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夏傷於暑大意(3 / 3)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

人參 黃 白術 炙草 麥冬 五味子 蒼術 神曲 青皮 陳皮 黃柏 澤瀉 升麻 葛根 當歸加薑、棗,煎服。

豐按∶千金生脈散,治熱傷元氣,熱中無濕,所以用麥冬以清熱,人參以補氣,五味以斂氣,無濕之證,故用甘涼滋髒無害也。東垣清暑益氣湯,治暑傷元氣,暑中有濕,所以用柏、蒼、陳、澤等藥於益氣之中,有濕之證,故佐苦燥通利無害也。古人用藥,少而不漏,多而不亂,學人當細玩之。

漿水散∶治中暑泄瀉,多汗脈弱。

炮薑 附子 炙甘草 肉桂 高良薑 醋炒半夏漿水煎,去滓冷服。

《醫通》曰∶漿水者,乃秫米和曲釀成,如醋而淡。《集解》曰∶泄利漿水,澄澈清冷。觀此二說,全不相合,豐每用是方,以土漿煎藥,無不取效,似不必辨其孰是。考土漿之功能、主治瀉痢,入此方中,最合拍耳。

冷香飲子∶治中暑,內夾生冷凍飲料食,腹痛瀉痢。

附子 草果 橘紅 炙草加生薑,水煎,冷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霍亂吐瀉。

幹薑 肉桂 杏仁 甘草共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服。

豐按∶漿水散,冷香飲子,皆治中暑之泄瀉,而用薑、附之熱劑,其實治暑月之陰寒,非治陽暑之證,可想而知矣。大順散,亦然也。所以治暑宜分陰陽,弗執暑為陽邪之說耳。

痧疫回春丹∶治一切痧疫神效。

蒼術(二兩) 雄黃(七錢,飛淨) 沉香(六錢) 丁香(一兩) 木香(一兩)鬱金(一兩) 蟾酥(四錢) 麝香(一錢)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加飛淨朱砂為衣,每服五厘,開水吞服,亦可研末吹鼻。

豐按∶此丹治痧極妥,無論風、暑、陰、陽、紅、烏、悶、絞等痧,皆可治之。倘能辨者,於藥引中變動可也。

行軍散∶治霍亂痧疫,去一切穢惡。

西牛黃(一錢) 當門子(一錢) 雄黃(八錢,飛淨) 火硝(三分) 蓬砂(一錢) 梅冰(一錢) 飛金(二十頁) 真珠(一錢)八味各研極細,再合擂勻,每二、三分冷開水下。

絳雪(一名紅靈丹)∶治霍亂吐瀉,痧脹時疫等證。

朱砂(一兩) 雄黃(六錢,飛) 飛金(五十頁) 礞石(四錢, ) 牙硝(一兩) 蓬砂(六錢) 當門子(三錢) 梅片(三錢)共研極細末,每一分開水送下。

豐按∶此二方,皆可援一時之急,凡有求名遠處者,覓利他方者,皆可預藏於篋,以備自用,或可濟人。

紫雪∶治內外煩熱,一切火證。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硝石 樸硝 辰砂 沉香 木香 丁香 麝香升麻 元參 羚羊角 犀角 甘草 黃金合成退火氣,冷開水調服每一、二錢。

豐按∶是方藥力峻猛,體非強壯,證非實火,不宜浪用。嚐見今之醫者,一遇神昏譫語,不分虛實,遂謂邪入心包,隨手用之,毫無忌憚。倘鄭聲喃喃,由心神不足而致者,一妄用之,禍必旋踵。臨證之際,當分虛實而施,庶無差誤。

黃龍湯∶治失下循衣撮空,體虛熱盛,不下必死。

大黃 濃樸 枳實 芒硝 熟地黃 當歸 人參照常煎服。

豐按∶此方治熱病已成可下之證。醫者因其體虛,當下失下,而成撮空理線,循衣摸床等證,所以用攻補兼施之方,蕩其邪而不傷正,補其正而不礙邪,誠穩妥之良方,今醫畏用何哉?

