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知識分子必須從心底裏蔑視沒有知識的人,否則就不叫知識分子”,前幾年就有例證。某些知識分子,公開表示劉翔是沒有知識的、沒有文化的,不應該捧得那麼高,更不應該成為年輕人的偶像。為此,王軍霞還出麵作過辯解。但由於王軍霞“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所以辯解非常無力。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文化?在知識分子那裏,認為哲學、文學、數學、物理學才是知識,才是文化,其他一切皆不是知識、不是文化。我倒認為,360行,隻要做好了本職工作,取得了成績,就是知識,就是文化;沒有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各階層的人,在心理上、行為上都懂得尊重他人的禮儀,就是有知識,有文化;不懂得尊重他人,即使他有再多的所謂知識,也是沒有文化素質。
“如果知識分子對自己的知識不引以為傲,何必做知識分子?”這個“引以為傲”當然是“自傲”,因為“自傲”所以必然“蔑他”,兩者是形與影的關係。但“學術為天下之公器”,真正的知識決不是“自己的”,所以也不是用來引以為自傲蔑他的,而是用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如果連這個道理也不明白,那麼,“小人無才便是德”,還是不要做知識分子為好。
那麼,“知識分子安身立命之處何在?”根據馬克思“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思想,任何人包括知識分子也不能是例外,都是勞動大眾所創造、提供的衣、食、住、行的物質財富養活了他們。正是有了被某些知識分子所“蔑視”的勞動大眾所創造、提供的物質的、精神的財富,才使得他們有可能去從事“蔑視大眾”的“自己的知識”創造並引以為自傲蔑他的資本。
由趙文可以看到,晚明以降的士風大壞,其負麵的影響至今而不衰,而其正麵的影響,卻被越來越遺棄了。這就是陸儼少先生當年所說的:學石濤,往往好處學不到,卻會中他的病,把他的習氣染到自己的身上來。包括“後現代主義”俗文化的泛濫,也決不是如趙文所說是由對“蔑視大眾”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批判而來,而正是由對“蔑視大眾”的現代知識分子的張揚、縱容而來。西子捧心,縱有再美妙的風韻,我們也還是要把心理的疾病治好,而決不是放縱心理的畸變。
2009年4月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