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瞳孔周圍,有呈放射狀排列的瞳孔開大肌和呈環狀排列的瞳孔括約肌。光線強時,瞳孔括約肌收縮——瞳孔縮小;光線弱時,瞳孔開大肌收縮——瞳孔開大。
眼睛既然是“照相機”,當然就有“底片”。普通照相機靠底片記錄外界物像,眼球的“底片”就是視網膜。照相機利用鏡頭罩來保護鏡頭,眼也有“鏡頭罩”——那就是眼瞼。眼瞼緊閉時,如同蓋上了鏡頭罩一般,什麼東西都看不見了。眼瞼張開時,如同拿掉了鏡頭罩,一切外界景物都盡收眼底。
當把目光對準某一物體,光波從物體上反射過來,穿過角膜,然後再穿過瞳孔。在這一過程中,眼球周圍的肌肉就像一個不斷調節焦距、不斷摁快門的人,它一直在小幅度地調節眼球的晶狀體的角度。在調節過程中,光線不斷透過晶狀體,在眼球後部的曲形壁上形成圖像,就像在銀幕上放映電影一般。這一曲形壁就是視網膜。通過瞳孔周圍虹膜的不斷調節,瞳孔也對光線強度變化作出相應反應,或者收縮,或者放大。
其中,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稱為屈光係統。這個屈光係統必須是完整無損的,並保持其透明性和正常位置。隻有這樣,才能使外界的物像準確無誤地呈現在視網膜上。
視網膜在眼睛這一多媒體係統當中,充當了大屏幕顯示器的作用。它把光線轉化成為神經信號,通過視神經這一連接大腦與眼睛的導線傳遞到大腦。這些脈衝首先到達大腦背部,在這裏,有關物體形狀以及景物空間組合的一類信息被大腦理解接收,然後,大腦的其他部分會完成更深入的視覺過程。這時,大腦所理解到的就是眼睛所看到的了。
科學研究還發現,視網膜上的物像正如照相機底片上的景物一樣,是一個倒立的影像。然而,人們感受到的卻是直立正像,其奧秘何在?原來,視網膜上倒立的物像,經神經傳到大腦皮質後,經過視覺中樞的處理、解讀,把倒像糾正過來,最後出現的是正位立體感覺。
大腦在影像形成之前,總是會把眼睛傳來的信號進行一番神秘的處理,過濾了一些不必要的或誇張了的信號,最終形成人們感興趣的信息,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看清楚最相關的物像。所以,大腦發育尚未完善的兩三歲的幼兒,倒著看連環圖畫,並不屬於異常病態,不必大驚小怪。
人的眼睛還可形成錯覺視像,這主要是由於光線折射不一樣的緣故。例如,法國的國旗最初是用等寬的藍、白、紅三色組成,但人們總是感覺三色的寬度並不相等。後來,將藍、白、紅的比例改成30:33:37,結果人們反而覺得一樣寬了。
於是,人們將錯就錯,巧妙地加以利用。例如,聰明的服裝設計師,常給瘦人穿橫條紋的衣服,這樣能產生豐滿的感覺;肥胖者則穿豎條紋的衣服,以顯示出苗條的形象。
兒童尤要保護視功能
據報道,我國中小學生近視發病率已排名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日本。專家指出,未成年人如此高的近視發病率,除了先天遺傳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不重視用眼衛生。
一般來說,普通燈泡發出的光線與自然光相比,顏色明顯偏紅。這樣的光線會使被照物體的黑白對比度降低,使眼睛的分辨能力下降,必須將眼睛靠得很近才能看清書上的字;又由於燈泡是一種點光源,所以極易產生對視力十分有害的眩光和大麵積的陰影,長期在這種光線下看書,眼睛便會感到疲勞。
普通日光燈發出的光線雖然是白色的,但由於它是50赫茲的交流電直接點亮,所以日光燈的亮度會以每秒鍾100次的頻率不停地變化,這就是日光燈的頻閃現象。
我們都知道,電影和電視都有每秒鍾50次的頻閃,觀看時間一長,眼睛便會感到疲勞。同樣道理,長時間在不斷閃爍的日光燈下學習,眼睛也會感到疲勞。
因此,為兒童房間選購燈具時,千萬別忽視燈具的護眼功能。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隻有利用一種不易引起眼睛疲勞的閱讀光源,才是解決孩子近視問題的關鍵。
由彩色液晶顯示器的照明光源發展而來的無頻閃熒光燈具有護眼功能,它能把220伏、50赫茲的交流電信號進行處理,發出亮度穩定、無閃爍、與自然光極其相似的白色光,克服了傳統光源的弱點,符合中小學生長時間在燈下閱讀的要求,對減輕視覺疲勞、預防近視的發生和發展具有明顯效果,是較為理想的光源。
眼睛非常嬌嫩脆弱,那麼如何保護眼睛呢
眼睛非常嬌嫩、脆弱。無論是感染、外傷,內在、外在諸多因素,都能影響眼睛的功能,導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由此可見,眼睛的健康十分重要。
要想充分地發揮眼睛的作用,就應當像維護生命一樣愛護眼睛。這方麵是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的,它們有助於恢複和保持視覺,而且做得越早,視覺良好狀態就能保持得更長久。
1.注意用眼衛生。
不躺在床上看書,不在走路時、乘車時、強光或暗光下看書;讀書寫字應保持大約33厘米距離,光源應放在左前方;看電視時,與電視機的距離在2.5~3米以外,電視機略低於視平線,連續看電視通常不超過1小時。
用眼過度後應適當放鬆,久坐的工作者應間隔1~2小時起身活動10~15分鍾,舉目遠眺,或做眼保健操。要有充足的睡眠,及時消除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