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五經:《周易》(5)(1 / 3)

南蒯是季氏的家臣。季平子掌控季氏家族的時候,對南蒯不禮貌,南蒯準備發動叛亂。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南蒯準備行事。在行事之前,他請人為自己將要做的事進行枚筮。

古人占卜問吉凶,如果用龜甲,稱之為“卜”;如果用蓍草,稱之為“筮”。在占卜的時候,如果用龜甲,就是要問神靈內容;如果不具體說是什麼事,隻是泛泛地詢問神靈吉凶,就稱之為“枚筮”。因為南蒯知道自己發動叛亂不是什麼光明正大的事,因此才用“枚筮”。

枚筮的結果為,得坤卦,轉比卦,卦辭曰:“黃裳,元吉。”南蒯看到這個卦有吉的意思,於是就認為此次叛亂一定能成功,就將這個卦辭拿給子服惠伯看,並表示,這是上天的旨意,他要立刻行動起來。

南蒯畢竟心虛,他將這個卦辭拿給子服惠伯看的時候,也沒有明白交代自己要幹什麼,隻是自己有事要占卜,讓子服惠伯幫忙分析一下。

子服惠伯當然知道南蒯所為何事,於是就接著這個卦辭,借題發揮勸導南蒯:“我曾經學習過《易經》。如果是做好事,那麼這個卦辭的結果就是吉兆;反之,如果做壞事,這個卦辭的結果就是凶兆。因為比卦的外卦為坎卦,表示剛強;比卦的內卦為坤卦,表示柔順;外麵剛強,內部柔順,這就是‘忠’啊。坎為土,坤為水,水與土相和,和順就是‘信’啊。因此,‘黃裳元吉’這個卦辭,這裏的黃是內衣的顏色,裳是下衣,皆表示恭順;元是百善之長。內心如果不忠誠,就會與這個黃色不協調;身處在下位而不知道恭順,就會與這件下衣不協調。因此,如果所要詢問的是壞事,就是處處不協調,也就不會‘吉’了。

“隻有內心和外表和諧一致了,才是忠;做事符合禮儀了,這就是信。遵守忠、信、善,才能達到‘吉’,才能成功。反之,如果所做的事與這三者不協調,就與這個卦辭名不副實。《易經》隻占卜善事,不占卜壞事,如果你所做的事是好事,就會如卦辭所說‘吉’,如果做壞事,就會違背卦辭的意思而敗亡。究竟你要問神靈什麼事呢?是不是要做什麼不恭敬的事?

“黃為中美,元為上美,裳為下美。隻有這三個條件都滿足了,才會符合卦辭所說的‘吉’。如果缺少任何一樣,勉強行事,得到的結果會與卦辭相反,是凶兆。”

南蒯不理會子服惠伯的勸告,堅持認為行事會吉,因此在費邑發動了叛亂,叛亂果然失敗,南蒯被迫逃亡到齊國。

南蒯身為臣子,理當順從國君,不要做違背國君的事情。卦辭就是警告他恪守臣道,不能過分地表現自己,否則就會與卦辭的結果相違背,引來災難。南蒯不聽子服惠伯的分析,一意孤行,結果兵敗逃亡,自食其果。

秦穆公卜卦擒晉惠公

《周易》中的卦爻,對人們究竟有什麼影響。看看同一件事在秦、晉兩國的解釋。

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國發生饑荒。秦穆公想起前一年晉國發生饑荒的時候,秦國曾經伸出援助,於是這次就向晉國借糧。但晉國國君晉惠公不肯借糧給秦國,秦穆公大怒,於是出兵攻打晉國。

行軍之前,秦穆公請占卜師占卜此行結果。占卜師卜徒父按照程序占卜了一番之後,告訴秦穆公為吉。秦穆公很高興,就率兵出發了,但是渡黃河的時候,前方傳來消息:“秦國的戰車隊大敗!”秦穆公於是就問卜徒父怎麼回事。

卜徒父告訴秦穆公,此乃“吉”。秦穆公很奇怪,戰車隊的大敗怎麼會是吉呢?

卜徒父對他說:“大王您第三次打敗晉國軍隊時,能抓獲晉國的國君,這是蠱卦所決定的,它的爻辭說:‘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意思是說,大王的軍隊三次遇到阻擋,您驅逐了三次,就能俘獲那隻雄狐狸。’這裏的狐狸,就是指晉國的國君。蠱的內卦為風,代表秦國;外卦為山,代表晉國。現在正值秋季,秋風吹起,秦國就能將敵人樹上的果實吹落,獲得敵人的木材,這就是吉兆啊。晉國果實落地,木材被我們獲得,他們怎麼會不失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