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拿破侖”,父親介紹說,“全家最壞的孩子。”
令希爾永生難忘的是繼母當時所說的話。她把手放在希爾肩上,看著他,眼裏閃爍著光芒。
“最壞的孩子?”她說,“一點也不,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我們要把他的本性和潛力誘導出來。”
之後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拿破侖·希爾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他成功了。是繼母造就了拿破侖·希爾,她相信他是個好孩子,是她給了一個孩子希望和自信,讓他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賞識導致成功,打擊造成失敗。好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好的,而是因為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壞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壞的,而是因為打擊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
讚揚的魔力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鈴木找到了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最佳教育方法後,每年能培養700個與莫紮特有同樣演奏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一天,一位年輕的母親千方百計地找到鈴木,跟他說:“你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經練了幾年了,也沒有長進,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
鈴木跟著那位母親到了她家,那孩子隻有五六歲。
母親讓孩子把小提琴拿出來,演奏一段給鈴木聽。小男孩一看是鈴木大師來了,心中發慌。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裏去,還不如平常的水平。
母親拉長了臉。
誰知鈴木像發現新大陸似的,一把摟住孩子說:“你拉得太好了,太動聽了,你再拉一段給我聽聽。”
孩子激動得臉都紅了,接著又拉了一段,比第一段好一些。
母親在一邊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鈴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揚。到走的時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覺裏了。母親送鈴木走的時候,說:“鈴木先生,我真的不懂,你怎麼能在孩子麵前說假話呢?明明我兒子拉得那麼難聽,你還誇獎他?”
鈴木回答道:“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心靈已經受傷了,我是在治他的心病。你有沒有發現,我第一次誇獎他時,他的眼睛一亮,這說明孩子受到了震動,心靈開始轉變了,感覺找到了。”
後來,鈴木專門輔導這個孩子。不到兩年,這個孩子就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不是因為孩子聰明才去誇獎他,對於一般的孩子,誇獎也會使他變得越來越聰明。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可以采用“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無限誇張”等方式去誇獎孩子,以喚起他的自信心。
愛因斯坦的鏡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旁風。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麵。後來,鑽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淨呢,於是就隻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父母應該教導子女: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隻有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才能映照出生命的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