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於泰山,輕於鴻毛(1 / 1)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比喻人生兩種不同的價值。

此典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西漢時,有一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叫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是當時的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司馬遷年輕的時候,到全國各地遊曆,考察風土民情,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官名)。元封三年繼承父親的職位,任太史令,有機會博覽國家所藏的大量圖書,曾與唐都等人對曆法進行改革,並立誌繼承父親的遺願,寫出一部完整的通史。後來,他由於幫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投入獄中,受了殘酷的腐刑。為了完成曆史著作的任務,司馬遷忍受了各種各樣的侮辱與迫害,最終獲釋出獄。在給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的信中,司馬遷對自己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誌願作了詳細的論述。信中寫到:人都免不了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死得比鴻毛還輕。我不能輕易死去,我之所以忍辱負重,蒙受奇恥大辱而活下來,全都是為了完成我的曆史著作。

司馬遷憑著堅強的毅力,發憤寫作,經過十三個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記》。此書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既是一部史書,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後世的史學和文學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