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通過溝通和理解獲得合作
良好的合作關係來源於良好的溝通。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理解他人與尋求被人理解。每一位獲得成功的人都具備這樣一種很好的習慣,他們善於理解他人,並樂於與人合作。
做一個有洞察力的傾聽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聯係自己的經曆,因此我們往往以四種方式中的一種做出反應。
評估——我們同意還是不同意;
探究——我們按照自己的看法提出問題;
勸告——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建議;
解釋——我們試圖根據自己的動機和行為來猜度別人、解釋他們的動機和行為。
我們做出這些反應是自然而然的,在我們的頭腦裏根深蒂固。
一個有洞察力的傾聽者能很快看到內在的問題,並且能夠表現出使對方毫無顧忌地敞開思想的這樣一種認可和理解,使他們一層層地開放,直到真正發現問題柔軟的內核。終有一天,你會發現,通過傾聽解決問題所投入的時間要比你貿然行動所投入的精力劃算的多。
主動尋求被人理解
首先尋求理解,然後尋求被人理解。尋求理解需要有體諒之心;尋求被人理解需要有勇氣。
不管怎樣,你總是可以先去尋求理解,這個主動權在你自己手裏,這樣做,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於你的影響圈內,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另一個人,才能獲得你的努力所需要的準確情況,能夠很快觸及問題的要害,建起感情存款賬戶,並且給人以他們所需要的。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合作。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當你這樣做時,注意你的影響圈有什麼情況,因為你真心真意去傾聽,你就能夠接受影響,能接受影響是能影響別人的關鍵。你的影響圈開始擴大,你對你的擔心圈中許多事情施加影響的能力得到加強。另外,你對別人的了解越深,你對他們的評價就越正確,你對他們也就越尊重。
在問題出現之前,在你想進行評估和開處方之前,在你想提出你自己的看法之前——先去尋求理解,這是有效的相互依存的習慣。
當我們真正地、深刻地相互了解時,我們就為找到解決問題和第三種選擇打開了大門。我們的差異不再是進行交流和取得進展的阻礙,相反,它們成了通往合作的階石。
用愛去溝通
你必須愛自己,然後才能把愛施舍給其他人。愛是獨立的,而且是以我們和其他人分享為基礎的,並且基於獨立性的選擇,而不是出於依賴性的需求。真正的愛,就是由兩個具有維持本身生活能力的個人所組成的一種關係,隻有獨立的人,才能自由選擇維持一種關係,不獨立的人,他們都因為有所需求,才會繼續維持關係。可見,愛是人們相互溝通的前提。
作為一名好的溝通者,你我和一個陌生人打交道時,總是先把手伸給對方,請求對方和我們握手,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向他人表示尊敬的一種方式。除了用力握手以外,我們還要把眼光直視對方,同時麵帶熱情、開朗的微笑,借以顯示我們進行這種溝通的強烈興趣。在會見一個陌生人時,我們總是先自動報出自己的姓名,並在說出姓名之前,加上一句“早安”,“午安”或“您好!”。這些行為也可以用在電話交談上。
初識一個陌生人,必須學會傾聽。耐心聆聽,並且替對方設身處地地著想,這樣可以使你贏得對方的尊重。
我們同某人說話,或聆聽他們說話時,都要看著他們。我們既要寬容又要仔細聆聽,即使我們可能並不同意他們所說的話。
我們平等地對待他人。我們聆聽,既使對方的談話沒什麼吸引力,但是內容也自有一套道理。我們不要咄咄逼人地追問問題,應該試著在他們身上尋找特別的美麗,然後真誠地稱讚他們。
我們容易了解,而且容易相處,並不期望其他人會對我們所說的話產生反應,我們也不想嚐試著去探討他(她)腦中究竟在想些什麼。
我們在麵對陌生人時,充滿自信,因為我們想了解,不管其他人表麵多鎮定,但幾乎每一個人都急於會晤新的人,以爭取友誼或個人的發展。我們也知道,幾乎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少許害怕被別人拒絕的恐懼感。
當你我麵對一個可能成為朋友的陌生人,一個將來可能和你做生意的人,或是我們自己的家人時,我們的態度是熱誠的,而不是自私的。我們關心的是其他人,不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在內心對其他人而不是對我們自己產生興趣時,他們將會感覺出來。他們也許無法以語言說出他們為何有這些能力,但他們確實有這種能力。相反地,當人們和那些隻在腦中想到自己利益的人交談時,他們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非言語溝通:“你雖然說得如此大聲,但我卻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成功的溝通者都知道,我們所有的人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截然不相同,因此,我們最好使自己發出具備簡單、建設性及支持性的構想,以此來獲得他的理解,並與其進行溝通。
如果你希望做一個成功的溝通者,你必須學會付出你的愛,愛是溝通最好的語言。
8.通過協作達到利益最大化
May與Lisa是同一電腦銷售公司的員工,兩人一向不和。May做了一個很好的銷售方案,Lisa下班後留在辦公室,偷偷地把方案竊為己有,並呈交給上司,上司對她倍加誇獎。May知道Lisa盜用她的勞動成果後,對她非常惱恨。在一個關鍵時刻,她偷偷地給Lisa的電腦加裝密碼,致使她電腦打不開,錯過了一次很重要的會議。自此後兩人積怨更深。兩人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對方會想什麼辦法來陷害自己,每天心神不定,工作業績一落千丈,最後雙雙被公司掃地出門。
這是發生在職場中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雙方不僅不團結,還使出了下作手段,結果雙方都討不了好,反而落得個被炒的下場。如果她們從一開始就精誠團結的話,結果一定是要比被炒好上千百倍。
團結,這個詞語不是因道德說教的需要而產生的,而是為了利益而產生的。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描述,那就是:團結可以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若是團體內不能齊心協力,把時間用於相互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瓜分一點小小利益而耗盡心思,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
而若是團體內精誠合作的話,那又是另外一番局麵了。團體成員彼此之間高度信任,大家都可以把時間精力放在開拓外部的利益上邊。成本更低,自然收益更高。去開拓外邊的利益,難度未必比內部人員的勾心鬥角更高,而利益量肯定是比內部爭鬥所得大多了!
