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夏傷於暑大意(2 / 3)

或問曰∶濕土之令,始於大暑,終於白露。今論黴濕在乎芒種之後,夏至節中,斯時相火司令,不論火而論濕,得非矛盾乎?答曰∶濕土之令,在於夏末秋前,蓋按《內經》六氣之主政也。然而土寄於四季之末,四時皆有濕病,總當因時製宜,不必拘於常例。即如春日陽和,夏日炎熱,秋日燥烈,冬日溫暖,何濕之有?惟其春雨瀟瀟,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紛紛,人感之者,皆為濕病。今專論黴濕在乎五月,以其乍雨乍晴,濕中有熱,熱中有濕,與諸濕之病頗異,故列黴濕為一門。

擬用諸法

辛溫解表法∶(見前)清涼滌暑法∶(見前)祛暑解毒法∶治暑毒煩熱赤腫,身如針刺。

茯苓(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水飛) 粉甘草(五分)參葉(六分) 黃連(八分)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去心)加綠豆衣三錢,煎服。

凡暑熱成毒者,此法最宜。苓、夏偕甘,即海藏消暑方也。

滑石偕甘,即河間清暑方也。更佐參葉以卻暑,黃連以清心,銀翹、綠豆以解毒也。

增損胃苓法∶治暑濕內襲,腹痛水瀉,小便熱赤。

蒼術(一錢,米泔炒) 濃樸(一錢,薑汁炒) 廣陳皮(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水飛) 藿香(一錢五分)水煎,溫服。

蒼樸、陳皮以化濕,即平胃散損甘草也。二苓、澤瀉以利濕,即五苓散損桂、術也。增滑石清暑滲濕,增藿香止瀉和中。凡因暑濕而致瀉者,是法最為拍合耳。

清暑開痰法∶治中暑神昏不語,身熱汗微,氣喘等證。

黃連(一錢二分) 香薷(一錢) 扁豆衣(三錢) 濃樸(一錢,薑汁炒) 杏仁(二錢,去皮尖研) 陳皮(一錢五分) 製夏(一錢五分) 益元散(三錢,入煎)加荷葉梗七寸為引。汗多除去香薷。

連、薷、扁、樸,清熱祛暑;杏仁、陳、夏,順氣開痰;益元散,清暑寧心;荷葉梗,透邪宣竅。

卻暑調元法∶治暑熱盛極,元氣受傷。

石膏(四錢,煨) 滑石(三錢,飛) 白茯苓(三錢) 製半夏(一錢) 東洋人參(二錢,或用西洋人參) 麥門冬(二錢,去心) 粉甘草(六分)加粳米一撮為引。

石膏、滑石,卻暑瀉火為君;茯苓、半夏,消暑調中為臣;暑熱刑金,故以人參、麥冬保肺為佐,暑熱傷氣,故以甘草、粳米調元為使。

清離定巽法∶治昏倒抽搐,熱極生風之證。

連翹(三錢,去心) 竹葉(一錢五分) 細生地(四錢) 元參(三錢) 甘菊花(一錢) 冬桑葉(三錢) 鉤藤鉤(四錢) 宣木瓜(一錢)井華水煎服。

此法治熱極生風之證,故用連翹、竹葉,以清其熱;熱甚必傷陰,故用細地、元參,以保其陰;菊花、桑葉,平其木而定肝風;鉤藤、木瓜,舒其筋而寧抽搐。大易以離為火,以巽為風,今曰清離定巽,即清火定風之謂也。

涼解裏熱法∶(見前)清熱保津法∶(見前)清宣金髒法∶治熱爍肺金,咳逆胸悶,身體發熱。

牛蒡子(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去心) 馬兜鈴(一錢) 杏仁(二錢,去皮尖,研) 陳栝蔞殼(三錢) 桔梗(一錢五分) 冬桑葉(三錢)加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為引。

夏日炎暑,火旺克金,宜乎清熱宣氣,保其金髒。法中蒡、貝、兜鈴,清其肺熱;杏、蔞、桔梗,宣其肺氣。夫人身之氣,肝從左升,肺從右降,今肺被暑熱所爍,而無降氣之能,反上逆而為咳矣。故佐桑葉以平其肝,弗令左升太過;杷葉以降其肺,俾其右降自然。升降如常,則咳逆自安謐矣。

加味二陳法∶(見後)甘鹹養陰法∶治熱傷血絡,損及陰分,潮熱咳嗽。

大幹地(四錢) 龜版(三錢,炙) 阿膠(二錢,另燉衝) 旱蓮草(三錢)女貞子(二錢) 牡丹皮(一錢五分)加淡菜三錢,井水煎服。

法中幹地甘寒,龜版鹹寒,皆養陰之要藥。阿膠甘平,淡菜鹹溫,並治血之佳珍。旱蓮甘寒,汁黑屬腎,女貞甘涼,隆冬不凋,僉能補益腎陰。佐以丹皮之苦,清血中之伏火,火得平靜,則潮熱咳血均愈矣。

治亂保安法∶治夏秋之間,霍亂吐瀉,腹中絞痛。

廣藿香(一錢五分) 台烏藥(一錢) 廣木香(五分) 製半夏(一錢) 白茯苓(三錢) 茅蒼術(八分,米泔浸炒) 陽春砂仁(八分,研衝)加伏龍肝三錢,水煎服。

邪擾中州,揮霍擾亂,宜此法也。首用藿香、烏、木,行氣分以治其亂。夏、苓、蒼術,祛暑濕以保其中。更佐砂仁和其脾,伏龍安其胃,此猶兵法剿撫兼施之意也。

挽正回陽法∶治中寒腹痛,吐瀉肢冷,或昏不知人,脈微欲絕。

東洋參(三錢,米炒) 白茯苓(三錢) 於潛術(一錢,土炒) 粉甘草(五分,炙) 安桂(八分,細銼分衝) 淡附片(八分) 炮薑炭(六分) 吳茱萸(八分,泡淡)頭服略煎,次服濃煎。

