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跳跳的石頭

有一次,一艘在遠洋執行深海底地質研究任務的科學考察船停泊在海上。甲板上堆放著不少剛從海底采集到的石塊。疲憊不堪的科學家們躺在石塊邊上小憩。突然,有的石塊像青蛙似地蹦跳起來。有的一邊發出“嘰哩哢嚓”的聲響,一邊開始崩裂。科學家大為驚奇,他們給這些會蹦蹦跳跳的石頭取了個名字叫“跳石”,並且開始了對它們的研究。

是不是所有采自深海底的石頭都會蹦跳呢?不是!科學家們發現,原來跳石都來自那些死火山或環火山構成的海底山脈。火山氣泡(二氧化碳)在這些岩石的總體積中占18%,比普通固結玄武岩熔岩中的氣泡含量要高出20多倍。在深海高壓的條件下,包含在火山熔岩中的氣泡呈穩定狀態。而當它們離開海底深水來到水麵上時,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壓力,這些石塊就像是帶著許多小氣球一樣,自由自在地蹦跳起來了。

駭人的“馬裏毒石”

1986年8月,非洲馬裏共和國有一支地質勘探隊,他們正在境內的亞名山進行地質勘探。當他們隨身攜帶各種勘探儀器和工具,費力地爬到半山腰時,攜帶的雷達儀發出了信號,表示他們所在地的地下有異常物體。於是,他們不顧疲勞,當即挖掘,以圖覓“寶”。很快,挖到了地下5米多深,掘到了一塊美麗的大石頭。石頭上部呈藍顏色,下部呈金黃色,形狀如雞蛋,重量約5噸。他們個個興高采烈,正欲把石頭運到地質局去作進一步研究時,挖掘石頭的6位隊員卻一個個地發出呻吟,都說手腳麻木,視力模糊。立刻,他們被其他隊員送往醫院。經診斷,他們都中了毒氣。雖經醫務人員全力搶救,但由於他們中毒嚴重,搶救無效而全部死亡。經過調研,發現毒氣來自那塊美麗的大石頭。於是,這塊美麗的大石頭便成了著名的“馬裏毒石”。

石頭怎麼會含有毒氣呢?原來,岩漿從地下上升的過程中,伴隨有大量氣體。這些氣體中有些是毒氣。岩漿上升到地殼上部或流出地表後,遇冷凝結。在岩漿冷凝形成岩石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氣體都要從岩漿中揮發出來。但是有些岩漿在凝結成岩石過程中,受外部條件影響,氣體不易揮發出來。這樣,不易揮發出來的氣體便滯留在石頭中。美麗的馬裏毒石就是如此。當6名勘探隊員挖掘時,移動和震動了毒石,毒石內的氣體因震動而釋放出來,致使這6位勘探隊員不幸中毒死亡。

會叫的沙子

在內蒙古罕台川西岩達拉特響沙灣,有一條長110米,高60米,麵積約1000平方米的沙坡。若有人在沙坡上往下滑動,沙子就會發出“嗡—嗡”的鳴響,像飛機繞頂,又如鍾聲回蕩。當人滑到山腳下時,沙聲像撥動的琴弦,餘音嫋嫋,不絕於耳。如果你用手去捧這裏的沙子,沙一到手裏,就會像青蛙一樣“哇”地一叫,嚇你一跳。“鳴沙”不僅達拉特有,甘肅敦煌沙山、寧夏中沙坡頭也有,它們被稱為我國三大“鳴沙”。

沙子為什麼會鳴叫呢?有人認為,由於氣候幹燥,陽光長久照射,使沙粒帶電,一遇外力,就會發出音響。也有人認為,響沙與地勢有關。一般沙丘呈陡峭的新月形,在背風向陽一麵,如坡下麵有水,則水分蒸發,形成一道肉眼看不見的蒸汽牆;該蒸汽牆和月牙形沙丘的背風坡沿坡脊線形成熱氣層,組成一個“共鳴箱”,能將沙子摩擦聲放大幾倍乃至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