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
熱衷政治的少女時代
1925年10月13日,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即撒切爾夫人)出生在英國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城格蘭瑟姆,祖父當過鞋匠,外祖父當過鐵路路警,父親艾爾弗雷德·羅伯茨是個雜貨商,母親做過裁縫。總之,這是一個不能算富裕的篤信基督教的小業主家庭。
由於父親的緣故,瑪格麗特整個青少年時期都生活在地方一級的政治邊緣上。羅伯茨先生的小店不僅是經濟交往的場所,而且成了商會中熱心政治的小商人聚集的地方。
父輩們常在她家討論時政、國際大事和探討自由經濟,有時,她還被父親帶去聽來格蘭瑟姆訪問的政治家的談話,或跟父親去法庭聽形形色色的案件。瑪格麗特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而她從小就有了自由經濟的朦朧意識和對政治的熱情,而且在大庭廣眾麵前毫不膽怯。
11歲時,瑪格麗特通過了縣中學獎學金考試,進入格蘭瑟姆女子中學就讀。在女中,她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她參加了校辯論俱樂部,並成為該俱樂部最優秀的成員。她的口才和膽量往往令她的同齡姑娘們望塵莫及。當巡回演講團來校就世界現狀進行講演,並請求提問時,她經常一馬當先地站起來有條不紊地提問。
1941年,瑪格麗特意外地想跳級報考牛津大學的薩默維爾學院。可是這一想法遭到當任校長吉利斯小姐的阻攔。因為離上大學的年齡遠遠不夠的瑪格麗特不但沒有進入牛津大學所必須的拉丁語及格證,而且從未學過拉丁語。為此,瑪格麗特與校長大吵一架,並衝著吉利斯小姐說:“你在阻撓我的理想。”
父親羅伯茨大力支持瑪格麗特的理想,他為此專門為她請了拉丁語教師。瑪格麗特的學習異常刻苦,她通過死記硬背,成功地在幾個月內學完了5年的拉丁語課程,終於拿到了打開牛津大門的鑰匙。
1943年,瑪格麗特18歲即羅伯茨先生當選為格蘭瑟姆市市長的同年,她終於考取了牛津薩默維爾女子學院。羅伯茨先生將小女送到牛津大學讀書,不僅因為牛津是與劍橋齊名的高等學府,還因為牛津是培養政治家和優秀人才的搖籃。英國曆史上50位內閣首相就有24位畢業於牛津大學。
瑪格麗特報考的專業是化學而非社會科學,這是為了擠進牛津的大門而有意避開競爭激烈的社會科學的緣故。瑪格麗特師承結晶學權威德勞塞·豪金(豪金曾於196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名師出高徒,學子尤勤奮。在第三學年裏,她與另一位同伴合作寫的論文獲得了基可爾笛論文獎。這是一項標誌著一定學術水準的論文獎,非一般學子所能攀及,因而也就沒有人敢於蔑視得主。
來到牛津大學之後,瑪格麗特的眼界大開,接觸到格蘭瑟姆不可能接觸到的政治活動。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打了兩三年。戰爭的煙火彌漫著整個倫敦的上空,學院到處是反對納粹的呼聲。瑪格麗特沒有置身於政治之外而靜心地鑽進象牙之塔,相反卻非常活躍地加入了保守黨協會的活動。這與她父親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風和保守主義傾向有很大的關係。
在牛津大學,很少有人像瑪格麗特那樣把自己的一半時間花費在協會工作上。由於她的獻身精神、出色的工作和非凡的組織才能與雄辯的口才,第三學年她就成為牛津保守黨協會的主席,並直至大學畢業。這和當時牛津大學尚將女子排斥於牛津聯合會的時代極不吻合,而且是牛津曆史上的頭一回。這並非牛津的才郎們甘拜下風,而是協會裏事實上無人能勝過瑪格麗特的必然結果。
