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怎樣合作共事以快樂工作(2 / 3)

5.培養協作的優秀品質

團隊的所有工作成效最終會不由分說地在一個點上得到檢驗,這就是協作精神。我們可以看一個生動的例子:一次,聯想運動隊和惠普運動隊做攀岩比賽。惠普隊強調的是齊心協力,注意安全,共同完成任務。聯想隊在一旁,沒有做太多的士氣鼓動,而是一直在合計著什麼。比賽開始了,惠普隊在全過程中幾處碰到險情,盡管大家齊心協力,排除險情,完成了任務,但因時間拉長最後輸給了聯想隊。那麼聯想隊在比賽前合計著什麼呢?原來他們把隊員個人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精心地組合:第一個是動作機靈的小個子隊員,第二個是一位高個子隊員,女士和身體龐大的隊員放在中間,殿後的當然是具有獨立攀岩實力的隊員。於是,他們幾乎沒有險情地迅速地完成了任務。

可見團隊的一大特色:團隊成員一定是在才能上互補的。共同完成目標任務的保證就在於發揮每個人的特長,並注重流程,使之產生協同效應。

團隊的根本功能或作用在於提高組織整體的表現,發揚團隊精神的目的在於提高團隊的工作業績,使團隊的工作業績超過成員個人的業績,使團隊業績由各部分組成又大於各部分之和。於是,明確成員各自的崗位,強化個人的工作標準,幫助每一個成員更好地實現成就,就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曾經有一個足球隊員說過,足球是一個集體項目,球員是集體中的一分子,集體好你才能好,集體不好你也好不了,沒有聽說過哪個降級的球隊還能出最佳射手。當你拿到一個球正處於既可以自己射門,也可以分給隊友的情況下,這就是檢驗你的團隊精神的時刻了。如果傳給隊友可以獲得百分之百的破門成功機會,那麼哪怕自己打門的成功性是百分之九十九,你也應該把球傳出去。所以每個人盡管在某一方麵是天才,但不可能是全才,必須發揮協作精神,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美國NBA從各個球隊中挑選最優秀的球員組成的夢之隊,在巡回比賽時往往打不過技術比較差的球隊。為什麼?夢之隊的每個球員都出類拔萃,但因為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成員間缺乏協作、配合。

所以,為了培養基於協同精神之上的團隊精神,我們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修煉。

(1)培養自己做事主動的品格。我們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來的,而是靠努力做出來的。任何一個單位都不喜歡隻知道聽差的人,所以我們不應該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應該主動去了解社會需要我們做什麼,自己想要做什麼,然後進行周密規劃,並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2)培養敬業的品質。幾乎所有的團隊都要求成員具有敬業的品質。有了敬業精神,才能把團隊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有責任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實現團隊的目標而努力。要記著個人的命運是與所在的團隊、集體聯係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我們有意識地多參與集體活動,並且想方設法認真完成好個人承擔的任務,養成不論學習還是幹什麼事都認真對待的好習慣。要知道,有才能但不敬業的人沒人敢用。

(3)培養自己寬容與合作的品質。今天的事業是集體的事業,今天的競爭是集體的競爭,一個人的價值在集體中才能得到體現。所以21世紀的失敗將不是敗於大腦智慧,而是敗於人際的交往上,成功的潛在危機是忽視了與人合作或不會與人合作。實際上,集體中的每個人各有各的長處和缺點,關鍵是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能夠在平常之中發現對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養自己求同存異的素質,這一點對職場人士來說尤其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與人相處的心態,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不僅是培養團隊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獲得人生快樂的重要方麵。

(4)要培養自己的全局觀念。團隊精神不反對個性張揚,但個性必須與團隊的行動一致,要有整體意識、全局觀念,考慮團隊的需要。它要求團隊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照顧,互相配合,為集體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所以我們每一個員工都必須有很好的協作精神,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之間優勢互補的作用,讓全體團隊成員盡可能地發揮各自的才能,使整個團隊產生整合後的聚變,具有超級戰鬥力,實現1+1>2的效果。

現代人力資源提倡的是:係統開發,協調發展,選賢任能,適才適能,揚長抑短,群體相容。不同年齡、不同專業不同、個性不同、性別的組合可以互補增值,團結就是力量,協作就能出成績,1+1>2,這就是優秀團隊的核心思想。

6.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

當你結束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告別校園生活,成為上班族的一員後,就是真正的步入社會了。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鬆經曆了數度沉浮後,說了一句充滿哲理又非常樸素的話:“人生有99個回合。”在人生的這麼多回合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那幾個就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頭幾年,它往往可能影響你的一生,因此,你必須認真對待的頭等大事就是要盡快地了解社會、熟悉社會、適應社會和融入社會。

社會其實就是一個由錯綜複雜、多姿多彩、千變萬化的人際關係組成的立體人脈網絡結構。每個人都是這一網絡結構中的一個“網結”,這些縱橫交錯的“連結”構成了你我他的繽紛生活和工作。正如一位英國詩人所說:“沒有人是個完全自成天地的孤島,大家都是大陸的一塊,是主體的一部分。”

剛剛開始處世的年輕人,一踏入社會,就被織進了“關係網”,成了社會大網絡中的一個新的“網結”,各種各樣人際關係的“線”也馬上“牽”了進來。而你工作的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是社會的縮影。到了一個單位,你要和許多人,如老板、主管、同事、工作團隊、客戶、顧客等一起共事,每時每刻都要和他們打交道。這樣,你麵臨的首要課題就是要學會怎樣與他們融洽相處、合作共事,而特別需要的是掌握處理單位內部合作共事的本領。

