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如何減輕同事的壓力(3 / 3)

在此引用一個故事,一個飄雪的冬日,森林中有十幾隻刺蝟凍得發抖。為了取暖,它們隻好緊緊的靠在一起,卻因為忍受不了彼此的長刺,很快就各自跑開了。可是天氣實在太冷,它們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又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就這樣反反複複的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在受凍與受刺兩種痛苦之間掙紮。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出一個適中的距離,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於會被彼此刺傷。關於同事之間的關係,莊周早已說過,“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距離產生美一樣適用於職場,所謂關係“難相處”隻是相對於自己想有多近罷了。

其實,與同事交往避免受到嚴重傷害的最好辦法就是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與同事相處,太遠了顯然不好,別人會誤認為我們不合群、孤僻、性格高傲;太近了也不好,因為這樣不但容易讓其他同事及領導誤解,認為我們是在拉幫結派,而且還有可能對自身或他人造成很深的傷害。所以,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才是最合適的和最理智的。

總而言之,與同事之間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分寸,保持一定的距離,並認清對方的真實意圖,以免自己到頭來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10.尊重隱私可以減輕同事壓力

同事從本意上來說就是共同做事。同事之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並且對於工作上的問題可以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甚至可以直言不諱地進行討論、爭議和協商處理,因為一般公司內部都有一整套有關工作的組織製度在製約著大家。所以,同事之間通常不會因為工作問題上的爭議而相互記恨,給人際關係造成過多壓力。但是,仍有一些與工作有關或無關的瑣事會影響同事之間的關係。

與同事相處,最好是對方想說時我們就聽著,對方不願告訴我們,就不要硬去問。每個人都有隱私權,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追問別人的不幸或隱私,往往就會變成令人討厭的人。所以除非是涉及到工作上的問題並且我們打算承擔全部的責任,否則,最好不要去挖別人的隱私,即使是朝夕相處的同事也不例外。因此,與人相處時,要學會尊重對方的隱私權。

有時,當一個人正處在痛苦之中時,旁人過度的關心反而會幫了倒忙,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他可能需要的是療傷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夠靜靜地呆一會兒。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人愛管別人的閑事,這種人往往也是不受大家歡迎的,並且有時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就像俗話所說:“管閑事落不是。”所謂“管閑事”就是管了別人不需要別人管的事。愛管閑事的人多半是被盲目的“熱情”所驅使,根本不知道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實際上,他們的“熱情”常常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斯坦思梅茲是美國一家大型公司的業務代表。在公司內部,他交際非常廣泛,性格外向,為人熱情開朗,可是口碑卻不太好,因為他熱衷於同事的感情之事,總是費盡心思地去為別人做調解。

斯坦思梅茲一聽說同事中某人的感情陷入僵局或是亮起了紅燈,往往不請自到,自願到同事家裏充當說客,弄得大家理他不是,不理他也不是,結局總是不歡而散。斯坦思梅茲為此也非常苦惱,這就叫“好心幫了倒忙”。

同事畢竟是同事,對於同事的事情,不該管的千萬不要去管,否則隻能是賣力不討好,自己不但耗費了時間與精力,反倒落了個不是,斯坦思梅茲正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才使自己陷入了壓力之中。

11.通過駕馭情緒減輕壓力

人是一種具有感情和思維的高級動物,因此每個人都有情緒的波動,這也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特征。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人是控製情緒的高手,喜怒不形於色;有的人總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發脾氣就發脾氣。

那麼,這種隨意宣泄情緒的表現到底好不好呢?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率直”的性格,是一種很可愛的人性特征。這麼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隨意宣泄情緒的人往往憑性情做事,這樣說話辦事容易得罪人。特別是與同事相處時,同事不可能像我們生活中的朋友那樣關心、包容我們和理解,這就很容易導致同事關係處理不好,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對同事心存芥蒂,壓力便由此產生。

同時,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時間久了,就會養成一種放縱自己情緒的習慣,比如在單位遇到問題就順著性子去做,有時候我們看似真的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也許得罪了很多同事,即使他們當時不說,心裏其實很不舒服。這樣長此下去,對自己的事業和人際關係就會破壞多,建設少,甚至還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尤其是自己一旦給人以“不能控製情緒”的印象時,那真的是難以翻身了。所以,那些落魄的人、自我毀滅的人,多半都是一種性情之人。

憤怒同其他所有情緒一樣,其實也是一個人思維活動的結果,它並不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的。當我們遇到不如意之事時,就認為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這時我們開始感到灰心,爾後,便是一些衝動的相伴動作,這總是很危險的,對於我們的為人處世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可言。

