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一個出色的回收工,也是一位鬥士。當病菌和病毒攻擊人體時,脾就立刻采取行動,攻擊入侵者。它能幫助人體防護微生物的突然的侵襲,識別並過濾出血液中的病菌。
有些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患,如單核細胞增多症、瘧疾和狼瘡,會使脾增大。脾髒也是一個易遭傷害的器官,因為它靠近肋骨,肋骨骨折會連帶脾受害。
脾受傷時會大量出血,很有可能將之切除。一旦脾被切除,人體感染某些病菌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此時最好是定期地接種疫苗。
抵抗入侵者的重重屏障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禦。一般經7~10天,產生了獲得性免疫;然後兩者配合,共同殺滅病原體。
天然免疫功能是人類在長期的種係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防禦病原體的一係列功能,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天然免疫功能與人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聯係。
1.皮膚與黏膜。
皮膚由多層扁平細胞組成,能阻擋病原體的入侵,隻有當皮膚有傷口時,病原體才能侵入。黏膜僅有單層柱狀細胞,機械性阻擋作用不如皮膚,但黏膜有多種附件和分泌液。
例如,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纖毛運動、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腸蠕動等,可將停留在黏膜表麵的病原體驅趕出體外。當宿主受寒冷空氣或有害氣體等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損傷時,就易患氣管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
皮膚和黏膜是人體抵抗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是無聲戰鬥的最前沿陣地。二者都能分泌多種殺菌物質,例如皮膚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於細菌生長;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殺滅細菌的作用。不同部位的黏膜腺體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種殺菌物質。
人體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體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鏈球菌產生的過氧化氫能殺死腦膜炎奈瑟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鏈球菌能抑製肺炎鏈球菌生長等。
2.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不是一個特殊的解剖學上專有的結構,一般認為由軟腦膜、脈絡絲、腦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其功能是阻擋病原體及有害物質隨血液循環進入腦組織或腦脊液。嬰幼兒的血腦屏障發育不夠完善,所以容易發生腦膜炎、腦炎等疾患。
3.胎盤屏障。
胎盤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能限製某些物質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妊娠3個月內,胎盤結構發育尚不完善,此時母體中的病原體有可能穿過胎盤侵犯胎兒,幹擾其正常發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因此,在懷孕期間,尤其是早期,應盡量防止發生感染,並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較大的各類藥物。
當病原體突破皮膚和黏膜這兩道屏障後,將會遇到更為頑強的阻擊。因為人體的淋巴管及淋巴結像蜘蛛網一樣遍布全身,如同撒下天羅地網,使入侵的病菌寸步難行。
在這場頑強的阻擊戰中,吞噬細胞是主力軍。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是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係統。這兩種細胞都不是等閑之輩,個個都是能征善戰的悍將。
當病原體到達體內組織後,吞噬細胞首先從毛細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體所在部位。多數情況下,病原體被吞噬殺滅。若未被殺死,則經淋巴管到達附近的淋巴結,淋巴結內的吞噬細胞會進一步把它們消滅。
淋巴結的這種過濾作用在人體免疫防禦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隻有毒性強、數量多的病原體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擋而侵入血液危害髒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處的吞噬細胞會對病原體繼續進行吞噬殺滅。
以病原菌為例,吞噬、殺菌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吞噬細胞和病菌接觸、吞入病菌、殺死和破壞病原菌。吞噬細胞內含有溶酶體,其中的溶菌酶、髓過氧化物酶、乳鐵蛋白、防禦素、活性氧物質、活性氮物質等能殺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則可將菌體降解。最後不能消化的菌體殘渣,將被排到吞噬細胞外。
細菌被吞噬在吞噬細胞內形成吞噬體;溶酶體與吞噬體融合成吞噬溶酶體;溶酶體中多種殺菌物質和水解酶將細菌殺死並消化;菌體殘渣被排出細胞外。
病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後,其結果根據病菌類型、毒性和人體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膿性球菌被吞噬後即可被破壞,這是完全吞噬。
結核分支杆菌、布魯氏菌、傷寒沙門氏菌、軍團菌等,則是已經適應在宿主細胞內寄居的胞內菌。在無特異性免疫力的人體中,它們雖然也可以被吞噬細胞吞入,但不能被殺死,這是不完全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