有一個實業家告誡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社會總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又總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社會有它複雜的一麵,它不像我們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那樣簡單,許多事情處理起來往往會與在學校、家庭不同。在學校裏,你的成績與你的勤奮成正比;到了社會,你處理不好有時卻成反比。在家裏,你出了錯,父母總會原諒你;在社會裏,你得罪了人,有可能一輩子都得不到原諒。在父母麵前你可以童言無忌;在社會,有時一句話會使你幾年的努力前功盡棄。你所遇到的許多難題,往往是學校裏和教科書中沒有的。在學校裏,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畢竟單純得多,加上青春年少、天真爛漫、純樸直率、富於幻想與夢想,有些年輕人容易把一切都看得過於簡單和理想化。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在進入社會後,還不能很快地適應新的人際環境,不能馬上自覺地把握處理人際關係與合作共事的方法,感到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太大,一下子很難適應,覺得社會複雜,人際關係微妙,難以處理,有的甚至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碰釘子。麵對種種人際關係,有些年輕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深感與人共事之難。

有些年輕人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社會、單位裏不少事情出乎原來的想象和意料,一些令人倍感困惑和不解的問題隨之而來:為什麼提出的建議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采納?為什麼直言不諱陳述自己的見解會被人認為是太狂?為什麼率直批評別人的缺點、錯誤反遭到別人的白眼?為什麼自己的有些言行舉止使同事、領導反感?為什麼覺得自己很有才華,卻得不到領導的垂青?為什麼有時搶著幹一些工作,反而招致別人的不滿?……這些都常常令一些職場新人百思不解,於是就牢騷不斷、憤憤不平。

一些年輕人步入社會後,之所以有這樣或那樣程度不同的困惑和煩惱,是因為自己社會閱曆太淺,還帶著校園中的學生氣;是因為學校的書本上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的理想模型;是因為自己對社會還缺乏足夠理性和實際的體驗和認識,對適應、處理人際關係還經驗不多。自己原來具備的一些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知識,多半還是些書本知識,而且這些知識也不多,而社會實際生活本身,要比書本的東西,比校園生活豐富、多彩、複雜得多。其中的微妙、艱辛,往往是久而後信,越是有閱曆、有經驗的人,越有體會。如果誰以為在學校裏學到的那些專業知識已經足夠在社會上拳打腳踢、應對一氣,那可就錯了。你以後還要好好學習為人處事、與他人合作共事的本領。

一位阿拉伯哲人說得好:“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猶如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人生大海中去。”沒有練達圓融、睿智明澈的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沒有機敏靈活的應變處世的本領,沒有能屈能伸、開合適度的豁達胸懷,那麼社會的舞台就是再廣闊,你也難於活動自如、縱橫馳騁。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問題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非要等到40歲、50歲?非要等到我們的人生隻剩下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時候嗎?到那時候就是做到了,不是遲一些了嗎?大好年華不都錯過了嗎?

台灣作家劉墉在他49歲時出版的《我不是教你詐》中感慨問道:“為什麼在學校裏有那麼多老師教我們做學問,卻少有人指導我們處世的學問?就算有些治世格言,也常是‘等片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曖曖內涵光’、‘守愚聖所臧’或‘雄辯是銀,沉默是金’之類。那真是對的嗎?就算對,對的道理在那裏?為什麼沒人教我們‘工作倫理’、‘人際關係’、‘說話技巧’、‘行為語言’?為什麼讓我們這些讀破萬卷書的,進入社會之後,處處碰釘子?而且真正做到‘被人賣了,還在幫他數鈔票’?”已近知天命的劉墉說:“回想以前初入社會的處事方法,也發覺有許多不對的,那時候的我,不懂工作倫理,常常率性從事。每次想到這些,都令我慚愧。”

有一個學生,在大學學習時聰穎、機靈、一點就通,老師給他解答問題是最輕鬆的,經常得到各科任課老師的表揚,考試成績也好。然而,走進社會後,碰壁最多的也是他。這些年來,他已換了好幾個公司,至今沒有一個滿意的。似乎他遇到的總是有眼無珠的上司,嫉賢妒能的同事,每一個環境都不能善待他,於是他隻好跳槽。據了解他的人說,他這個人“界麵”不好。“界麵”本是個電腦術語,現在有些人把它用於形容生活中的為人處世,意思就是上下左右的關係不好。知情人說這位學生有一個毛病就是得理不讓人,公司在經營中,有些決策並不一定都對,在別人還不大清楚的時候,他能看出一些端倪,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事後往往證明他是對的。於是,他揚著勝利的旗幟四處招搖,不給已經很難過的當事人臉麵,甚至包括上司在內,這讓那些已經麵臨挫折的人再一次受到傷害,這一點讓同事們不能接受,與他共事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時間一長,幾乎所有的人都不願意與他在一個部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老板隻好炒他的魷魚,以換得天下太平。

這個年輕人在向別人訴說他的懷才不遇的時候,很感慨地說他這樣的人適合生活在美國,說那兒才是一個用能人的地方,而不會對這個人的性格、習慣有過分的苛求。可見他是知道自己的性格弱點的,但他沒有想到如何去調整自己,有效地改進自己,以便更能適應環境,畢竟好多環境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他把眼睛盯著美國,認為那裏一定適合他,但他又肯定去不了美國,於是就老是處在失意和落寞當中,很孤獨也很痛苦。所以,職場新人要盡快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盡快縮短與這個紛繁複雜社會的磨合過程,主動地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關係,逐漸訓練和提高自己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技巧,好好地去擴展你的人脈網絡,使自己融入到新的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