雖然我們不能防止憤怒感覺的來臨,但我們卻能阻止它們爆發出來。韋思·戴埃在《你的誤區》一書中說道:“你應對自己的情感負責。情感是隨思想而產生的,那麼,我們隻要願意,便可以改變自己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應該想想:精神不快、情緒低沉或憤怒到底有什麼好處?爾後,你可以認真分析導致這些情感的各種思想。”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不良情緒是可以用理智來控製住的,關鍵看自己有沒有這個信心。在公司內部,與同事交往,控製情緒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當然不必“喜怒不形於色”,讓同事們覺得我們不可捉摸。但情緒的表現絕對不可以過度,特別是發怒與生氣。如果我們是個不易控製不良情緒的人,那麼,不如在你想發怒或生氣時,暫時離開惹自己發怒或生氣的地方。如果沒法離開,那就深呼吸,不要說話,等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再作解釋,這對我們控製情緒來說,非常有效。

此外,與同事相處時,還要學會耐心。因為當一個人失去耐心時,同樣也失去了理智分析事物的頭腦。一個人不耐煩時,往往會變得粗魯無禮、固執己見,使人感覺難以相處。

那怎樣才能使自己變得有耐心,並在煩惱的情況下也能心平氣和地對情緒有所控製呢?

有人說:“當我感到思緒紛亂的時候,我就努力想象小河岸邊那寧靜的風景勝地,它常使我的緊張和煩躁情緒消退許多。”我們如果感到十分煩躁,也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努力使自己深深地潛入一個寧靜的身心環境,進入一個穩定、美妙的境地。

如果我們的急躁情緒僅屬偶然,那我們的煩惱便會自動消失。而如果我們總是怒火中燒、粗魯無禮,那就應該認識到我們對自己看得過重了,以至於對任何人或任何事都表現出不耐煩。

12.用寬宏大量以減輕同事壓力

學會適當地妥協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地對待別人。”這句話被許多人視為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黃金準則”。所以說,要想得到同事的信賴和好感,就必須向同事投以友善和熱情。

事實上,我們每天白天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跟同事在一起,而我們能否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和滿足,與我們朝朝暮暮相處的同事有很大關係。當我們在公司時,沒有人理、沒有人願意主動跟我們講話,也沒有人向我們傾吐談心時,是否會感覺到工作的無聊或因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壓力呢?

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麵麵俱到,誰也不得罪,誰都說好,那是永遠都做不到的。因此,在工作中與其他同事產生種種衝突和不同意見是很常見的事。同事之間經常在一起共事,難免會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矛盾發生,各人的性格優點和缺點也會暴露得比較明顯突出,特別是每個人行為上的缺點和性格上的弱點暴露得多了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瓜葛、衝突。這種瓜葛和衝突有些表現在明處,有些表現在暗處;有些是公開的,有些是隱蔽的。這樣種種不愉快交結一起,從而增加我們在工作中的壓力,當我們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就有可能精神崩潰。

人與人之間,除非有不共戴天之仇,否則就沒有不可化解的矛盾,更何況在工作中同事的關係一般不至於達到那種地步。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結,同在一家公司謀生,整日低頭不見抬頭見,最好還是少結冤家比較有利。因此,與同事相處時,就需要做些適當地妥協與退讓,盡量避免矛盾與衝突的發生。

某公司財務科傑拉爾德一時粗心,錯誤地給請過幾天病假的斯奈倫伯格發了整月的工資。在他發現之後,匆匆找到斯奈倫伯格,向他說明並讓他悄悄地退回多發的薪金。但是卻遭到了對方斷然的拒絕,斯奈倫伯格則隻允許分期扣回他多領的薪水。

雙方爭執不下,氣憤之餘的傑拉爾德平靜地對斯奈倫伯格說:“好吧,既然這樣,我隻能告訴領導了,我知道這樣做一定會使領導大為不滿,但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隻有在領導麵前坦白承認。”就在斯奈倫伯格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傑拉爾德已大步走進了領導的辦公室,把前因後果都告訴了他,並請領導原諒和處罰,但是他沒有說出斯奈倫伯格的名字。

領導聽後非常生氣地說這應該是人事部門的原因,但傑拉爾德重複地說這是自己的錯誤,與別人沒有任何原因。領導於是又大聲指責會計部門,傑拉爾德又解釋說不怪別人,實在是自己的錯。接著領導又責怪起與傑拉爾德同辦公室的兩個同事,但傑拉爾德還是固執地一再說是自己的錯,並請求處罰。

