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學會放棄(2 / 2)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有關“放下”的故事,他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和選擇“放下”。而適時的放下,則是一種智慧,會讓你更加清醒地審視自身內在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事物,然後才能有縝密的分析和正確的決策。適時的放下,亦是對生命的嗬護。當今社會殘酷的競爭帶來的是沉重的壓力和難言的負荷,人的思想行為常常被貪欲所牽製,成為一台名利機器,最近為其所累,而最終付出的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價。近兩年影視視藝人傅彪、高秀敏的猝然離世,以及年僅38歲的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過勞死”,都令人歎惜。由於長期超負荷運轉,致使這些年輕的生命過早凋零,也許他們在倒下的瞬間才明白: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金錢也難保性命。

關於放下,著名的慈受禪師有兩首偈語,其一雲:人生如春花,能得幾時好,朝吹與暮洗,朱顏變枯槁。花落有後生,人老不複少,萬事隻今朝,莫更招煩惱。其二雲:人生聚散本無常,休把閑愁腦肚腸,三十年後重相見,拍手嗬嗬笑一場。

這兩首偈語,其實都旨在規勸世人要學會看到生命短暫如花,聚散無常,且不要把那些煩惱都放在心裏,過得痛苦而不安。一定要看開人生的一切得失,學會快樂的活在當下。

宣化上人亦在開示錄中講:為什麼不能自在無礙?就因為還有爭、貪、所求、自私、自利心,所以不能自在。你想要自在,但辦不到。你不滿現實,不滿現在過去,總覺得人人對己皆不好,但自己對人都很好,你總是自己為自己講道理,自己站在不敗之地,這樣就不能修道。修道就是不為自己講道理,不狡辯、不談是非。所謂“摩訶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常常守住自己的身心,不打那麼多妄想,這才是真正修道人。

如果一個人執意於追逐與獲得,執意於擁有,那麼就很難走出患得患失的誤區,必將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走向極端。其實一個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領域有所建樹,要學以致用,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放下了那些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唯有如此才能從中解脫出來,把握住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做人其實不需要很複雜的思想,凡事要隨緣,不要攀緣,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也就是說,一個人,隻要清心寡欲就會輕鬆自在;隻要隨遇而安就能自得其樂;隻要放下就能解脫。放下是一種選擇,一種智慧,一種明白,亦是一種結局。

放下,也許會有遺憾,會有傷感,但是卻會讓生活的底蘊更加雋永和悠遠,讓我們生活的更淡定和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