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應與前庭大腺囊腫相鑒別,囊腫夾腔中為清稀液體,膿腫夾腔中為膿樣液體。
本病應作囊腫造口術。手術簡單,療效好,而且保持前庭大腺功能,不必作囊腫切除術。
如患前庭大腺炎及前庭大腺囊腫,應用抗生素,囊腫較大,或已形成膿腫,應切開引流。
12.患了陰道炎應注意什麼
禁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
禁止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腎上腺皮質激素。因為久用廣譜抗生素會改變陰道內和微生物間的抑製關係。免疫抑製劑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引起免疫機製改變,降低機體抗病能力。另外,糖尿病患者及大量使用雌激素患者也要預防發生陰道炎。
忌夫妻單方治療
陰道炎可以通過性生活互相傳染,所以隻有夫妻共同治療,才能徹底治愈。
患者忌去公共遊泳池、共用浴池及公共廁所
不去這些地方是為了杜絕病因的間接傳染途徑,防止交叉感染。同時,健康人要禁止使用被汙染的浴盆、浴巾、檢查器械、床單等。
忌辛辣刺激飲食,或大量飲酒
這樣會防止血管擴張,加重病情。飲食宜多吃苦瓜、冬瓜、蓮藕、豆腐、海帶、薏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和田螺、鴨蛋、牛蛙、甲魚等寒涼之品。
忌在生病期間施行手術
忌在發病期間放置節育器、施行人工流產術,以防止感染。
忌性交
本症患者應禁止性交。老年性陰道炎急性期有膿性白帶或帶血白帶時也應禁止性生活,以防止傳染及創麵擴大或陰道發生粘連。
13.怎樣防治慢性子宮頸炎
子宮頸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常與急性子宮內膜炎或急性陰道炎同時發生,是育齡婦女的常見病,帶下量增多且色、質、氣味的改變(白帶可呈白色黏液或淡黃色,有時為膿性帶血,有時會出現性交出血),以及疼痛、不孕是本症的主要特征。臨床上慢性子宮頸炎比急性子宮頸炎發病率要高。
慢性子宮頸炎,多於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後發生,由於以上某種原因,使病原體,如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及厭氧菌等侵入而引起感染。
子宮頸管黏膜皺襞多,上皮薄,抵抗力弱,腺體呈葡萄狀,病原體侵入後潛伏其中不易根治,病程反複遷延,日久成為慢性。
分娩、流產或難產手術後,子宮頸易發生裂傷或頸管外翻,這時適應堿性環境的頸管柱狀上皮長期浸漬於陰道酸性分泌物中,子宮頸表麵的鱗狀上皮細胞浸漬在堿性分泌物或月經血中,長期受刺激,均可發生慢性炎症。
根據糜爛麵積的大小可分為輕、中、重3度。
輕度糜爛麵積小於整個宮頸麵積的1/3。
中度糜爛麵積占整個宮頸麵積的1/3~2/3。
重度糜爛麵積占整個宮頸麵積的2/3以上。
子宮頸糜爛必須與早期子宮頸癌相鑒別。後者一般質地較硬、脆,極易出血,而子宮頸糜爛較軟,潤滑,雖有出血傾向,僅在檢查或觸及後方有。但早期宮頸癌者,外觀不易與子宮頸糜爛鑒別開來,故對宮頸糜爛病人,應常規作宮頸刮片細胞等檢查,必要時做活組織檢查,以與早期宮頸癌相鑒別。
治療本病有物理療法、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三種方法。
物理療法
是治療宮頸糜爛較好的方法,適用於糜爛麵積較大,炎症浸潤較深的病例,一般隻需一次即可治愈。
電熨術:應於月經幹淨後3~7天進行,暴露宮頸,外陰、陰道、宮頸消毒後,將已通電的電熨鬥接觸糜爛麵,並加壓,由宮頸管內05厘米處開始,由內向外做弧形運動,直達糜爛邊緣。電熨深度為02厘米,如宮頸表麵有腺囊腫,應先用電熨針頭刺破,揩去囊液後再電熨,術後創麵塗以1%龍膽紫。
術後由於組織壞死及結痂脫落,故術後2周內陰道排液多,其中可帶血或脫痂。術後2周結痂脫落,鱗狀上皮開始生長。術後每月複查1次,如有宮口狹窄,應用探針擴張。
使用電熨術治療後應注意外陰清潔,2個月內禁止性交及盆浴。
電烙術:是用電烙器或小烙鐵在宮頸糜爛麵上作放射狀燒烙,烙的麵積應超過病變區1~2厘米,深度為02厘米。
激光治療:常用二氧化碳激光,亦可用YAG固體激光,治療時將光管頭對準糜爛麵,距宮頸3~5厘米,用平行光束自下而上,自外向內進行照射,光界應超過病灶約02厘米,燒灼深度約02厘米。病變深時,要反複多次照射。
冷凍治療:采用快速降溫裝置,一般用液氮作製冷源,治療時將探頭置於糜爛麵處,用力按壓,待探頭自然複溫後離開宮頸。此法的優點為痛苦小,複發率低,術後並發症少。
藥物治療
適用於糜爛麵積較小,炎症浸潤較淺的病例。現在常用的一般為中藥栓劑或粉劑。過去用的腐蝕性藥物現已很少使用。
手術治療
宮頸錐形切除術:物理療法與藥物治療無效,或宮頸肥大、糜爛麵較深廣,且頸管變黑者,可考慮手術。術後標本送病理檢查。
宮頸息肉摘除術:小型息肉,可用止血鉗夾緊根部扭下即可,較大者,用鼠鉗夾住息肉,由蒂部摘除,結紮或絲線縫孔。標本送病理檢查。
14.子宮頸管炎的治療方法
子宮頸管炎的致病菌與子宮內膜炎的相同。正常情況下,子宮頸管處有黏性很強的濃稠黏液,好似一個栓子堵在子宮頸口,可防止細菌侵入,但在下述情況時,這種防禦功能即會遭到破壞。
