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1 / 1)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原來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理。後來比喻反複無常。

此典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宋國有一個人喜歡養猴子,大家都稱他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聽懂他的話語。狙公經常縮減家裏人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欲。但沒過多久,家裏貧窮了,所以他決定要減少猴子的糧食。不過,他擔心猴子們不滿意,就先和猴子們商議:“我每天早晨給你們三顆栗子,晚上再給四顆,夠吃了嗎?”猴子們聽說他們的糧食要減少,都齜牙咧嘴地站立起來,非常生氣。狙公看見這情形,立刻又說道:“那麼,我每天早晨給你們四顆栗子,晚上再給三顆,夠吃了嗎?”猴子們聽說栗子早上已經從三顆變成了四顆,以為是增加了,便高興地歡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