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超越現代文明的古遺物(2 / 3)

第3顆水晶人頭要到法國巴黎人類博物館,那裏可向你進行揭示。在一個經常被眾人圍觀的玻璃櫃前,可以傾聽到該館人員的解說:這顆水晶人頭經過科學鑒定,被認為是十四或十五世紀的墨西哥印第安人——阿茲台克人製作的。從曆史和宗教角度分析,估計它是阿茲台克人的一個祭司牧杖的裝飾,從而證明中古時期阿茲台克人已懂得水晶的美麗和水晶製作技術。表明他們很早就明白怎樣冶煉銅,因在這顆水晶人頭近處,發現很多精製的小型銅工具。看來水晶人頭是阿茲台克人用銅製工具雕刻成的。在眾多聽眾中隻有英國幾個考古學家對此解說表示難以理解,因為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於40年代還在密林中過著原始生活,怎能令人置信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能在十四和十五世紀冶煉出銅並製出銅具,而又掌握如此高超的雕刻技藝。可見法國對第3顆水晶人頭的解說若要服眾,尚待更科學的見證。

綜上,3顆水晶人頭,究竟為何人何時所製,製其何用?還是隻是為了一種裝飾?曾傳說拉丁美洲古代部落在特別禮儀時使用完整的人頭作裝飾。又傳說祭祀時為鎮住妖魔鬼怪而製作水晶人頭。傳說種種,考古學家對此均無一致意見,因此3顆水晶人頭的奇案,直到公元1999年仍為世界考古界之謎。

萬年古地圖

古地圖帶給人們以新的不解之謎。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塞拉伊圖書館裏,人們發現了一張用羊皮紙繪製的航海用的地圖。地圖上有土耳其海軍上將皮裏·雷斯的簽名,日期是公元1513年。

雷斯本是希臘人,1554年在開羅被殺。他是著名海盜馬爾·雷斯的侄兒,一生都在大海上鏖戰。像他這樣的人,擁有一張航海地圖,本來不算是稀罕的事。但是,雷斯的這張地圖卻是一張稀世罕見的古地圖,它不是雷斯本人或他同時代的人繪製的。這張地圖是一張複製品,它的原版是在極其遙遠的古代繪製的。在這張地圖上準確地標畫著大西洋兩岸大陸的輪廓,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也準確無誤,尤其是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委內瑞拉灣和合恩角等地都標畫得十分精確。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張地圖上清楚地標畫出整個南極洲的輪廓。大家知道,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南極大陸是在1818年才發現的。然而,雷斯地圖上的南極洲大陸不僅跟現代地圖相符,而且還畫出了現在已被冰層覆蓋的南極大陸兩側的海岸線,其中尤以魁莫朗德地區最清楚。他在地圖說明中稱繪製這批圖曾參考了20份海圖,其中有8張海圖是公元前留下的。

另外,人們在柏林國家圖書館發現的兩本繪有地中海等地區的古地圖冊中,也見到了皮裏·雷斯的署名。

1956年,雷斯的南極古地圖被送到美國繪圖專家阿蘭頓·莫勒裏的手中接受鑒定。莫勒裏驚奇地發現,在這些400多年前繪製的地圖上,南極洲的地形特征竟與1949年測定的南極地形輪廓如出一轍。不僅如此,雷斯還應被視為世界上最早繪出南極地圖的人。因為在雷斯所處的歐洲文藝複興時代,學者們還隻是限於對南極這塊未被發現的大陸的推測和爭論,直到1820年以前從未有人能夠在地圖上標出南極大陸的位置。但皮裏·雷斯卻提前300年繪成了人們在20世紀才畫得出的南極地圖。

後來,這批由雷斯繪製的南極古地圖,又受到了美國威斯頓天文台萊漢姆台長、新早布什爾學院查理斯·哈普古德教授以及數學家查德·斯特羅欽等人的細致研究和全麵鑒定。

學者們認為,這批古地圖精確得不可思議。圖中畫出的南極洲在沒有冰川覆蓋下的實際海岸以及沒有冰川覆蓋下的內部地形,都與現在人們利用回聲波探測到的資料,完全一致,圖中標出的山脈、高峰也明白無誤。古地圖上甚至對那些至今人們尚難勘探到的地方也畫得十分精致。譬如圖上標明的一條南極山脈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被發現。

對於南極古地圖上標出的河流,有的研究者曾表示懷疑:在號稱“冰雪大陸”的酷寒地區怎麼能有河流的存在呢?經過查閱1949年海洋地質學家對南極洲邊緣的羅斯海的勘察報告,才搞清楚原來海底滯留的岩層是由南極河流帶來的衝積物固結而成,這些衝積物已逾萬年,最遲的也有6000年了。而地質曆史學家的研究已表明,那時的南極洲尚處在冰川時期之前的溫帶時期,百川奔流,草木蔥蘢,充滿了生機。