淋球菌附著在頸管內膜上。
消毒不嚴的子宮頸管內操作(搔刮術或放入避孕器)。
月經、流產、早產、分娩之後。
頸管內或子宮頸口的腫瘤(息肉或癌)。
本病可見白帶增多。急性期為膿性白帶;慢性期白帶呈水樣或黏液狀,量多。但無力型體質、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結核病及重病恢複期等,都可有白帶增多,應與炎症引起的白帶增多區別。
急性期適宜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治療一定要堅持到底,否則可轉成慢性。慢性期可局部用藥,向頸管內或陰道內放入坐藥。
15.子宮內膜炎防治措施
引起子宮炎症的細菌除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外,淋球菌和結核杆菌亦為本病致病菌,但引發本病的最大誘因還是分娩及流產,如產褥熱等。老年職工發生子宮內膜炎時,膿液不能外流或引流不暢,積在子宮腔裏,叫宮腔積膿。
本病有急性期和慢性期兩種。產褥期或流產後的重症子宮內膜炎,其炎症很容易擴展,並出現高燒、下腹劇痛等急性炎症症狀。炎症隻限於內膜時,一般沒有明顯症狀,或有短時發燒與輕微下腹痛。
慢性炎症期一般沒有月經異常、白帶增加等症狀,但結核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有閉經。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形成宮腔積膿後有輕度腹痛,同時有膿性白帶。
重症炎症的急性期要絕對保持安靜,流質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在下腹部放冰袋,服用或注射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經過初步治療炎症有所減輕時,可逐步轉為局部治療,即陰道內放置藥物,下腹部作熱氣浴、透熱法、超短波療法等,促使炎症吸收。對沒有特殊合並症的慢性炎症,如有宮腔積膿,要擴大宮頸管排膿,或插入排膿管等。
16.怎樣防治子宮陰道部潰爛
子宮陰道部潰爛,指子宮陰道部發紅潰爛。潰爛通常可分成兩種:一種是黏膜完全剝落,露出黏膜底部的真性潰爛;另一種是黏膜下組織沒有露出,還有一層薄薄的黏膜覆蓋在表麵上的假性潰爛。後者較為多見。
一般認為,假性潰爛是由於卵巢荷爾蒙(特別是雌激素)作用所造成的,成熟女性大都有這種現象。假性潰爛本身並不是病,所以,若是沒有什麼自覺症狀,或者隻是輕微潰爛,無須特別治療。
但是,潰爛容易引起炎症,出現白帶增加,或性交後及排尿時有少量出血時,這時就必須接受治療。
要區別子宮癌和子宮陰道部潰爛。肉眼是無法分辨出子宮癌初期的症狀與潰爛的不同的。因此,隻要發現潰爛,一定要接受嚴密的檢查。即使排除癌症,也還要繼續定期接受檢查,至少半年檢查一次,因為潰爛發生的部位,正好也是子宮癌容易發生的地方(易發部位)。
至於子宮陰道部潰爛的治療,通常是在洗淨陰道內之後,使用含有雌激素或是抗生素的陰道栓劑。若潰爛部位很大,則可采用外科切除手術,或是冷凍手術以及鐳射手術。
17.卵巢炎的防治方法
卵巢炎大都由輸卵管炎發展後波及卵巢所致,很少見單純性卵巢炎。
有時卵巢表麵受炎症侵犯而不能排卵,或發生內分泌紊亂,因而無月經或有陰道出血等。炎症發展到卵巢深部,使組織受到破壞時,卵巢功能即可完全停止。
本症幾乎都是兩側卵巢同時發生炎症,治療比較麻煩。炎症較輕時,用磺胺類藥和抗生素可以治愈。重症者經常複發,一般不做手術切除附件。
18.急性盆腔炎怎樣防治
急性盆腔炎產生的機理
急性盆腔炎一般是在分娩、流產、宮腔內手術操作消毒不嚴的情況下,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有時為變形杆菌、肺炎球菌、產氣莢膜杆菌)侵入而引起感染所致。
產後或流產後感染:分娩後產婦體質虛弱,宮頸口未很好關閉,加之分娩時早期破膜,產後宮腔內胎盤或胎膜殘留,或不完全流產等,致使原來存在於陰道或宮頸管內的病原菌或外界的病原菌侵入後上行感染。
宮腔內手術操作術後感染:未經嚴格消毒而進行的宮腔操作,如輸卵管通液、刮宮手術、放置宮內節育器、碘油造影、頸管治療,或消毒不嚴的婦科手術等都可將細菌帶入宮腔,發生感染。
經期衛生不良:月經期不衛生或經期性交等,均可將病原菌帶入而引起炎症。
繼發於盆腔內鄰近器官的感染:如闌尾炎、膀胱炎等。
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
急性盆腔炎的臨床表現因炎症的輕重程度及範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發病時下腹疼痛,伴發熱,病情嚴重時可出現高熱、寒戰、頭痛、食欲不振等症狀。如出現腹膜炎,則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係統症狀。如有膿腫形成,可有下腹部包塊及局部壓迫刺激症狀,包塊位於前方可有膀胱刺激症狀,如尿頻,排尿困難,如果引起膀胱肌炎,還可有尿痛等症狀,包塊位於後方可有直腸刺激症狀,例如裏急後重、腹瀉、排便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