”

就這樣,伍尚回到了楚國都城,伍子胥逃跑了。

伍奢知道伍子胥沒有回來之後,說道:“楚國恐怕從此會多災多難了,恐怕楚國的國君和大臣連按時吃飯都沒有機會了。”

楚平王果然沒有赦免伍奢,將他和伍尚都殺了。伍子胥逃到吳國,向吳王僚說了征討楚國有那些好處,極力慫恿吳國攻打楚國。

吳國公子光說:“伍子胥是因為家仇提出征討楚國的,我們不能偏聽他的。”

伍子胥說:“公子光有更遠大的誌向,那麼我現在幫他尋求勇士吧,在邊境地區等待時機。”於是就一邊在吳國邊境種地,一邊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後來,一切果真如伍奢所料,伍子胥率領吳兵攻打楚國,楚平王的屍體被伍子胥鞭屍泄恨,總算為冤死的父親和哥哥報了仇。

晏子論“和諧”

齊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遄台隨侍,齊國大夫梁丘據聞訊也趕來迎接。

齊景公很信任梁丘據,看到他來,欣慰地說:“隻有梁丘據與我的關係最和諧啊。”

晏子卻不這樣認為,他說:“梁丘據跟大王您隻是相同而已,怎麼談得上和諧呢?”

齊景公詫異道:“和諧與相同不是一個意思嗎?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晏子回到道:“當然是有差別的。和諧,就好比做肉羹,必須用水、火、醋、醬、鹽、梅等來烹調肉,然後再用柴火燒煮。廚師在做的時候,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味道不夠的時候,就增加作料;味道重的時候,就用水衝淡。君子吃了這樣口味恰好的肉羹,就能平和自己的心性。

“國君和臣子的關係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政策,其實裏麵包括了不可以的東西,臣子要指出不可以的地方,讓國君的政策更加完美。國軍認為不可以的政策,其實裏麵包括了可以的成分,臣下幫助國君指出其中可行的地方就行了。隻有正陽,國家的政事才會可樂生平,百姓才會沒有爭鬥之心,不會做出任何越軌行為。因此,《詩·商頌·烈祖》中說道:‘調和好的羹湯,五味適中,這就可以進獻給神明享用,確保全國上下政事和諧。’先王就曾經使國家的‘五味’調和得當,使‘五聲’調和而和諧動聽,以此來平和自己的心性,成就政事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