這就是說,早在南極洲被冰川覆蓋前的遠古時期,就已經有人繪出了南極大陸的原始地形圖。這難道是當時的原始居民所為嗎?真是無法想象。

隨著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皮裏·雷斯的古地圖極相像於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因為經座標投影後,南極古地圖與美國空軍用等距離攝影法製成的以開羅為中心的地圖幾乎完全相同。為此,查理斯·喻普古德教授等人指出:雷斯的南極古地圖一定是一張從高空拍攝照片的複製品。正是出於“高空攝影效應”,古地圖上的南美洲才會被奇怪地拉長。這與美國月球探測器拍下的地球照片的特征剛好吻合。

科學家們除研究了雷斯繪製的古地圖外,還搜集到了勃庫等人留下的古地圖,並從中獲得了新的發現和啟示。勃庫地圖繪製於1733年,據該圖所示,雷斯海和威德爾海相互連通,南極大陸並非整體,而是海洋環抱的兩個大島。該圖的真實性一直受到懷疑,直到1968年地球物理年時,經過艱辛努力的科學家才終於確認,勃庫世界地圖十分準確地反映南極洲在冰殼覆蓋前的真實情況。它與雷斯地圖皆記錄了南極洲在冰川時期之前不同地質階段的海陸概貌。

1966年,查理斯·哈普古德教授出版了一部專著《古代海王地圖》,他在書中公布了多年的研究成果。這位教授指出:通過對一批古地圖的鑒定,表明在史前時期,可能就有人繪製了畫有南極大陸綠洲時代地形地貌的地圖。

哈普古德還敘述了他對皮裏·雷斯等人繪製的古地圖來龍去脈的調查情況。他指出,繪製南極古地圖所依據的原始資料,可能來自公元前。

因為南極的這個地區被冰層覆蓋已經有1.5萬年了,這就是說,雷斯地圖上的南極洲是根據1.5萬年前的地理狀態繪製的。

其實,雷斯地圖並不是唯一的一張罕見的古圖。1339年,杜爾塞特有一張航海圖十分精確地標畫著地中海和整個歐洲的位置。根據許多事實判斷,這張地圖也是複製品,就是說,它原版的繪製年代要比這早得多。從地圖本身來看,繪製者所掌握的地理等方麵的知識比14、15甚至16世紀的人要全麵得多。

在希臘一些普托利邁斯年代的地圖上,人們可以看到現今的一些地區還被冰川覆蓋著,而另一些地區卻沒有被冰川全部覆蓋。這一切都表明,這些地圖是在很遠很遠的古代繪製的,因為瑞典為冰川覆蓋的年代至今已經很遠了,而在普托利邁斯朝代,這些冰川早已消失。

1531年,奧隆丘斯·弗納尤斯有一張地圖,上麵標畫的南極洲的大小與現代人繪製的地圖相比,幾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這張地圖隻標出南極的西部被冰層覆蓋著,冰層尚未覆蓋住整個南極大陸。根據地理物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大約在6000年前,南極大陸上的某些地區氣候還比較溫和,特別是雷斯海地區。這個事實表明上述地圖是根據6000年前南極的地形繪製的。

1559年,另一張土耳其地圖也精確地標畫出南極洲大陸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線。更加令人驚訝的是,這張地圖還標畫著一條較窄的地帶,像橋梁一樣把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連接在一起。但是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這塊地區消失至少已有3萬年了。繪製者對此了解得十分清楚,竟把它繪製在自己的地圖上。

繪製於1502年的夏彌王海圖,世界最大的不毛之地撒哈拉沙漠地區,竟標有湖泊、河流、城市,表明這裏是一塊土地肥沃的遼闊的綠洲。是這幅地圖畫錯了麼?然而,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公元前4009年左右撒哈拉地區確屬濕潤氣候區,這裏河湖密布,森林茂盛,居民眾多,經濟繁榮。由於氣候變遷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導致沃野變沙海。

那麼,是什麼人留下了對於撒哈拉綠洲時代的地貌記錄呢?難道靠著簡單工具維持生計的古人,竟會繪製出那麼精確而完善的地圖麼?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綜觀這些古代地圖,我們注意到:

它們標畫的陸地是地球上幾千年前,甚至幾萬年前的大地圖形,這些地圖繪製得都很精確。要繪製出這樣的地圖,必須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地的構造、球體三角學等等方麵的科學知識。另外,還必須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和製圖手段。

