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屈居第二(3 / 3)

住在同一宿舍的學生中,有一個叫史蒂夫·鮑默爾。他和比爾·蓋茨都有一個毛病:喜歡徹夜交談。比爾·蓋茨玩牌到深夜回房間,總要同鮑默爾“交換信息”,激烈地討論各種問題。這個鮑默爾也同比爾·蓋茨一樣,“都竭力想把上課時間降到最低限度,同時又能得到高分”。比爾·蓋茨說:“他和我都很少把精力集中在我們的課程上,隻是到了臨考時,才把關鍵的書本找來狠狠地啃上一通。我和史蒂夫都曾攻讀過一門艱深的經濟學課程,即2010年的經濟學——那是研究生水平的課程。任課的教授允許大家把全部成績押在期末考試上,所以我和史蒂夫整個學期都幹別的事情去了。直到考前一周,我們才把這門從未涉足的功課拿來猛背幾天,結果都拿了‘優’。”

這種作風在一定的情況下或許是奏效的。但是到了真正做起事情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比爾·蓋茨繼續回憶說:“然而,我和保羅·艾倫創建微軟公司之後,卻發現對於開辦公司來說,這種拖拉作風並不是一個好兆頭。微軟公司的首批客戶是日本的一些公司。他們辦事有板有眼,一絲不苟。

我們隻要比計劃落後一點,他們就會立刻派人坐飛機來關照我們,像看管不懂事的小孩一樣。他們知道他們派來的人不會起什麼作用,但是那些人會在我們的辦公室裏一天蹲上18個小時,一個勁向我們表明他們是如何在意此事。這些家夥真是認真得很!他們會問:‘為什麼原定的時間表改變了?我們需要你們解釋。我們要知道此事發生的根源。’現在,我們對被迫拖延某些項目的現象仍然感到十分痛心。我們也在不斷改進我們的辦事作風。有時候我們仍然要拖延某些項目,但是已經比過去好多了。這都得歸功於那些嚴格細心的保姆們。”比爾·蓋茨喜歡數學,同學們都覺得他能成為一名數學家,而不是一名律師。

他在數學這方麵顯示出了特殊的天賦。但是在每次上數學課時,他的表現卻有些奇特。據他的同學亨利·萊特說:

“他坐在教室裏,課桌上連一個筆記本也沒有,隻用兩手抱住腦袋,樣子顯得十分厭倦。他看老師在黑板上解題,過了半小時左右,便舉手說:‘老師,你有個地方不對,讓我來給你說說。'這常常讓老師窘得下不了台。他覺得給老師挑毛病是一種樂趣,似乎並不顧老師的麵子。老師布置的練習題,他隻做20%,但那是有分量的20%。他認為做那些一目了然的作業無異於浪費時間。每當我有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便打電話同他談上幾分鍾,他總能使我從複雜的數學難題中解脫出來。他真正是個人物。”

在哈佛大學,比爾·蓋茨在數學方麵最得意的一次是提出了解決一個數學難題的方法。那是刊登在數學雜誌上的難題:一個廚師做了一疊大小不同的煎餅,他要不斷從上麵拿起幾個煎餅翻到下麵,最後使煎餅按大小順序排列,最小的煎餅在上麵,最大的煎餅在下麵。試問:假如這裏有N個煎餅,廚師需要翻動多少次,才能完成這個排列。

數學教授克裏斯托斯·潘帕萊米托說:“這個問題看起來不難,做起來卻很不容易。比爾·蓋茨說他知道一個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這個辦法比其他人的都要好。他對自己這個辦法作了很詳盡的解釋,我耐心聽完了。”他把比爾·蓋茨的方法記錄下來,並發表在1979年的一期《非線性數學》雜誌上。比爾·蓋茨的這個解法使這一難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影響至少可以在數學界持續15年。

比爾·蓋茨本來可以按照許多同學和老師的估計,向數學方麵繼續發展,可是他看見還有幾個同學在這個方麵比他技高一籌,他素來有一條信條:在一切事情上絕不屈居第二,因此放棄了專攻數學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