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想要延續從前的盟約,可是卻遭到了齊國的反對。於是,晉昭公就派遣叔向前去告訴劉獻公說:“齊國不願意結盟,這可如何是好?”劉獻公回答說:“結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表示國家的信用存在,如果君王是有信用,諸侯肯定不會產生二心的,這又什麼好擔心的呢?用嚴厲的文辭警示他們,用殘酷的武力來對付他們,就算是齊國不同意這件事情,可是君王的成績大家是看見的。我是天子的卿士,願意做為將帥為您做前鋒開路,隻要您說什麼時候去討伐齊國都可以。”
叔向對齊國說:“現在全國的各個諸侯都在這了,他們都同意繼續結盟,但是隻有你一個國家不同意,希望你能再好好考慮一下這件事情。”齊國回答說:“繼續盟約的事情隻有在討伐那些有二心的諸侯時,才是有必要的事情的,現在,各國諸侯都是嚴格按照盟約上的規定來做事的,哪裏還需要去盟約呢?”
叔向對齊國說:“一個國家之所以會導致衰敗,就是因為雖然常常有朝會,但是貢獻卻時有時無,不能正常進行;即使是有貢賦,但是卻不遵守禮儀,這樣全國就會失去正常的禮儀秩序;即使每個人都遵守禮儀了,但是卻也沒有任何的威嚴,雖然有秩序,卻不能恭恭敬敬地對待啊;即使是有了威嚴,但是卻不昭告天下,不舉行盟約,雖然看上去是恭敬的,不昭告神明就不是真正的恭敬,國家的一切事物就會很難得到結果,所以才會導致國家滅亡啊。因此聖明的君主製度,都是讓諸侯每年聘問一次,以此來讓他們能夠記住自己的職責;每三年都會朝見一次,讓他們遵守並不要忘記禮儀;每六年會有一次會盟,一次來顯示威嚴;每十二年會有一次盟約,以昭顯信義。在聘問中各位諸侯可以牢記自己的職責,在朝覲禮儀可以看出等級次序,在諸侯會見中可以展示國家天子的威嚴,在盟約中可以向神明昭示信義。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做的,不會有任何的缺少。國家的生存和滅亡的道理就是在這裏體現出來的。晉國主持盟會是按照禮儀來照辦的,我們怕照顧各位盟主不夠周到,因此虔誠地宰殺牛羊,詢問各諸侯的意見,我們做了這麼多,可是最後您的國君卻說這件事情沒有必要,可以廢除了。還說:‘我們齊國何必去做呢,幹嗎要去結盟呢?’希望您可以考慮一下,我們的國君等候您的消息。”
齊人聽到叔向的一番理論,心中也有所懼怕,於是就說:“我們是小國,不過是提提意見罷了,事情還是需要讓你們晉國那樣的大國來決斷啊,我們怎麼能夠不聽從呢?我們會聽從你們的命令的,到時候會十分恭敬地前去參加盟會,至於盟會的時間,那就看你們的決定了。”叔向見到晉公後,就報告說:“諸侯對晉國已經有了二心,我們必須要對他們展示出威嚴才可以。”八月初四,晉國舉行了軍事演習,但是僅僅樹起了旌旗,卻沒有加飄帶。初五,又在旌旗上加上飄帶,這就意味著晉國已經做好了打仗的準備。各諸侯看到了都感到有所畏懼。
邾、莒兩國向晉國控訴魯國對自己的征伐,晉昭公於是就打算不接見魯昭公,派了叔向前去辭謝,讓他不要過來了。魯國大夫聽到後非常生氣,就說:“貴國國君聽信蠻夷的話,以後,我們國君不會再聽從他的命令了。”叔向說:“我們晉國雖然勢力不大,但是卻是奉了周天子的命令來主持正義,如果我們想要征伐魯國,聯合各諸侯,以邾、莒、杞、鄫各國的憤怒來征討你,那麼,我們在你們魯國還不是想怎樣就怎樣?”魯人聽了之後,感到非常害怕,就不敢再去盟約了。
八月初七,既然齊國已經服從了晉國,因此,諸侯在晉國的帶領下在平丘進行了盟約。
伍子胥奔吳
楚平王在蔡國的時候,跟一個管理邊境事務小官的女兒同居,生下了太子建。楚平王歸國即位之後,太子建受到重視,楚平王派德高望重的伍奢做他的師傅,派費無極做他的少師。太子建信任伍奢,費無極因而不受寵,費無極很不高興,就找機會誣陷太子建。
有一天,費無極對楚平王說:“太子建可以娶親了。”
於是楚平王為太子建在秦國找了一名女子嬴氏,費無極參與了到秦國的迎娶。但在迎娶的時候,費無極勸說楚平王自己取了這名女子。不久,嬴氏就以楚夫人的身份來到楚國,成為楚平王的女人。費無極通過這件事,離間了太子建和楚平王的感情。
楚平王率軍攻打濮地。費無極對楚平王說:“晉國之所以能在中原稱霸,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中原各諸侯國都是它的鄰居。但楚國就不同了,地處南方偏僻山區,遠離各諸侯國,難以稱霸諸侯。大王您不妨擴建城父,將太子建鎮守這裏,這樣就可以加強與中原諸侯國的聯係,待您平定南方之後,就可以以此為根據地,取得中原了。”
稱霸中原一直是楚國的夢想,楚平王一聽這麼容易就能稱霸,當然很高興,便爽快地按照他說法做了,太子建因此駐守在城父。
不料,費無極又對楚平王說:“太子建和伍奢占據城父要地,與中原各諸侯國相近,他們自認為自己同鄭國、宋國一樣成了一個小國家,如果齊國和晉國支持他們的話,他們很有可能率領城父的人發生叛亂,進而危害楚國。大王您應該小心戒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