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怎樣運用方法以快樂工作(2 / 3)

簡單必須先經過複雜的過程,就像讀書一樣,要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簡單是在複雜之上,跳出複雜才能簡單,將簡單管理真正落實到企業組織流程上,真正形成自覺的行為,更需要有一個過程。必須先複雜、精細,然後簡單。

簡單的事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做對的,但能把簡單的事做對並不難,難的是持續地做對。我們每個人都會做卻又不屑於做的事情,貫穿於整個日常生活中。其實,簡單不等於淺薄、簡陋、粗放,簡單是深刻、豐富、精細,豐富才能簡單,精細才能簡約。

7.工作能夠分清輕重緩急

一個優秀的員工懂得如何把重要而緊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控製自己,防止自己變成一位“工作狂”,他們懂得如何授權他人,如何減少幹擾,如何集中注意力,利用好精力充沛的時間,因為他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思考習慣:做事分清輕重緩急。

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分為四個層次:即重要且緊急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這類事情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當務之急,有的是實現你的事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有的則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隻有合理高效地解決完,你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別的工作。這種事情緊急而重要,你必須盡快把它們處理好,不能再拖延。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這類事情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關係到你的長遠發展。

對這些事情的處理好壞,從一定角度反映了一個人對人生目標和進程的判斷能力。因為這些事情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重要而又不是必須立即完成的事情。

這些事情的最大特點是沒有規定的限期,如果沒有被其他人催促或有現實因素的刺激,可能將被永遠拖延下去。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可以說,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這一類事情表麵上看起來是極需要的,而且要立刻采取行動,但是如果客觀地來審視這些問題,我們就應把它列入次優先的事項中去。

大凡低效能的員工,他們每天80%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緊迫的事”上。也就是說,人們慣常的習慣是按照事情的“緩急程度”決定行事的優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

按照這種思維,他們經常把每日待處理的事區分為如下的幾個層次:

今天“必須”做的事(即最為緊迫的事)。

今天“應該”做的事(即有點緊迫的事)。

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緊迫的事)。但在多數情況下,重要的事卻不緊迫。比如長遠目標的規劃等,往往因其不緊迫而被那些“必須”做的事無限期地延遲了。而優秀員工懂得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

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不需要即時處理,甚至不需要處理的事情。如果把精力放在這些事情上麵,純粹是浪費時間。

但在實際生活中,所有的工作都既有緊急程度的不同,同時也有重要程度的不同。現實中,可以用下麵的乘式來解決做事的優先順序:用重要性乘以緊迫性。即:

優先順序=重要性×緊迫性

根據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將工作分成四類。

第一類:緊急、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Ⅰ象限)

第二類:不緊急、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Ⅱ象限)

第三類: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Ⅲ象限)

第四類: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Ⅳ象限)

緊急不緊急重要Ⅰ事情:危急緊迫的問題;限期完成的會議或工作。

Ⅱ事情:準備工作;預防措施、計劃建立、維持人際關係;尋找新機會。不重要Ⅲ事情:造成幹擾的訪問;臨時插入的事;電話、信件、郵件、報告、會議;直接而緊迫的問題;許多迫在眉睫的急事。Ⅳ事情:瑣碎而忙碌的工作;某些電話;消磨時間;娛樂活動。

在現實生活中,你能分清每件事情所處的方格嗎?你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哪個方格了呢?

如果是Ⅰ,說明你總是忙於應付那些無窮無盡的緊急事。被一個又一個的像大浪一樣向你湧來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你始終忙忙碌碌卻效率低下。要是總是這樣,遲早有一天你會被擊倒、壓垮。

如果是Ⅱ,說明你有著“做要事而不是急事的良好習慣,這正是優秀員工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把大量的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這些事情雖不緊急,但它卻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受教育程度、工作業績等。有了這個良好的習慣,你會凡事製定計劃,按時工作學習,堅持鍛煉身體,這樣你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和慌亂,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

如果是Ⅲ,說明你的工作自主性與效率都不高。你盲目地追隨繁雜的事務,而不考慮它對你是否有益。你會發現自己的時間根本是不自由的,你已經被緊緊束縛在別人的議事日程上。如果不努力改變做事風格,你的生活和工作都將陷入被動局麵。