雖然,在中世紀,許多航海家都擁有航海地圖,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對地球的有關知識知之甚微,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是扁的,還是圓的,更沒有人到過南極洲。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繪製上述的那些古地圖。特別是對那些已經消失的大陸,中世紀的人更是一無所知。有些古圖上標畫的地中海羅的島與現在的該島的大小相比,相差很大,這說明這個島嶼在地圖繪製時是很大的,隻不過天長日久,被海水衝刷後才變成現今這般大小。據此推測,人們可以知道,這些地圖繪製的年代是在幾萬年以前。

有的地圖上還標明了現在的英國、愛爾蘭等地區,上麵都有冰川,但實際上這些冰川的存在都是1萬年以前的事。總之,這一切都在說明,這些古地圖不是中世紀的人們所繪製的。

那麼是誰繪製了這些古地圖呢?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隻有兩種可能:一是外星人,二是地球上的古人。但兩種看法都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因此說,古地圖至今仍是謎。

撒哈拉沙漠壁畫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幹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解的是,在這極端幹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絢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今天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現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中刻有駝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裏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石上,五顏六色,色彩雅致、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此後,世人注意力轉到撒哈拉,歐美一些國家的考古學家紛至踏來。1956年,亨利·羅特率領法國探險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萬件壁畫。翌年,將總麵積約1080平方米的壁畫複製品及照片帶回巴黎,一時成為轟動世界的奇聞。

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綠洲,當時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誌。

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裴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壁畫的表現形式或手法相當複雜,內容豐富多彩。從筆畫來看,較粗獷樸實,所用顏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紅色的氧化鐵、白色的高嶺土、赭色、綠色或藍色的頁岩等。是把台地上的紅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顏料繪製而成的,由於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岩壁內,與岩壁的長久接觸而引起了化學性變化,溶為一體,因而畫麵的鮮明度能保持很長時間,幾千年來,經過風吹日曬而顏色至今仍鮮豔奪目。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現象。

在壁畫中有很多人是雄壯的武士,表現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態。他們有的手持長矛、圓盾、乘坐在戰車上迅猛飛馳,表現出征場麵;有的手持弓箭,表現狩獵場麵。還有重疊的女像,嘻笑歡鬧的場麵。在壁畫人像中,有些身纏腰布,頭戴小帽;有些人不帶武器,像是敲擊樂器的樣子;有些似作獻物狀,像是歡迎“天神”降臨的樣子,是祭神的象征性寫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勢。從畫麵上看,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很可能當時人們喜歡在戰鬥、狩獵、舞蹈和祭祀前後作畫於岩壁上,借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或鼓舞情緒。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麵,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風貌。如一些壁畫上有人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畫上的動物在出現時間上有先有後,從最古老的水牛到駝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草原動物,說明撒哈拉地區氣候越來越幹旱。

那麼,在今天極端幹燥的撒哈拉沙漠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藝術品呢?有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個謎,就必須立足於考察非洲遠古氣候的變化。據考證,距今約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約6000多年前,曾是高溫和多雨期,多種植物在這裏繁殖起來。隻是到公元前200至公元300年左右,氣候變異,昔日的大草原終於才變成沙漠。是誰在什麼年代創造出這些碩大無比、氣勢磅礴的壁畫群?刻製巨畫又為了什麼?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思阿哲爾高原丁塔塞裏夫特曾發現一幅壁畫,畫中人都戴著奇特的頭盔,其外形很像現代宇航員的頭盔。為什麼頭上要罩個圓圓的頭盔,這些畫中人為什麼穿著那麼厚重笨拙的服飾?

說來也巧,美國宇航局對日本陶古的研究結果,竟然意外地披露了一些撒哈拉壁畫的天機。

日本陶古,是在日本發現的一種陶製小人雕像。陶古是蒙古服的意思。這些陶古曾被許多曆史學家認定為古代日本婦女的雕像。可是經過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鑒定,認為這些陶古是一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這些宇航員不但有呼吸過濾器,而且有由於充氣而膨脹起來的褲子。科學工作者的這個鑒定結果,除來自對陶古的認真研究外,還把一段神話傳說作為參佐的依據。日本古代有個奇妙的關於“天子降臨”的傳說,有趣的是,恰恰在這個傳說出現100年後,日本有了陶古。人們有理由認為,傳說中的“天子”,也許正是外太空來的客人,而陶古恰恰是日本人民對這些“天子”—宇航員的肖像雕塑。假若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員,那麼,撒哈拉壁畫中那些十分相似的服飾,為什麼不可能是天外來客的另一遺跡呢?

