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先師(1 / 2)

天下先師

的思想不僅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曆久不衰的影響,而且隨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而走向世界舞台,對世界特別是亞洲和歐美的不少國家與地區曆史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孔子及其思想已經彙入世界文明發展的大潮中,引起更加廣泛的注意。新儒學已成為世人矚目的國際文化現象。正因為孔子及其思想的影響日益擴大,他早已當之無愧地被聯合國列為全世界紀念的文化名人,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譽。思想較早產生影響的地方是亞洲那些與中國毗鄰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朝鮮、越南和日本。遠在公元前三世紀,孔子思想就傳到了朝鮮。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以後不久,漢帝國就在朝鮮設立郡縣,派官治理,儒學也就成了那裏的統治思想。

儒學的廣泛傳播不僅影響到高麗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特別影響了它的道德觀念。在這裏三綱五常被視為天定的秩序,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受到國家的大力表彰。

1392年李氏朝鮮王朝建立以後,孔子思想在朝鮮達到鼎盛時期。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後,儒學開始衰落,很快失去了統治思想的顯赫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朝鮮分裂為南北兩部分。雖然儒學在朝鮮已不能恢複昔日的輝煌,但作為一種學術思想仍然受到極大的重視。南北朝鮮的學者們都承認,孔子與儒學曾經對朝鮮的古代社會產生過其他任何思想無法替代的深遠影響。

939年,越南獨立建國,於1010年開始了李朝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秩序,發展封建的經濟和文化,有意識地提高儒學的地位,大力興辦儒學教育,推行以儒學為內容的科舉考試製度,修文廟供奉孔子及其他儒學大師,同時大量輸入儒家經典。

1428年黎朝建立以後,孔子思想在越南達到極盛時期。

黎朝進一步大力興辦以儒學為內容的教育,在京城設國子監,在地方路、縣設學校,設立專門教職,以五經為教材,教育青年知識分子。與此同時,又健全以儒學為內容的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大量掌握儒家思想的各級官吏。隨著大批儒家典籍和其他文獻著作的不斷傳入、翻印,不僅儒家思想在越南廣為普及,而且還產生了越南自己的儒學大師和儒學著作。較之朝鮮和越南,與中國一衣帶水之隔的日本所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有後來居上之勢。孔子思想在日本傳播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85年王仁向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隋唐時期,大批日本使團和留學生絡繹不絕地來往於中日之間,孔子思想向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洶湧澎湃的浪潮。

正是在孔子思想的影響下,日本孝德天皇於646年推行了“大化革新”。這是以孔子思想為指導、以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製度為典範的封建化的社會改革運動。日本仿照唐朝國子監設立大學寮,舉行祀孔典禮。

710年,日本建都平城(奈良),開始了奈良時代。儒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中央的大學到地方的國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學教育體係,春秋兩季的祀孔大典盛況空前,而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留學生和學問僧的陸續來唐,架設起更為暢通的文化交流的橋梁。奈良王朝還大力提倡以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整頓封建秩序,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成為人們努力實踐的道德信條。

從天皇到各幕府將軍和地方政府都率先尊孔讀經,儒家學者大受重用,不少人充當顧問,參與機要。

同時,中國的儒家經典通過各種途徑大量輸入日本,如《古今圖書集成》、《皇清經解》和《太平禦覽》等就是在這時傳到日本的。有些典籍如《群書治要》、《論語義疏》、《古文孝經孔氏傳》等後來在中國亡佚,而流傳到日本的卻保存下來了。隨著儒學地位的日漸崇隆,對孔子的尊崇也達到空前的規模,從京都到各藩地,到處建起了規模不等的孔廟。孔子靈前,香火不斷;孔子思想,曆久不衰,從而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特別是對道德倫理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忠、孝、節、義等道德信條成為最崇高的觀念,並深深地普及到下層百姓之中。思想傳入歐美較之傳入朝鮮、越南和日本晚得多,影響也小得多。然而,一旦傳入,就受到西方的重視,並且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孔子思想傳入西方是在十六七世紀,以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為媒介進行的。當時商業和航海都比較發達的意大利傳教士捷足先登,首先來到中國,其中最著名的是利馬竇。他在中國居住多年,一麵傳教,一麵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他率先用儒學解釋基督教義,並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他的弟子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將《五經》翻譯成拉丁文,介紹給歐洲。利馬竇和其他傳教士寫了不少有關中國文化和儒學的書,使西方開始了解中國文化與孔子的學說。西方人驚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把他推尊為“天下先師”、道德與政治哲學上最博大的學者和預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