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五經:《春秋》(13)(3 / 3)

晚上的時候,右尹子革來到了他的這裏,拜見楚靈王。楚靈王接見了他,並且將帽子、披風脫掉,將鞭子放在了一邊。然後,他對子革說:“從前的時候,我們的先王熊繹和齊國的呂伋、衛國的王孫牟、晉國的燮父、魯國的伯禽一起侍奉周康王,其餘四個國家都得到了賞賜的珍奇異寶,但是偏偏就我們國家沒有。如果我現在派人到周王室,讓他把九鼎分賜紿我國,當做以前的補償,你說他會給我嗎?”

子革回答說:“他當然會給您了啊!從前,我們的先王熊繹在十分偏僻的荊山穿著破衣,住著破屋,開墾荒野,因此隻能進貢一些桃弓、木箭給周天子。齊國是周康王的舅父;晉、魯、衛都是周康王的同母兄弟,所以才隻有楚國沒有被賞賜到寶器。現在周王室和那四位君王都已經歸順了君王您,前來服侍您,還會在乎一個九鼎嗎?”

楚靈王說:“從前我們的遠祖伯父昆吾,曾經住在許國的舊地,現在鄭國人貪戀那裏的田地卻不願意還給我們。如果我向他們要求返還,他們會給我嗎?”子革回答說:“當然會給您了!周王室都舍棄了九鼎,鄭國一塊小小的地方怎麼敢不舍棄呢?”

楚靈王說:“以前的時候,諸侯認為我們國家地處偏遠的南方而隻都畏懼晉國,現在我們在陳、蔡、東、西不羹等地修築了許多城邑,每個城邑的兵力都達到了兵車一千輛,這樣的事情其中也是有你很大功勞的,你說諸侯會對我們有所畏懼嗎?”子革回答說:“他們會對君王有所畏懼的!隻要看到這四個大的城邑,就可以讓他人畏懼了,如果再加上楚國的力量,他們哪裏能夠不畏懼您呢?”

此時,工尹路對楚靈王請示說:“君王您命令我破開圭玉來裝飾斧柄,請問該如何裝飾呢?”楚王聽完之後,進去察看了一下。此時,析父對於革說:“您在楚國是很有聲望的人,您現在和君王的對話就和回聲一樣,您這樣附合他,以後我們的國家會怎樣呢?”子革說:“剛才我不過是在‘磨刀子’而已,時機還沒有到,等一下王出來了,我就要揮刀‘砍’下去了。”

楚靈王從屋中出來後,繼續和子革談話。此時,左史倚相從他麵前快步走了過去,楚靈王說道:“他是一個好官啊,你要好好對待他。他是個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樣古書的人。”

子革回答說:“臣下曾經請教他,從前的時候,周穆王曾經想要放縱自己,妄想要走遍天下,使得天下的土地留下他的車轍痕跡。於是,周公的孫子祭公謀父作了一首《祈招》來阻止他的野心。周穆王因此可以在祇宮壽終正寢。我曾經問倚相這首詩,他竟然說不不知道,連這都不知道,您說年代久遠的事情,他又怎麼能知道呢?”

楚靈王聽了之後,問他說:“那麼,你知道這首詩嗎?”

子革回答說:“我當然知道。那首詩說的是:‘《祈招》的音樂如此優美,表現的是美德的聲音,稱讚的是我們周王的美德。想到我們天子的氣度,就好像金玉一般。保存百姓的力量,不能任意放縱自己的貪婪之心。’”楚靈王聽過這首詩之後,就對子革作了一揖進屋去了。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楚靈王茶飯不思,怎麼也睡不著,最後他還是沒有克製住自己的欲望,因此導致了後來的災禍。

孔子說:“古代的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能夠克製自己的欲望,讓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規範,那麼,這就是仁。’這句話說得真好啊!如果楚靈王能夠像這句古話上說的那樣做,怎麼能夠在乾溪受到那樣的屈辱呢?”

楚靈王多行不義必自斃

魯昭公十一年,楚靈王想要在陳、蔡、不羹三個地方修建城邦,於是他任命公子棄疾為蔡公負責管理蔡國。

楚靈王為此事還專門問了申無宇的意見。申無宇是這樣回答的:“世界上最了解兒子的就是父親,最了解臣子的就是君王。鄭莊公當時修建櫟城的時候就派了子元駐守,後來子元將鄭昭公趕走,擁立鄭厲公成為君王。齊桓公修建穀城時,讓管仲駐守,結果齊國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恩惠。有五種大臣不可以派遣到邊境,有五種小人不可以留在朝廷上,親族怎麼可以被派到邊疆,而投奔而來的大臣卻留在朝廷呢?如果讓公子棄疾到邊疆去,流亡到此的鄭丹卻留在朝廷中,那麼您就應該有所警惕了!”

楚靈王說:“我們國家城池如此高大,可以抵禦敵人的叛亂,害怕什麼呢?”

申無宇說:“鄭昭公的京城、櫟城那麼高大,他不是依舊被殺死了?子遊的蕭城、亳城也很高大,他不也被殺死了?公孫無知擁有高大的渠丘,但也被殺死了;衛獻公雖然有高大的蒲城和戚城,但他卻被流放了!由此可見,高大的城牆並不能保護國家,有時候反而會成為禍害國家的原因。就好比樹大招風一樣,樹枝很容易被風折斷;就好比動物如果尾巴肥大就不容易轉身一樣。君王應該懂得這些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