我們是無神論者,我們的國際歌中也寫著“沒有神仙和皇帝”。然而,上述垂手可及的種種證據,又確乎是我們地球人目前難以測知的實體。我們把超於人力的一切稱之為神,那是因為我們認為外太空的生命有可能曾經在我們地球上留駐過,正像我們在月亮和火星上曾留下地球人的標誌一樣。這兩者的區別,僅在於月球和火星上沒有能夠識別地球標誌的生命而已。如果真有太空人的話,我們願意把外太空生命留下的痕跡稱之為神跡,那是因為這些痕跡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給人類留下難解之謎。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考古人員在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山洞裏發現了一批古代岩畫,經科學測定,這是數萬年前的作品。其中,有一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圖,由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等連續畫麵構成。

令考古人員震驚的是,滿月圖上居然會畫出輻射線的細節。

在滿月圖中,在球體的月南極處的左下方,刻畫有7條呈輻射狀的細紋線,這表明月圖作者是極鮮明、準確地表現了月球上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輻射紋。

這與我們現在使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察到的月球表麵成放射狀的大環形山非常相似。

該怎樣解釋呢?

數萬年前以鑽木取火、結繩紀事的原始人是如何會知道月麵地貌的呢?莫非這數萬年前的月相圖並非原始人所刻繪?那麼,這古老月相圖的主人又來自何方呢?

如果說新疆山洞裏的穴居人確實留下了他們創作的難予解釋的原始作品,那麼在世界上這樣的史前岩畫就並非罕見了,盡管從內容上看同樣難予解釋。

在法國的盧薩克堡,人們發掘出一組畫在水平石板上的壁畫,畫中人物竟穿戴長袍、靴子、腰帶、外套及帽子,留著修剪過的長胡須,完全是一派20世紀才有的裝束。考古學家的論證令人目瞪口呆,這組畫確實是原始時代的真品。實在無法想像,赤身裸體、毫無服飾意識的穴居人會在石壁上畫得出20世紀的人物。

類似的岩畫在南非的布蘭德堡也有發現。畫麵上一個白人,身穿短袖上衣和緊身馬褲,戴手套,結襪帶,穿便鞋。左手端著酒杯,右手拿著弓箭,看來好像是在慶賀比賽凱旋。壁畫誕生於史前時期,可又怎能令人相信這會屬於史前人類的創作呢?

是否當真有史前來客作為文明的使者降臨過地球、並在原始人眼前露麵呢?

這種岩畫難道會是古代人類想象的產物麼?而繪有這類頗似宇航員形象的岩畫,已分別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伊朗的西雅爾克、意大利的布列西亞、墨西哥的帕倫克等地相繼發現。

其中,意大利的布列西亞史前岩畫上畫有兩個人物,他們都穿著鼓鼓囊囊的套服,頭上戴著奇怪的密封盔,盔上還伸出天線似的短角,手裏拿著不知名的工具。至於墨西哥的帕倫克岩畫,則是在當地一座金字塔中深藏的石棺蓋上發現的,它雖非史前作品,但卻被研究專家稱為“典型的史前宇航圖”。畫中人物很像是在駕駛著正在飛馳著的火箭。

圖中刻畫出的飛行物,它前身尖,稍後是幾個形狀奇特的凹口,很像是艙門或通風口,再往後逐漸變寬,尾部是一股噴出的火舌。它前端處有開口,納入空氣,空氣經由管道送入尾部。畫中的瑪雅人上身前傾,手中握著操縱杆狀的東西,左腳跟踩在一塊踏板上,他正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眼前的儀表。顯然“火箭”處於向前飛行狀態。

這位操縱員的頭盔裝置複雜,有透氣口、有管子,還有天線般的東西。他的衣著恰到好處,一套緊身連衣褲,腰間束著寬皮帶,手臂和腿部緊束著綁帶。他的前座與運載器的後部隔開,在運載器內可以看到各種對稱的方、圓、點和螺旋線。

在這幅在現代人們看來是極度超越了時代的古代作品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信息呢?或者說,它將會告訴後世哪些秘密呢?瑪雅人的祖先是否曾接待過神秘的“天外來客”呢?

在前蘇聯,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幅畫有奇特“飛船”的史前岩畫,畫中飛船由一排10個緊挨著的球體組成,這些球體置於一直角櫃內,兩邊頂有大柱子。這難道是史前“天外來客”的星際飛船?但這種飛船的古怪構造卻是無法讓當今科學家所理解的。究竟是原始人見過這種飛船,還是天外使者有意留下了飛船圖形?

大地圖案

1978年,當時的厄瓜多爾基多市的天主教大學考古係任係主任的波拉斯神父,在原始叢林中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尚未人知的城邦。它位於厄瓜多爾馬卡斯市以北約40公裏外的烏帕諾河邊,神父猜測這座城邦代表著南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城邦中的建築物迄今尚未得到嚴肅認真的考察,包括近180座矩形山丘,其中一些邊長達800米。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山丘堆積形成了圖案,不過在地麵上卻無法看到。隻是從空中往下看,人們才分辨出一條簡單線條勾勒的美洲豹,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等等。印第安人在原始森林中建造的圖形標記,隻有在空中才能看清。那麼,這種圖形究竟有什麼用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