臨證治案

陰暑誤用陽暑之藥古黔吳某,晚餐之後,貪涼而睡,醒來頭痛畏寒,壯熱無汗,氣口脈緊,舌苔邊白中黃。豐曰∶此陰暑兼食之證也。即以藿香正氣散去白術,加香薷治之,服一煎未有進退。又更一醫,遂駁陰暑之謬,暑本屬陽,何謂為陰?見病患身熱如火,遂用白虎湯加蘆根、連翹等藥。初服一帖,似得小效,繼服一帖,即譫語神昏,頻欲作嘔,舌苔灰黑。醫謂邪入心包,照前方再加犀角、黃連、紫雪等品,服下全無應驗,仍求豐診。其脈右勝於左,形力並強,此邪尚在氣分,猶未逆傳心包,視其舌苔,灰黑而濃,依然身熱昏譫嘔逆等證。竊思其邪必被寒涼之藥所阻,非溫宣透法,不克望其轉機。當用杏仁、薤白、豆卷、藿香、神曲、蔻仁、香薷、橘殼,加益元散合為一劑,服頭煎熱勢益劇,次煎通身有汗,則壯熱漸退盡矣。來邀複診,神未清明,譫語仍有,舌苔未退,更覺焦幹,右脈仍強,愈按愈實。豐曰∶汗出熱退,理當脈靜津回,神氣清爽,今不然者,定有燥結留於腸胃。思表邪退盡,攻下無妨,用黃龍湯以芒硝改元明粉,以人參換西洋參,服下半日許,遂得更衣,諸恙忽退,繼用蘇土養陰之法,日漸全可。

或問曰∶彼醫證雖誤治,謂暑本屬陽,何謂為陰?亦似近理,其說當有所本也。答曰∶然也,即《條辨》有雲∶暑字從日,日豈陰物乎?暑中有火,火豈陰邪乎?殊不知前賢取陰暑二字之義。陰,陰寒也;暑,暑月也。暑月傷於陰寒,故名陰暑。曰∶何不以傷寒名之?曰∶寒乃冬令之氣,在暑月不能直指為寒,蓋恐後學不明時令,先賢之用心,亦良苦矣。

驟然中暑盛夏時,豐赴西鄉療病,路過石梁村口,見一人奄然昏倒於道旁,遂停輿出診。脈之兩手洪大,其為暑熱所中者昭然。即以通關散吹鼻,似欲噴嚏而不得,令輿夫揪之,又令入村采蒜取汁,頻頻灌之,連得噴嚏,少焉乃蘇。求賜一方,遂用六和湯去參、術、濃樸,加滑石、通草,囑服三帖。數日後,登門泥首而去。

暑風急證城西陳某,年近五旬,倏然昏倒,人事無知,手足抽掣。一醫作中暑論治,雖不中亦不遠矣。一醫輒稱中風,反駁前醫有誤,敢以小續命湯試之,更加搐搦,身熱大汗,迓豐商治。診其脈,洪大而數,牙關緊閉,舌不能出,但見唇焦齒燥。豐曰∶此暑風證也。稱中風之醫,亦在座中,遂曰∶子不觀《指南醫案》,常有暑風,何得有搐搦之證?曰∶香岩之案,謂暑風係暑月所感之風,非熱極生風之內風也。豐今所謂乃暑熱內燃,金被火爍,木無所製,致發內風之證也。理當清其暑熱,兼平風木。遂用清離定巽法加石膏、甘草,橘絡、扁豆花治之。彼醫似為不然,病家鹹信於豐,即使人揀來煎服,幸喜法中病機,抽搐稍定,神識亦省,繼服二帖,得全愈矣。

江誠曰∶今之醫者,每見夏月有頭痛發熱,而無昏倒肢抽,皆批為暑風之證,大概亦得香岩之皮毛,而未得其骨髓,此耳聽之學,非神聽之學可知。

暑溫過服大寒致變西鄉吳某,偶患暑溫,半月餘矣。前醫認證無差,惜乎過用寒劑,非但邪不能透,而反深陷於裏,竟致身熱如火,四末如冰。複邀其診,乃雲熱厥,仍照舊方,添入膏、知、犀角等藥,服之益劇,始來求治於豐。

診其左右之脈,舉按不應指,沉取則滑數。豐曰∶邪已深陷於裏也。其兄曰∶此何證也?曰∶暑溫證也。曰∶前醫亦雲是證,治之無效何?曰∶暑溫減暑熱一等,蓋暑溫之勢緩,纏綿而愈遲;暑熱之勢暴,涼之而愈速。

前醫小題大作,不用清透之方,恣用大寒之藥,致氣機得寒益閉,暑溫之邪,陷而不透,非其認證不明,實係寒涼過度。刻下厥冷過乎肘膝,舌苔灰黑而膩,倘或痰聲一起,即有倉扁之巧,亦莫如何!明知證屬暑溫,不宜熱藥,今被寒涼所壓,寒氣在外在上,而暑氣在裏在下,暫當以熱藥破其寒涼,非治病也,乃治藥也。得能手足轉溫,仍當清涼養陰以收功。遂用大順散加附子、老蔻。服一帖,手足漸轉為溫,繼服之,舌苔仍化為燥,通身大熱,此寒氣化也,暑氣出也,當變其法。

