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四季交替的特征。

自然季候,春萌夏榮,秋收冬藏。人們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四時變化無疑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正所謂“順之則昌,逆之則傷”。因此,古往今來的中醫養生家們都十分注重四季養生。

我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念,指出養生保健須順應四時。這裏的“天”指的是環境,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人”即一切生命,指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自然巧妙地安排他們的生活與生存;“合一”,就是說養生要順四時,適寒暑,不違天時,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我國古代養生名著《黃帝內經》上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養老奉親書》上說:“人能執天道生殺之理,法四時運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長年可保。”《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說:“五髒應四時,各有收受。”

高士宗在《素問直解》裏說:“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意思就是說,春夏之時,自然界的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人就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不要做損害體內陽氣的事;而在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此時人就應順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髒。

祖國醫學認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肝病好發於春,肝為剛髒,喜柔潤,衣食住行都宜以養肝柔肝為主;夏季多汗傷津,汗為心液,輒用生津清心以調養;長夏最易濕困犯脾,多用健脾利濕以促運化;秋燥傷肺致咳,宜以潤燥肅肺為治療原則;冬令陽氣收藏,適當進補,當以益腎為前提等。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把效法四時、順應自然奉為重要的養生之道,作為青睞健康、渴望長壽的現代人來說,更應知曉四時養生的法則,謹循其道,實現健康、長壽的夢想。

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因為季節交替導致的天氣變化對人的生理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在冬季升高;人體的白細胞在冬季較高,十二月份升至最高點;人體的血小板在三至四月份較高,而到了八月份開始降低;成年人的凝血酶元在冬、春兩季時較低,並在氣壓變化時出現波動;人體內的纖維蛋白在冬季要低於夏季等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節氣交替時氣象中的溫度、濕度和氣壓的變化,對人身體的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氣壓下降時,可使人體內的氧氣供應隨之減少,還能使人產生壓抑情緒。因此,現代醫學為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季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養生文化的精髓,是最富東方特色的養生瑰寶。本書以春、夏、秋、冬為綱,以起居養生、休閑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祛病養生、性愛養生、情誌養生為目,科學地介紹了一年四季的養生方法。文字通俗易懂,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強,適合各階層的讀者閱讀,對人們應時適季地養生保健很有指導意義。我們希望它能夠成為居家養生的小顧問,廣大群眾健康的益友,讓您真正做到春安、夏泰、秋吉、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