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輯 財富與事業:利錐能從囊中脫穎而出 五個和尚
很早以前,有一座廟裏住著五個和尚,可是廟裏香火不盛,沒幾個人前來。和尚們眼看揭不開鍋了,於是決定四個人下山去化緣,留一個最小的和尚在廟裏看門。這個方法看樣子不錯,和尚們用不著挨餓了。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一天,和尚們化緣回來時,見小和尚正躺在床上睡覺,他們一個個很生氣,想著我們幾個人在外麵辛辛苦苦討回來糧食給你吃,你卻在家安逸地睡覺。和尚們決定讓小和尚以後跟他們一塊出外化緣。
小和尚不得不聽從師兄們的意思,第二天跟他們一道出門。到了晚上,和尚們回到廟裏,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廟門大開,院子裏亂七八糟地堆著櫃子、箱子、衣服、經書等,原來廟裏被洗劫一空!
和尚們好不容易靠化緣得來的糧食、錢物,通通被強盜席卷一空。他們後悔不已。
社會的每一個崗位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不要因為其平凡而將它全盤否定。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位置和作用,如果讓他離開他自己的位置,社會的運轉必然受損。
第十二塊紗布
一場艱難的手術馬上就要結束,在外科醫師即將縫合患者的刀口時,年輕的責任護士突然嚴肅地盯著主刀醫師,說:“您還有一塊紗布沒有取出來。”
“我已經都取出來了,”醫師斷言道,“立即縫合刀口……”
“不,不行!”女護士堅決反對,“我記得很清楚,一共用了十二塊紗布,現在總共才取出來十一塊。”
醫師不理睬她,命令道:“聽我的,準備縫合。”
女護士毫不示弱,她幾乎叫了起來:“您是醫生,您不能這樣!”
這個時候,醫師冷漠的臉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舉起手中握的第十二塊紗布,對在場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在工作中,我們應當忠於客觀事實,實事求是,而不是盲信權威。發現客觀事實與權威理論相左,就應該大聲地提出質疑,而不是隨聲附和。相信自己,才能讓別人相信你。
海與床
一個人在海岸上遇見一個水手。他們交談起來。
“你怎麼會如此熱愛海呢?”他問,“那兒彌漫著霧,又冷。”
“海不是經常冷和有霧。有時,海是明亮而美麗的。但不論是任何天氣,我都愛海。”水手說。
“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他問。
“一個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是不會想到什麼危險的。我們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愛海。”水手說。
“你的父親現在何處呢?”他問。
“他死在海裏。”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裏。”
“而你的哥哥……”
“當他在印度一條河裏遊泳時,被一條鱷魚吞食了。”
“既然如此,”他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水手沉默了一會兒,反問道:“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兒嗎?”
“啊,他在床上斷的氣。”他說。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一個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是不會想到什麼危險的。工作中沒有了風險,也就喪失了一切機遇和潛能。機遇和潛能總與風險成正比,唯有高風險才能帶來大機遇和挖掘出更大的潛能。
乞丐的三個願望
耶路撒冷聖地有一個又老又髒的乞丐,天天站在路旁乞討,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過得窮苦不堪,但是他每天早上仍虔誠地禱告,希望奇跡能降臨到自己身上。
一天,當他祈禱完畢,抬頭一看,竟然有位全身發光的天使站在眼前。天使告訴乞丐,上帝可以實現他的三個願望。
老乞丐心中大喜,毫不遲疑地立刻許下了他的第一個願望:要變成一個有錢人。刹那間,他就置身於一座豪華的大宅院中,身邊有無數的金銀財寶,終其一生也享用不盡。老乞丐馬上又向天使許下第二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年輕40歲。果然,一陣輕煙過後,老乞丐變成了20歲的年輕小夥子。這時,他興奮到了極點,不假思索地說出了第三個願望:一輩子不需要工作。
天使點了點頭,他立刻又變回了路旁那個又老又髒的乞丐了。
乞丐不解地問:“這是為什麼?這個願望說出來之後,我為何變得一無所有了呢?”
一個聲音從天際傳來:“工作是上帝給你最大的祝福。想一想,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整天無所事事,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隻有投入工作,你才能變得富有,才有生命的活力。現在你把上帝給你的最大的恩賜扔掉了,當然就一無所有了!”
工作讓人有所寄托,除了讓我們獲得收入,更能讓我們內心充實。工作中還隱藏著無數成功的機會,也體現著個人價值,讓你遠離空虛和無聊。
精明的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