保守黨的許多重要人物常常去牛津的協會講演,講演前瑪格麗特總是以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的身份在倫多飯店宴請他們。那時,盡管瑪格麗特才20出頭,但她常常以極其自信的外貌和純然坦蕩的方式來接待她的上司們。在宴會中,她總是抓住時機恰如其分地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淋漓盡致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並善於控製和掩飾自己所有的感情。
由於瑪格麗特在牛津大學的名聲,1945年大選前夕,格蘭瑟姆保守黨候選人喬治·沃茲專門寫信給瑪格麗特,特邀她利用暑假回去作為他的“代理人”參加競選。瑪格麗特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7年,瑪格麗特獲牛津大學理學士和文科碩士學位。回想起4年的大學生活,她不無感慨地說:“我本不應該讀化學,而應該讀法律。這是為了政治我才需要它,我現在應該馬上去讀法律。”但是法律和政治都需要錢,盡管她在牛津期間已經建立起一些可利用的關係,可是她的金錢有限,無法繼續深造。
於是,1947年畢業後便與達特福一家化學公司簽訂了一份工作契約,進入該公司從事研究員的工作。從此,瑪格麗特就得為自己走上政壇而設法去尋求金錢的依托,這有多麼的困苦和無奈,但又是多麼的現實和明智。
三十而立進下院
從牛津大學畢業之後的3年內,瑪格麗特的感情生活一直處於波瀾不驚的狀態。然而正當她以新女性的形象在政壇嶄露頭角的時候,丹尼斯·撒切爾先生進入了她的生活。
丹尼斯·撒切爾出生富裕之家,父親繼承祖業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開辦了一家油漆化工品的大公司。那時丹尼斯33歲,比瑪格麗特整整大10歲。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在法國、西西裏島和意大利本土作過戰,得過帝國勳章和通報嘉獎,戰後退役,作了埃裏斯油漆公司的常務董事。
丹尼斯·撒切爾雖然也是衛理公會教徒,但他卻不像正統的衛理公會教徒們生活得那麼簡樸和古板。他講究排場,生活闊綽,在倫敦有自己的豪華公寓,還有一輛豪華型小轎車,而且埃裏斯油漆公司就設在達特福選區,因而他和該區的保守黨人混得很熟。
也是事有巧合,那天晚上他的朋友請他協助籌辦歡迎瑪格麗特的宴會,丹尼斯當然也亟欲一睹這位女候選人的風采。一見之下,果然不凡,瑪格麗特那幹練、剛毅、整潔、亮麗的形象,給這個有過婚姻挫折的中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丹尼斯出身不俗,經濟基礎雄厚,在生意場上成就不錯,加上高大英俊、一表人才、舉止儒雅、氣度雍容,也正是羅伯茨小姐的意中人。惟一使瑪格麗特·羅伯茨小姐犯難的,是丹尼斯不是一個黃花郎,這有悖於她和她一家人所崇奉的衛理公會教義。經過一番痛苦的猶豫,羅伯茨小姐終於痛下決心,接受了丹尼斯的愛情,並在1951年大選這一天雙方舉行了訂婚儀式。
1951年12月13日,瑪格麗特·羅伯茨小姐與丹尼斯·撒切爾先生結為伉儷,婚禮是在倫敦城市路一座威斯雷小教堂舉行的。參加婚禮的多數是新郎和新娘的保守黨朋友,還有丹尼斯的寡母和未婚妹妹,以及瑪格麗特的母親和姐姐。婚禮之後,撒切爾夫婦前往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歡度蜜月。這是新娘有生以來的首次出國,陶醉、歡愉之情自不在話下。
瑪格麗特成為撒切爾夫人和選擇13號結婚,不僅是對“數字13恐懼症”的義無反顧的挑戰,也是對傳統教律的一種反抗。我們與其說她同丹尼斯的結合是超越世俗偏見的壯舉,毋寧說是為了迅速達到政治目的而尋求金錢婚姻的結果。
瑪格麗特和丹尼斯從相識到結婚,其間經過了兩年時間。結婚之後,瑪格麗特即遷居倫敦,辭去了她在萊昂斯公司的那份工作,開始潛心攻讀法律了。丹尼斯每天駕車去埃裏斯公司上班,早出晚歸。