戰國時候,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賺了錢管仲總是分一大份去,有人問鮑叔牙為什麼不去為自己也爭取多一些,鮑叔牙沒有直接回答,隻笑說管仲比他家窮。他深深知道,管仲是個難得的經濟人才,保持與他的合作是賺到更多錢的最佳方式,而如果在收成分配上與他鬧僵的話,結果定是對雙方都不利的。後來,鮑叔牙和管仲都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
團結協作帶來勝利這個道理本來很淺顯,然而現實卻是大多數人都不奉行,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缺失所導致的。如果誰能夠向人證明他是一個可以信任的人的話,那麼,他必定也可以做出成就!
職場之中,利益交織,因此競爭重重。麵對競爭,如果你懂得打消對手疑慮,引導合作,邀請他與你精誠合作,去共同開拓外部利益的話,那麼你與他都是會有很大收獲的。而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一味地跟對手競爭,甚至是惡性競爭,那麼,結果肯定是不會太好的。即便你打敗了對手,這個結果對你來說也是一個悲慘的勝利。
生活在團結的空間裏,對自己的未來是很有利的!
9.通過合作培養領導才能
一個人若能引導其他人進行合作,以及從事有效的團隊工作,或者鼓舞其他人,使他們變得更為活躍,那麼,這個人的活動能力並不亞於以更直接方式提供有效服務的人。
在工商企業中,有些人具有極高的能力,能夠鼓舞並指揮他屬下所有的人員獲得比在沒有這種指揮影響力之下更大的成就。
各行各業的領導者,都了解“共同諒解及合作的精神”的必要性。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擁有這種精神。這種和諧的大眾精神,可經由自動或強製的紀律而獲得。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思想將被融合而成為一種“智囊團”,這表示個人的思想受到修正,彼此的思想合二為一。
造成這種融合過程的方法很多,就如同將個人置身於各種行業的領導地位,每一位領袖各有自己協調追隨者的思想的方法。有人使用強迫的方法,有人使用說服的方式,有人則使用獎賞的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減少某一團體中的個人思想,使它們全部融合成為一個單一的思想。
世界上真正偉大的領袖天生都擁有一種具有特性的思想,可以吸引其他思想,能夠把他所接觸的任何人的思想全部吸引過來。拿破侖手下的士兵能夠為他慷慨犧牲,毫不畏縮,就是受到了他個性的吸引。
任何一位明了合作精神的能幹領袖,也許可以暫時把任何一個團體的思想融合起來,使這些思想隻代表一個集體思想;但當這位領袖一離開這個團體,這種融合的集團思想立即分裂崩潰。最成功的人壽保險銷售組織或其他銷售團體每周集會一次,或一次以上,他們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把所有的個別思想融合成為一個智囊團,這種智囊團在一段時期內,可以不斷激勵個人的思想。
這些團體的領袖們,也許不了解在這些被稱作“鼓勵會議”的會議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類會議的例行議程,通常是由團隊領袖或其他人員發表談話,有時候還請團體以外的人加入意見,個人的思想則彼此進行接觸,並相互鼓勵。
人類的頭腦可以比作電池,其電力將會耗盡或衰減,令人感到沮喪、泄氣、缺乏鼓勵。這種感覺誰能避免?人類頭腦在沮喪的情況下,必須予以充電,要想達到目的,就必須和一個更為充滿活力的思想進行接觸。領導都明了這種“充電”過程的必要性,而且,他們還了解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就是一位領導者和一位追隨者的最主要的區別。
你無法以進取的精神向其他人談話,除非你自己培養出強烈要這樣做的欲望。你運用自我暗示原則而向其他人提出的每一種說法,都會在你自己的潛意識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不管你的說法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