如果是Ⅳ,說明你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既沒有工作效率,也沒有工作效能。你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毫無價值的事情上麵,長此以往,你將一事無成。

工作是要有章法的,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節奏、有條理,才能達到良好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優秀員工在處理一年、一個月或一天的事情之前,總是按分清主次的辦法來安排自己的時間。

8.當日事必須當日完成

人性本身是放縱、散漫的,表現就是對目標的堅持、時間的控製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時完成。如果拖延已開始影響工作的質量時,就會蛻變成一種自我怠誤的形式。

當你肆意拖延某個項目、花時間來削大把大把的鉛筆,或者計劃“一旦……”就開始某項工程時,你就為自我怠誤落下基石。巧妙地找借口,或有意忙些雜事來逃避某項任務,隻能使你在這種壞習慣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積累,積累就拖延,拖延必墮落、頹廢。延遲需要做的事情,會浪費工作時間,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壓力。

任何事情如果沒有時間限定,就如同開了一張空頭支票。隻有懂得用時間給自己壓力,到時才能完成。所以你最好製定每日的工作時間進度表,記下事情,定下期限。每天都有目標,也都有結果,日清日新。

人們做事拖延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門:一些人是因為不喜歡手頭的工作;另一些人則不知道該如何下手。要養成更高效率的新習慣,首先必須找出導致辦事拖延的情境。

(1)如果是因為工作枯燥乏味,不喜歡工作內容,那麼就把事情授權給下屬,或雇用企業外的專職服務。一有可能,就讓別人來做。

(2)如果是因為工作量過大,任務艱巨,麵臨看似沒完沒了或無法完成的任務時,那麼就將任務分成自己能處理的零散工作,並且從現在開始,一次做一點,在每天的工作任務表上做一兩件事情,直到最終完成任務。

(3)如果是工作不能立竿見影取得結果或者效益,那麼就設立“微型”業績。要激勵自己去做一項幾周或幾個月都不會有結果的項目很難,但可以建立一些臨時性的成就點,以獲得你所需要的滿足感。

(4)如果是工作受阻,不知從何下手,那麼可以憑主觀判斷開始工作。比如,你不知是否要將一篇報告寫成兩部分,但你可以先假定報告為一單份文件,然後馬上開始工作。如果這種方法不得當,你會很快意識到,然後再進行必要的修改。

9.怎樣才不讓工作追著跑

發揮個性張揚本色

工作步調不斷加快,得失之間也變得鮮明無比,情緒的變化常讓自己搞得頭昏腦暈,稍有心態調整不當,就有可能落入情緒憂鬱的惡性循環中。在自己工作情緒不好時,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排除,想辦法暫時告別工作中的壓力,輕鬆輕鬆,不僅便於自己發現生活的樂趣,也能為再次做好工作鼓足幹勁。

努力讓環境“新鮮”

陌生的工作環境可以讓自己感到好奇、興奮、新鮮,什麼事情都要躍躍欲試,不過逐漸熟悉工作環境之後,這些心態將漸漸遠去,更多體驗的是謹慎、見怪不怪、程序化地完成工作任務。長此以往,工作積極性自然下降。為此,你可以想辦法為自己創造各種“陌生”環境,讓自己好奇、興奮、新鮮的心態永遠存在。

合理調配“自我”

善於安排個人精力的人總是感覺到生活是輕鬆的,工作是愉快的。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你應該對所有的工作都做好計劃,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結束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切忌將工作帶回家做。對於個人的進展應該定期進行“標記”,以便讓自己明白,目前已經完成了什麼,還有什麼工作沒有完成;對沒有完成的任務,應該規劃好完成的時間,並在某段時間,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從而使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盡量做到更加有效,而且能夠很好地自我循環,自我提升。

找出壓力的根源

工作中的壓力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你能否適應這份工作。如果適應的話,那麼工作中的壓力就是自己進步的動力,你會很從容地去麵對,找出壓力根源所在。雖然壓力的來源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自己永遠有顆自信的心!

