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曦曰∶以立論痢,謂六淫之邪,俱可兼傷,由是觀之,豈非一歲俱有痢疾耶?須知風痢雖傷於風,但發於夏,寒痢因熱貪涼而受寒,亦發於夏,非冬令之寒而致痢也。熱痢發於相火之令,濕痢發於濕土之令。其實痢疾雖有風、寒、熱、濕之殊,然總發於夏秋之令,而春冬罕見是病,以立謂六淫俱傷,豈不貿貿哉!
噤口痢
噤口者,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也。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今不食者,緣於脾家濕熱,壅塞胃口而然;又有誤服利藥,犯其胃氣者;止澀太早,留邪於中者;脾胃虛寒,濕邪幹犯者;氣機閉塞,熱邪阻隔者;穢積在下,惡氣熏蒸者;肝木所勝,乘其脾胃者;又有宿食不消者,水飲停蓄者,皆能使人噤口也。擬用調中開噤法,隨證加減,緩緩服之,冀其有效。然噤口之因,非審其脈不能明晰,如右部浮濡沉細,或緩怠無力,胃虛也;洪大急滑,火熱也;渾渾浮大或浮弦,濁氣上壅也;沉而滑,或右澀滯,宿食停積也;遲細者,胃寒也;弦急者,木勝也。細別其脈而治之,更為確當。倘或絕不思食,下痢無度,不可治也,惟有獨參湯合陳廩米濃煎頻服,幸冀萬一耳。
孔以立曰∶予嚐治噤口痢,以藕汁煮熟稍和砂糖頻服,兼進多年陳米稀糜,調其胃氣必效,即石蓮子之意也。古治噤口痢多有用黃連者,苦而且降,不能升提,非胃虛所宜。大抵初痢噤口,為熱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氣告匱,非比初痢噤口,尚有濁氣可破,積滯可驅,惟大劑參術,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屬,大補胃氣,兼行津液乃可耳。但得胃氣一複,飲食稍進,便宜獨參湯,略加陳皮,或製香附,緩緩調補,兼行氣滯,方為合劑。如茯苓之淡滲,木香之耗氣,幹葛之行津,皆當屏除也。
江誠曰∶斯論超出乎眾,謂初痢之噤口,宜以苦燥;久則胃虛,必以大劑參術為君,苦燥之黃連,又在禁用,此洵為治噤口不易之良法也。
水穀痢
水穀痢者,糟粕膿血雜下,腹中微痛,登圊頻頻,飲食少餐,四肢困倦,脈來細緩無力,或關部兼弦,此因脾胃虛寒,虛則不能健運,寒則不能消化也,當用暖培卑監法治之。亦有因風木克土,土虛不運者,宜本法內加白芍、防風;有因勞役過度,脾陽困頓者,加黃 、荷葉;有因下焦無火,不能熟腐者,加故紙、吳萸;有因痢後中虛,飲食停積者,加陳皮、楂肉。然痢疾總不離乎脾胃為病,或木勝,或火衰,當按法加減治之,自然應手耳。
休息痢
下痢屢發屢止,久而不愈,麵色痿黃,脈形濡滑者,為休息痢也。多因止澀太早,積熱未盡,或不能節飲食,戒嗜好,所以時作時止也。亦有過服寒涼而致者,肝脾內傷而致者,元氣下陷而致者,腎虛不固而致者,皆當審其因而分治之。擬用調中暢氣法,俾其氣機得暢,則積熱自清,中州得調,則脾胃自複。
倘或腹中隱痛,宜加吳萸、薑炭,以化中焦之寒;赤痢纏綿,當佐秦皮、白芍,以清肝脾之血;肛門重墜,更加升麻、桔梗,以升下陷之元;虛滑不禁,再入骨脂、龍骨,以固下焦之脫。凡一切之藥,不應手者,當細辨其脈象,若脈沉實,雖日遠仍當攻下,切宜辨確,勿可誤也。
五色痢
《金鑒》雲∶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髒腑屍臭之氣則凶。因於用止澀太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髒氣也。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澀之太早,即下之未盡也。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
《醫通》曰∶患五色痢者,良由髒腑之氣化並傷,是以五色兼見。然古人皆言腎病,以腎藏精之室,所居之位,最下最深,深者既病,其淺而上者,安有不病之理,精室既傷,安能任蟄藏之令乎?仲景以五液注下,臍築痛,命將難全也。夫以精室受傷,五液不守之患,須知益火消陰,實脾堤水,兼分理其氣,使失於氣化之積,隨之而下,未失氣化之精,統之而安,誠不出乎此法。