瑪格麗特如今有了溫暖的家,有了丈夫在精神與物質兩方麵的全力支持,她可以專心致誌地去從事自己的事業了。瑪格麗特對此毫不隱諱,她經常對人說:“是丹尼斯的錢幫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我對他充滿感激之情。”
初為家庭主婦,瑪格麗特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角色:既要白天去法律教育理事會聽課,或去圖書館翻閱資料,撰寫論文,又要晚上回家做飯,幹家務,裝飾居室,而且做得很盡心,很投入,也很有水平。直到她後來一舉成名,當上了保守黨的領袖,她作為賢妻良母的柔媚一麵不但未稍減,甚至發展了她那多姿多彩的溫馨情懷。
婚後約莫過了兩年,1953年8月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剖腹產下了一對雙胞胎,而且是龍鳳胎。男孩取名馬克,女兒叫卡羅爾。這時距離法律課程的結業考試僅有3個月。瑪格麗特請了一個奶媽照看嬰兒,硬是咬牙通過了這次結業考試,取得了當律師的資格,而且當上了稅務法官議事所的見習律師。
按照規定,取得法學文憑或通過法律教育學會考試的人,必須在法律事務所實習一段時期,一般為半年。此外,見習人員還得交上一筆錢,好在有丹尼斯的經濟支持,這都不成問題。她遇到的麻煩主要是律師界對婦女的歧視。稅務法官在英國一向是男士的“一統天下”,撒切爾夫人硬是一頭闖進了這一禁區,以特有的頑強精神、果斷處事能力和高效工作方法,很快就進入了角色,負責稱職,而且還打贏了一場官司。到最後瑪格麗特離開這家事務所時,她已給同事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牛津大學畢業7年之後,瑪格麗特終於在1954年如願以償,進入了新廣場5號的林肯協會稅務事務所,開始做正式的開業律師。此後,撒切爾夫人便永遠告別了化學實驗室,跨入了法律、政治界。她的青春和精力已化作了一塊塊堅實的攀援基石。
在1954年,即她進入林肯協會稅務事務所工作前的1年半之內,她曾轉換了3個法律事務所。當撒切爾夫人從刑法和習慣法事務所轉到稅收事務所時,也遭到不少非議。人們認為稅收事務是男人的領地,是男人才使它維持到今天,像撒切爾夫人這樣有兩個小孩的母親更不應該涉足此地,而應回家去為孩子洗尿布。可是,撒切爾夫人卻認為:“好女一但與男人平起平坐,她們將會勝過男人。”撒切爾夫人在法律事務所工作到1961年,而她的名字直到1969年才被人們依依不舍地從辦公室的牌子上取下來。
不過,撒切爾夫人在做律師的同時,她的兩眼始終沒有離開過威斯敏斯特宮——英國議會所在地。她爭當律師的惟一目的,是要鍛煉自己,為最終進入議會作賽前熱身準備。這一時期的撒切爾夫人並沒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律師事務上,而主要是為能進入下院而上下求索。
經過5年多失敗的奔忙之後,撒切爾夫人終於在1959年時來運轉。這一年,她在芬奇萊區當選為保守黨的下院議員。當時她隻有34歲。
芬奇萊靠近英國議會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保守黨重要的陣地之一,擁有12萬多名保守黨員。這次撒切爾夫人進入下院,亦即進入了男人主導的世界。她那滔滔不絕的雄辯和她對保守黨內外政策的嫻熟,都充分表明她已是這一曆來歸屬於男人的政治舞台上當之無愧的演員,成為初露鋒芒的女政治活動家了。當地《芬奇萊》報這樣評價道:“撒切爾夫人口才流利,不看講稿就能滔滔不絕,一語中的。”
不過,撒切爾夫人雄才大略,目光遠大,她並不把下院議員視為自己政治前途的終極目標,相反,她是以此作為自己問鼎白廳權力的一個橋梁或一個裏程碑,而且僅僅是一個橋梁或一個裏程碑。不過,從1950年競選達特福區的議席開始,經過10年的艱苦奮鬥,34歲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總算如願以償並且以芬奇萊區為基點,已隱約看見自己那鋪滿玫瑰和紅地毯的光明前途了。
出任教育大臣
1959年10月20日,撒切爾夫人作為國會議員,第一次嚴肅而又充滿自豪感地走進了威斯敏斯特宮。