同事是最好的“減壓”醫生

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每當你遇到類似的問題,並因此而產生了無形的心理壓力時,你可以找最要好的同事進行傾訴。因為,這時對自己知根知底的同事,往往最能客觀地“對症下藥”。

10.如何鍛煉你的思考能力

通過學習和實踐的指導,每個員工都可以獲得思考的能力,並改進這種能力。我們的大腦在活動時是有規律可循的,隻要了解了這個規律,我們就能通過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麵改善我們的思考能力。

清晰而深刻的思考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特別是當你在學習如何做時更是如此。因為人們不願意動腦子,因而他們習慣於對事情的探究淺嚐輒止,留於表麵,而沒有認識到“懶於思考”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此外,思考的過程是很複雜和難以理解的,我們每天步履匆匆,人與人之間缺乏同情,這種生活對我們思考能力的培養極為不利。

要想培養你的思考能力,你必須廣泛接受各方麵的信息。但有許多人,總是習慣生存在與世隔絕的世界裏,他們對他人的智慧視而不見,對能在思考方麵給予其幫助的人也置之不理。他們已經對過去和現在的智者失去了興趣,不願意用他們的智慧激勵我們,向我們自己提出新的挑戰。實際上,我們這樣做是在損害我們自己。

作為一個成熟的思考者,意味著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他具有運用人類的知識進行正確判斷的智慧和能力。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對信息進行分析、組織、評價和運用,使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而隻是掌握了一些信息,這並不能使我們變得更聰明。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改善知識的來源和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約翰·錢斐博士總結了轉變命運的三條原則:

批判地思考:你的思考過程就像挖牆角一盞明亮的燈塔,為你塑造人格和豐富生活閱曆的各個方麵,都已經確立了正確的、能指導其行為選擇的信仰。為了盡可能地確立最科學、最正確的信仰,你需要意識到你自己的偏見,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用有力的理由來支撐你的觀點。

如果你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你就無法在最具挑戰性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成就,因為你不能做到清晰地思考,解決複雜的問題,作明智的決定。此外,無論你提出什麼樣的有創造性的思想都沒有根據,缺乏實施的明確的框架或實際的可操作性。你將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家,注定不能獲得成功,由於對自己的認識不足,你的自由將會受到禁錮,因為你不能明確地認識自己的選擇,或從限製你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創造地生活:創造性能以許多不同的方式豐富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實現自我,達到生活中和諧的平衡。創造性能使我們胸懷世界,展現自我。創造性是一種能賦予你生活以意義的強大的生命力,它與批判地思考相結合,就能使你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當你用發現和發明的眼光對待生活時,你就能不斷地用你豐富的想像力創造生活。當你任自己創造的衝動自由地發揮時,你生活的每個方麵都會發出光彩。你能擺脫習慣的思考模式,每一分鍾都生活得很充實,一切行為表現都很自然。用創造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就能使一切變得更美好。問題成為發展的機會,創新方法是對庸俗的慣例的挑戰。

如果你缺乏創造性生活的能力,那麼,你的思考能力能使你做事有根據,有技巧,但是,你的工作卻缺乏想像力,由於你害怕承擔失敗的風險,因而你不敢大膽地嚐試,你的人格將失去他人所欽羨和仰慕的、出自自然的生氣和活力。很快,你就會成為一個稱職但卻缺乏想像力的“工作蜜蜂”,隻會循規蹈矩地做事,而不能達到你本應達到的高度。這樣一來,你的選擇範圍就會被你的想像力所限製,你實現自我的道路也就十分狹窄。

自由地選擇:人們有選擇不同的生活道路的權利,而且,我們的選擇是真正自由時,才能轉變自己。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你必須對你的選擇有明確的認識,並能據此作出明智的選擇。如果你認為你是真正自由的,那麼,你就會以一種全新的態度重新確定你每天的生活和未來。通過努力消除對你自由意誌的限製,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你就會看到由於你視野狹隘而以前無法看到的多種選擇。你的未來變得更加廣闊,選擇的可能性和活動的空間更多更大。自由的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充滿了想象不到的機會,也能帶給每個人巨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