乃用清涼透邪法去淡豉,加細地、麥冬、蟬衣、荷葉,一日連服二劑,周身得汗,而熱始退盡矣。後擬之法,皆養肺胃之陰,調治匝月而愈。

程曦曰∶學醫知常為易,知變為難。病有千變,而藥亦有千變。即如是證,過服寒涼,熱證未去,而寒證又生,此病一變也。暫用溫熱之劑,先破寒涼之氣,此藥一變也。服之肢體回溫,舌苔仍燥,此病又一變也。即舍熱藥,轉用涼劑收功,此藥又一變也。不知通變之醫,反謂朝秦暮楚,僥幸圖功耳。

暑熱劫絡致成暑瘵長洲葉某,忽然血湧盈升,身熱口渴,速來求治於豐。抵其寓,見幾上有參湯一盞,病者即詢可服否?豐曰∶姑診其脈,辨其虛實可知。按之洪大而來,舌苔黃而欠潤,此暑熱內劫陽絡之候,即經謂陽絡傷,血從上溢是也,當從暑瘵治之,速清暑熱以養其陰,參湯勿可服也。遂用玉女煎以生地易熟地,再加滑石、蔞根、杏仁、桑葉,兩日連嚐四劑,咳血並止,身熱亦退矣。

陰寒霍亂熱補而瘳施秉羅某之父,大耋高年,素來矍鑠,忽於孟秋之初,霍亂吐瀉,肢痛肢涼。差人來請豐診、其脈遲細,神識模糊。曰∶此中陰寒之證也。急以挽正回陽法治之,至日晡腹痛益甚,汗出淋漓,逆冷益深,倏然昏倒,大眾驚慌,複來邀診。診得六脈全無,不語如屍,呼吸微絕。思丹溪有雲∶倉卒中寒,病發而暴,難分經絡,溫補自解。忽記其家有真參寶藏,速取一錢,合野山高麗參五錢,淡附片四錢,濃煎滲下,次煎繼之,約一時許,忽長歎一聲,漸有呼吸,五更時分,身體稍溫。次日清晨,又邀複診,按其脈象,沉細如絲,舌淡無榮,苔白而潤,四肢轉暖,人事亦清,吐瀉腹痛僉減,今當溫補脾陽,兼養心營,仍用二參、附片,加入薑炭、 、甘、歸、神、柏、棗,服下又中病機,一候遂全瘥矣。

陰虛疰夏江蘇張某,於麥秋患頭暈目眩,食減神疲,偶患頭痛。一醫作水不涵木治之,雖未中機,尚稱平穩。一醫作風濕侵脾治之,服之神氣更疲。邀豐診之,脈濡且弱,毫無外感之形,見其嗬欠頻頻,似屬虧象。豐曰∶此陰虛之體,過於煩勞,勞傷神氣所致,所以前醫滋補無妨,後醫宣散有損。張曰∶頭痛非外感乎?曰∶非也。外感頭痛,痛而不止;今痛而暈,時作時止,是屬內傷。曰∶何證也?曰∶疰夏也。當用金水相生法去玄參、知母,加冬桑葉、 豆衣、省頭草治之,服至第三劑,諸 皆屏矣。

熱病化燥傷津芹嶺王某,來郡應試,忽沾熱病,其師知醫,以為風食,而用羌、防、楂、曲等藥,則熱渴更甚,譫語發狂。邀豐醫治,脈形洪數有力,舌苔黑燥而濃,此屬熱邪化燥,津液被劫,非鹹苦下法,不能攻其熱而保其陰,倘畏而不用,則津液告匱為難治。即以潤下救津法加紫雪五分,隨即揀來煎服。服後約半日許,遂欲更衣,乃得燥屎數團,狂勢似緩。繼進次煎,又得燥屎無數,神氣覺疲,令房中寂靜,待其安睡,計五、六時始醒,醒來神識已清,身涼微汗,舌黑而潤,六脈不躁。豐曰∶“邪已解也。”用西洋參、麥冬、生地、玉竹、麻仁、蔞殼、米仁、炙草等藥,令服三劑而安。

黴濕時病東鄉劉某,來舍就醫,麵目浮腫,肌膚隱黃,胸痞脘悶,時欲寒熱,舌苔黃膩,脈來濡緩而滯。豐曰∶此感時令之濕熱也,必因連日務農,值此入黴之候,乍雨乍晴之天,濕熱之邪,固所不免。病者曰然。豐用芳香化濁法,加白芷、茵陳、黃芩、神曲治之,服五帖,遂向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