當議員最重要的就是要發表演說,參加辯論,提出自己的動議。發言和提出動議案,往往是連著的兩個步驟,這對於擴大自己的名聲是必不可少的。
撒切爾夫人選定了“公共團體允許新聞記者參加會議的議案”,建議執行一直沒有實施的1908年法令,讓新聞記者能夠參加一些公務團體的會議。這項動議比起那些重要的政治經濟問題也許顯得平淡了些,但是,它肯定會受到新聞界的歡迎。1960年1月下旬表決時,議案獲得了152票的多數,反對票隻有39票。第一炮打響了。
撒切爾夫人以議員身份在各種場合露麵,就各種問題發表意見。她在下院說,年輕人犯罪的現象很普遍,有的青少年隻是為了暴力而玩弄暴力,以報複他人為樂趣。她主張對這些罪犯施以嚴刑峻法。她還忙於應付各報刊的記者,對小到怎樣過聖誕節大到原子武器問題發表意見。她向婦女講提高女權問題,為募集救濟盲人基金向社會發出呼籲,就某個地區學齡前兒童的福利問題陳述意見,為少年時裝展覽會揭幕式剪彩,同其他議員一起走遍全國,宣講她的主張。電視屏幕上時常出現她的形象,廣播節目裏時常播出她的聲音,報紙經常登她的照片……在英國這樣的社會裏,要成為人人都知道的人,這些是必經之路。
1961年10月,哈羅德·麥克米倫改組內閣,選中了撒切爾夫人入閣接替帕特裏夏·霍恩斯比·史密斯夫人,出任“生活津貼和國民保險部”的政務次官,相當於副部長。撒切爾夫人第一次入閣,這也是她在政府中擔任的第一個職務,除了負責部裏的日常工作,協助大臣製定有關政策外,她還充分發揮了記憶力好、善於辯論的特長。
在下院的一次辯論中,反對黨指責政府沒有提高年金,撒切爾夫人為了說明政府在這方麵所做的努力,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列舉了英國曆屆政府在1946、1951、1959、1962年年金的價值,年金的支出總額以及瑞典、丹麥、西德等國的年金水平,背誦了一長串統計數字,一口氣講了40分鍾,使在場的議員特別是反對黨議員聽得目瞪口呆。此後,保守黨政府下台,撒切爾夫人先後被任命為保守黨影子內閣的住房與土地事務、財經事務、燃料與動力事務以及教育問題的發言人,成為保守黨日益器重的人物。
但是,撒切爾夫人出任“生活津貼和國民保險部”的政務次官時,正是英國政壇日趨動蕩的年代。3年前保守黨以超出工黨100個議席而贏得了連續執政的機會,麥克米倫首相也以力挽狂瀾、推動英國經濟繁榮而被譽為“超人麥克”。但是到了1962年,這位首相在英國民眾中的威望已一落千丈,他的政府的處境很是不妙:國家收支嚴重失衡,政府超支無法控製,通貨膨脹如脫僵野馬似地有增無減,經濟出現衰退,失業大軍急劇擴大,而外交政策又頻頻遇挫。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麥克米倫隻好撤換財政大臣,依然毫無起色。
1963年的局勢發展就更糟,戴高樂竟否決了英國要求加入1955年成立的“歐洲共同體”的申請。一方麵麥克米倫首相為了擺脫本國的經濟困境,寄希望於加入歐共體,使英國不再遊離於歐洲大陸的主體外邊,盡管他走出這一步棋是十分勉強的,而且遭到了工黨的激烈反對。
另一方麵法國卻不買賬,戴高樂公然把英國視為美國的仆從,認為英國的加入“最終將會出現一個依賴於美國並在美國領導下的龐大的大西洋共同體,它很快就會吞並歐洲共同體”。戴高樂的態度對英國的麥克米倫政府是一個嚴重的打擊。雖說其他歐共體成員國對英國抱有同情態度,但這畢竟是一件難堪的事態發展。
禍不單行的是,這年夏天,陸軍大臣約翰·布勞弗斯被控與一個名叫克裏斯汀·基勒的有間諜嫌疑的妓女有染(該女郎與蘇聯駐英大使館的關係微妙)。醜聞揭發後,以工黨為首的各反對黨向麥克米倫政府發起了猛烈攻擊,保守黨後座議員也掀起倒麥運動,一時鬧得滿城風雨,麥克米倫首相遭到內外夾攻,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最後辭去了保守黨領袖一職。
撒切爾夫人對政治的殘酷性開始有了認識,從而在此後一步步地向上爬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堅強意誌與心理承受能力。