是法即陶節 回陽救急湯,除陳、夏、五味也。蓋以參、苓、術、草挽其正,炮薑、桂、附回其陽,更佐吳茱萸,破中下之陰寒,陰寒一破,有若撥開雲霧,而見天與日也。

芳香化濁法∶治五月黴濕,並治穢濁之氣。

藿香葉(一錢) 佩蘭葉(一錢) 陳廣皮(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酒洗) 濃樸(八分,薑汁炒)加鮮荷葉三錢為引。

此法因穢濁黴濕而立也。君藿、蘭之芳香,以化其濁;臣陳、夏之溫燥,以化其濕;佐腹皮寬其胸腹,濃樸暢其脾胃,上中氣機,一得寬暢,則濕濁不克凝留;使荷葉之升清,清升則濁自降。

金水相生法∶治疰夏眩暈神倦,嗬欠煩汗,及久咳肺腎並虧。

東洋參(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五味子(三分) 知母(一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水煎,溫服。

法內人參補肺,麥冬清肺,五味斂肺,此千金生脈飲也。主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證。今以此方治疰夏,真為合拍。加色白之知母,以清其肺,複清其腎;色黑之元參,以滋其腎,兼滋其肺;更以甘草協和諸藥,俾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耳。

二活同祛法∶治表裏受濕,寒熱身疼,腰痛等證。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獨活(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茅蒼術(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加生薑三片,煎服。

兩感表裏之濕證,此法堪施。其中羌活、防風,散太陽之表濕;獨活、細辛,搜少陰之裏濕;蒼術燥濕氣,生薑消水氣;蓋恐諸藥辛溫苦燥,故佐甘草以緩之。

備用成方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及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凡感嵐障不正之氣,並宜增減用之。

藿香 紫蘇 白芷 桔梗 大腹皮 濃樸 陳皮 半夏曲 白術 茯苓 甘草加薑、棗,煎服。

六和湯∶治夏月飲食不調,內傷生冷,外傷暑氣,寒熱交作,霍亂吐瀉,及伏暑煩悶等證。

藿香 砂仁 杏仁 濃樸 扁豆 木瓜 人參 白術 茯苓 半夏 甘草加薑、棗,煎服。

縮脾飲∶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扁豆 葛根 烏梅 草果 砂仁 粉甘草豐按∶正氣散之白術,六和湯之人參,縮脾飲之烏梅,凡病初起者,如參、術之滯,烏梅之收,不克遽用,務宜臨證時增減可也。

香薷飲∶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肢倦,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 製濃樸 扁豆本方加黃連名四味香薷飲,治同。

新加香薷飲∶治暑溫汗不出者。

香薷 濃樸 鮮扁豆花 銀花 連翹水煎,稍涼服。

豐按∶香薷辛溫香散,宜於陰暑而不宜於陽暑也。蓋陰暑無汗,用香薷以發之;陽暑多汗,用之能無害乎?李時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猶冬月之用麻黃。由是論之,其發表之功可見矣。今人不別陰陽,一概用之則誤甚。

桂苓甘露飲∶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甘草 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豐按∶河間製是方,以膏、寒、滑、草清其暑熱,佐以五苓利其濕熱。如舌苔白者,或黃澤者,皆可用之;稍幹燥者,是暑熱將化為火,肉桂又當禁用。

竹葉石膏湯∶治傷暑發渴,脈虛。

竹葉 石膏 人參 甘草 麥冬 製夏加粳米、生薑,水煎,溫服。

人參白虎湯∶治太陽中 ,身熱汗出,惡寒足冷,脈微口渴。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加粳米為引。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豐按∶斯二方,皆長沙所作,人皆知長沙之書,專治傷寒,誰知其亦治暑乎!故豐嚐謂欲治六氣之時邪,總當先讀傷寒書而後可。

六一散∶治傷寒中暑,表裏俱熱,煩熱口渴,小便不通,瀉痢暑瘧,霍亂吐瀉。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為末,燈心湯調下。

此方是河間所作也,一名天水散。少加辰砂以清心,名益元散;少加薄荷以清肺,名雞蘇散∶少加青黛以清肝,名碧玉散。治同。

三石湯∶治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者。

生石膏 寒水石 飛滑石 通草 杏仁 竹茹 銀花 金汁水煎,溫服。

清營湯∶治暑溫逼近心包,舌赤煩渴,不寐譫語。舌苔白滑,不可與也。

元參 丹參 生地 麥冬 黃連 竹葉 連翹 銀花 犀角水煎,溫服。

豐按,鞠通先生雲∶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極也,暑溫較暑熱為輕者,不述可知。此二方乃大寒之劑,治暑溫似乎過峻,試問治暑熱之病,將何寒藥所用耶?竊謂治暑熱,二方最可,治暑溫,不若豐之清涼滌暑法為穩。

來複丹∶治上盛下虛,裏寒外熱,及伏暑泄瀉,中 冒暑。

玄精石 硝石 硫黃 五靈脂 青皮 陳皮米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開水送下。

豐按∶此丹可備中暑之急。

介賓玉女煎∶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煩熱幹渴,失血等證。

生石膏 知母 麥冬 熟地 牛膝水煎服。如火盛極者,加梔子、地骨皮之屬。

豐按∶此方,以生地易熟地最妥。

生脈散∶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人參 麥冬 五味子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