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出現於小陰唇和大陰唇的內側、陰蒂及其包皮、會陰等處,不累及陰道和肛周。病變皮膚呈不規則的白色斑塊,雙側多不對稱。起初外陰紅腫瘙癢,此後皮膚逐漸變白、增厚,粗糙而脆,撓抓後易皸裂,引起局部疼痛。
外陰白斑的病因還不清楚,過去認為是一種癌前期病變,主張手術切除,但術後仍會複發。其實,外陰白斑的癌變率僅為2%,目前多主張非手術治療。
2.繼發性外陰過度角化。
糖尿病性外陰炎、黴菌性外陰炎、外陰擦傷、濕疣等,各種慢性外陰病變的長期刺激都能引起外陰表皮過度角化、脫屑而呈現出白色。患處有瘙癢、灼熱或疼痛感,與外陰白斑不易區別。但在其表麵塗以油脂時,白色可以減退。白色區域可隨原發病的好轉而逐漸消失。
3.硬化性苔癬。
多發生於大小陰唇、陰蒂及其包皮、陰道、會陰處及肛周。病變邊緣清楚,雙側對稱。初起時為扁平丘疹,蠟黃色,然後相互融合,並逐漸變白,隨之出現奇癢。嚴重者,外陰明顯萎縮,表麵光滑,甚至陰蒂與包皮粘連,陰道口狹窄,影響排尿和性生活。
4.外陰局部性白化病。
本病多為遺傳性,無自覺症狀,不致癌,一般不必治療。
若發現外陰變白,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另外,平時要注意外陰清潔、幹燥,不要用肥皂或很熱的水燙洗外陰,也不要搔抓;少食刺激性食物;衣著宜寬鬆,內褲以棉製品為佳。
引起外陰瘙癢有哪些原因
外陰瘙癢症狀時輕時重,重者可導致坐臥不安,影響工作和休息。理化因素的刺激、全身性疾病、外陰局部病變及感染等都可能成為致病因素,但也有無原因可查的外陰瘙癢。
1.感染性疾病。
最常見的是滴蟲或黴菌感染。另外,陰虱、陰部疥瘡及有些性病也會出現外陰瘙癢症狀。
2.外陰局部病變。
外陰濕疹、神經性皮炎、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外陰腫瘤等,均可引起外陰瘙癢。
3.不良衛生習慣。
不注意清潔外陰,以致陰道分泌物或經血積存於陰部,可引起瘙癢。反之,每日數次清洗外陰,或經常使用堿性強的肥皂,或高錳酸鉀水泡洗外陰,使外陰皮膚過於幹燥,也會引起瘙癢。
4.衣著不適。
經常穿一些化纖衣褲,或使用橡膠、塑料質地的月經帶,使外陰部受汗漬或其他分泌物浸漬,可引起外陰瘙癢。
5.敏感物刺激。
全身或外陰局部用藥過敏,可引起外陰瘙癢。
6.全身性疾病。
維生素A及B族維生素缺乏、黃疸、貧血、白血病等,引起的外陰瘙癢是全身瘙癢的一部分。另外,肥胖者皮脂腺、汗腺分泌過多,刺激外陰,也會引起外陰瘙癢。
7.精神因素。
精神過度緊張所致,如情緒憂鬱緊張、焦慮等,都容易引發外陰瘙癢。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糖尿病由於尿糖刺激,以及局部酸堿度的改變,可引起頑固性外陰瘙癢。出現外陰瘙癢,一定要空腹檢查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試驗,以便及時發現糖尿病。
引起外陰潰瘍的原因
外陰潰瘍不僅可由外陰本身病變引起,而且其他許多疾病也能引起外陰炎症,在這些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外陰潰瘍。
1.性傳播性疾病。
由性病引起的外陰潰瘍可見於外陰各部,以小陰唇和大陰唇內側為多,其次為前庭黏膜及陰道口周圍。
2.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以外陰痛為主,也有一部分人出現外陰無痛性潰瘍症狀。結核及癌症引起的外陰潰瘍都經久不愈,並向周圍擴展,因此肉眼難以鑒別,需做活檢確診。
3.皮膚病。
皮膚疾病累及外陰時,會有水瘡及紅斑。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尋常型天皰瘡和播散性盤狀紅斑狼瘡,皆可引起外陰反複發作性潰瘍。
5.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可在外陰引發結節狀浸潤性潰瘍。
發現外陰潰瘍時一定要及時就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久治不愈的潰瘍應做活組織檢查,以排除結核及癌症。預防上,主要是保持外陰局部幹燥與清潔,防止感染;積極防治原發病因,減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