最後領導看著他說:“好吧,這是你的錯,那位錯領全薪的員工也太差勁了,對了,他叫什麼名字,讓我找他談一談。”

傑拉爾德說道:“這並不怪他,主要怪我,理應我承擔全部的責任。”說完,他掏出自己的薪水從中抽出一部分補上了多發給斯奈倫伯格的那一部分。

斯奈倫伯格得知事實的真相以後,內心感到有些愧疚,沒多久,就將多發給自己的那一部分給了傑拉爾德,並與傑拉爾德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雖然錯誤主要出在傑拉爾德身上,但是斯奈倫伯格也有一定的責任。試想一下,如果傑拉爾德沒有做適當的退讓,也不承擔全部的責任,而將斯奈倫伯格交與領導處理,那他們之間的關係肯定會惡化到仇人的地步。

可見,適當地妥協、容忍與退讓有利於我們協調人際關係,化解壓力,發展事業。因此,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會適當地妥協。

13.調整好“期望值”以化解矛盾

同事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隔閡是正常的,而化解同事給我們帶來的壓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不要對其有過高的期望值。同事畢竟是同事,永遠不會像朋友那樣與我們親密無間,如果我們對其有過高的期望值,到頭來受傷害的隻能是自己。

所謂“期望值”就是指人們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情達到成功的一種比值。人們在現實社會當中,希望凡事都能盡如人意,但客觀事實又往往不遂人願。並且同事之間也是這樣,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徒增壓力而已。

格兒自從參加工作以來頻繁地換工作,這回格兒特意選擇了一家規模大而且多元化的公司,格兒來這兒工作還不到四個月就與人發生了爭吵,而往後的日子裏,這種類型的爭吵也經常發生在她身上。她的同事莎莉,對某項工作計劃有些意見,而格兒又不同意她的看法。“我告訴她我覺得這很荒謬,我讓她接受我的建議她不聽”,格兒得意地說道,同時又補充了一句,“那個胖女人連皮毛都不懂,卻自以為什麼都知道。”莎莉得知後很生氣。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們之間就經常發生摩擦。“誰在乎啊?”事隔幾個星期以後格兒說,“如果領導夠聰明的話,就該早點讓她走路。”

這種微妙而又長期性的衝突,不僅發生在格兒與莎莉之間,同時也開始出現在格兒與其他同事的關係上。幾個月後,格兒又因與同事之間的矛盾而離開了這家公司。

格兒一次又一次更換工作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她對同事及公司的期望值太高。所以說,在與同事的交往中,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適時地采取相應變通的措施,這樣才能避免或減少失敗,事變我變,人變我變,即不把希望隻盯在某一點上。因此,當成功的可能性變小時,就後退一步,或改弦易轍;而當成功的可能性變大時,就全力以赴,奮勇拚搏。

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

在商戰中,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並且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這句話也同樣適用。如果你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更何況他人?這樣與同事交往又讓他們怎樣了解自己呢?自己又怎樣與他們友好地相處呢?彼此之間霧裏看花,產生壓力也就在所難免了。

對所想所做的事要有個認真、全麵分析

例如,我們想請同事幫個忙,但是同事到底願不願意幫忙或他有沒有這個能力呢?自己沒有去認真分析,結果同事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答應了。最後事情沒辦好,又耽誤了同事的時間。你還因此而非常生氣,心想,即使沒有那個能力,為什麼還要答應我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犯的錯誤就是對同事的“期望值”太高,而沒有冷靜地去分析其中對自己的不利因素,最終導致自己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惡化。

在請同事幫忙前要有兩種準備

與同事相處,特別是在請求同事辦事時,都有成功與不成功的兩種可能。對事情隻想到成功,而不想到失敗是不客觀、不現實的態度。幹練成熟的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有兩手準備。所以,他們求人辦事時常常胸有成竹,不因事情順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觀失望,牢騷滿腹。

事先不妨將不利因素估計得嚴重一點

俗話說:“先難後易。”即在做任何事時寧可在事前將不利因素估計得充分一點,也不肯到事後找麻煩。因為事前尚有應變回旋的餘地,而事後卻是“生米煮成熟飯”,要想挽救也就來不及了。

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有利因素估計過多,而對不利因素估計不足,故而造成“後悔晚己”的狀況。這是因為,人們對事情成功的“期望值”偏高,結果反而遮掩了人們的視線,使他們看問題片麵、靜止、主觀、感情衝動而又缺乏冷靜客觀的分析,於是做出了錯誤的或不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