1963年7月,在愛丁堡舉行的一次午餐會上,撒切爾夫人向婦女工會會員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沒有一個人能使一個政黨在一次選舉中獲勝。同樣,也沒有一件災難能使一個偉大的政黨在一次選舉中失敗。我們過分地突出了一兩個人的作用,認為他們能使我們在選舉中獲勝或失敗。如果某一個人犯了罪,你們不必因此而沮喪。黨是不會在選舉中失敗的,除非是它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在這篇講話中,撒切爾夫人不僅不遺餘力地為捍衛保守黨的威信而辯護,而且表明保守黨在選舉中可能敗北,但它將會在另一次大選中卷土重來。
盡管撒切爾夫人能言善辯,畢竟挽回不了保守黨政府的頹勢,英國經濟繼續衰退。英國兩黨輪流執政的規律表明,英國選民已在醞釀在選舉中“換馬”了。這樣,可憐的亞曆山大·道格拉斯·霍姆首相在執政未滿1年的情況下,就被迫宣布於1964年10月舉行大選。那次大選結果,工黨僅以4票的多數險勝保守黨,保守黨在執政13年之後再度淪為在野黨了。
在這次大選中,撒切爾夫人在芬奇萊選區麵臨自由黨人的嚴重挑戰。由於她那超凡的體力和過人的記憶力,以及深入選民中間,以女性特有的耐心、關心和細膩幫助選民解決了不少的困難,從而以9000票當選,總算保住了她在議會中的席位。
1965年7月,保守黨內展開了角逐黨的領袖的競爭。投票結果,平民出身、靠個人奮鬥爬上權力頂峰的前勞工大臣和主管申請歐共體事務的掌璽大臣愛德華·希思當選為保守黨領袖。
他的當選,預示著注重等級和門第觀念的英國傳統社會的模式的瓦解,標誌著保守黨的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因為此後繼之而來的保守黨領袖和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和約翰·梅傑都是平民出身。
1964~1970年工黨政府執政期間,撒切爾夫人在影子內閣內接連調換了多項職務:先後主管年金部、住房與土地部、財政和經濟事務、運輸事務、燃料和動力部,最後是教育事務。她充當這麼多問題的發言人,是其他人所沒有的。這樣,她就有機會,也有可能深入了解兩黨在各個方麵的爭執點,積累了同工黨打交道的眾多經驗,並在一係列基本問題上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立場。她在1968年保守黨大會上的講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她的思想。這篇題為《政治弊端》的講話,中心大意,即是要縮小政府作出決策的範圍,有效地發揮個人權力,亦即政府不應人為地控製物價,而是要促進市場的競爭機製,要調節貨幣供應,大力抑製通貨膨脹。撒切爾夫人在這篇講話中闡述的思想,始終指導著她製定的各項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其矛頭所指,首先是工黨的“集體主義”政綱,並在辯論中作出激烈的反響。因此,大凡工黨政府提出的議案,都遭到撒切爾夫人的無情抨擊,一時有“謾罵成了撒切爾夫人的本色”之譏。
這時的希思也已認識到了這個女人對自己構成的威脅。他在私下與自己的心腹商討提升撒切爾夫人時曾經說過:“懷特洛(當時希思派的幹將、政壇老手,後來又成為撒切爾夫人心腹的威廉·懷特洛)認為她是最有能力的人,但他說她一旦出人頭地,我們就休想對付得了她。”
1966年3月,執政不到兩年的工黨提前舉行大選,目的很明顯,是利用當時的有利時機,擴大工黨在議會中的多數。哈羅德·威爾遜首相如願以償,工黨在大選中領先的席位數由1964年的4個增加到了97個。不過,撒切爾夫人卻在自己的芬奇萊選區輕易獲勝,第三次當選為下院議員。這主要是她在選區的辛勤工作的結果。當然,在全國政壇上嶄露頭角也幫了她的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