豐按∶二論誠痢門之要旨。前言止澀太早,滯熱未盡;後言髒腑之氣化並傷,歸於腎病。合而論之,斯疾有虛有實,分別治之,庶乎穩妥。如初起者為實,日久者為虛,裏急後重者為實,頻頻虛坐者為虛,脈實有力者為實,脈虛無力者為虛。虛則宜補,以補火生土法治之;實則宜瀉,以清痢蕩積法治之。
擬用諸法
培中瀉木法∶治伏氣飧泄洞泄及風痢。
白術(二錢,土炒) 白芍(一錢,土炒) 陳廣皮(一錢) 軟防風(一錢)白茯苓(三錢) 粉甘草(五分) 炮薑炭(八分) 吳萸(八分,泡)加新荷葉一錢,煎服。
術、芍、陳、防四味,即劉草窗先生治痛瀉之要方,用之為君,以其瀉木而益土也。佐苓、甘培中有力,薑炭暖土多功,更佐吳萸疏其木而止其痛,荷葉升其清而助其脾。
補火生土法∶治飧泄洞泄,命門無火,久瀉虛痢。
淡附片(八分) 肉桂(六分,細銼分衝) 菟絲子(一錢) 破故紙(一錢)吳茱萸(八分,泡) 益智仁(一錢) 蘇芡實(二錢)加蓮子肉十粒入煎。
下焦無火,不能熏蒸腐化,致瀉完穀,故以桂、附辛甘大熱,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菟絲、故紙,溫補其下;吳萸、益智,暖其下複暖其中;中下得其溫暖,則火土自得相生,而完穀自能消化;更佐芡實、蓮子,補其脾且固其腎;蓋火土生,脾腎固,而飧泄洞泄無不向愈矣。
暖培卑監法∶治脾土虛寒泄瀉,及冷痢水穀痢。
西潞黨(三錢,米炒) 白茯苓(三錢) 於潛術(二錢,土炒) 粉甘草(五分,水炙) 炮薑炭(八分) 茅蒼術(六分,土炒) 益智仁(一錢) 葛根(五分,煨)加粳米一撮,煎服。
經雲∶土不及曰卑監。法中以四君合理中,暖培其脾土也。脾喜燥,故佐以蒼術,喜溫佐以益智,喜升佐以葛根,喜甘佐以粳米。
補中收脫法∶治泄痢不已,氣虛下陷,穀道不合,肛門下脫。
東洋參(三錢) 黃 (二錢,米炒) 於潛術(一錢,土炒) 粉甘草(五分,炙) 罌粟殼(一錢,炙) 白芍藥(一錢,土炒) 訶黎勒(一錢五分)加石榴皮一錢同煎。
此治瀉痢日久,氣虛脫肛之法也。以參、 、術、草之甘溫,補中州以提其陷;罌、芍、訶黎之酸澀,止瀉痢且斂其肛;用榴皮為引者,亦取其酸以收脫,澀以住痢也。
通利州都法∶治火瀉、濕瀉,濕熱痢疾。
白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蒼術(八分,土炒) 車前子(二錢)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飛) 苦桔梗(一錢)河水煎服。
斯仿舒馳遠先生加減五苓之意。州都者,膀胱之官名也。
首用茯苓甘淡平和,而通州都為君;澤瀉鹹寒下達,而走膀胱為臣;佐蒼術之苦溫,以化其濕;車前、通、滑之甘淡,以滲其濕;使桔梗之開提,能通天氣於地道也。
清涼滌暑法∶治暑溫暑熱,暑瀉秋暑。
滑石(三錢,水飛) 生甘草(八分) 青蒿(一錢五分) 白扁豆(一錢) 連翹(三錢,去心) 白茯苓(三錢) 通草(一錢)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
滑石、甘草,即河間之天水散,以滌其暑熱也。恐其力之不及,故加蒿、扁、瓜衣以清暑;又恐其幹犯乎心,更佐連翹以清心。夫小暑之節,在乎相火之後,大暑之令,在乎濕土之先,故先賢所謂暑不離濕也,兼用通、苓,意在滲濕耳。
化痰順氣法∶治痰氣閉塞,痰瘧、痰瀉。
白茯苓(四錢) 製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粉甘草(八分) 廣木香(五分,煨) 濃樸(一錢,薑製)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法中苓、夏、陳、甘,即局方二陳湯化痰之妥方也。加木香、濃樸,以行其氣,氣得流行,則順而不滯,故古人謂化痰須順氣,氣行痰自消,且木香、濃樸,均能治瀉,以此法治其痰瀉,不亦宜乎!楂曲平胃法∶治因食作瀉,兼治食瘧。
楂肉(三錢,炒) 神曲(三錢,炒) 蒼術(一錢,土炒) 濃樸(一錢,薑製) 陳廣皮(一錢) 甘草(八分)加 二枚為引。
法內蒼、陳、樸、草,係局方之平胃散,為消導之要劑。佐山楂健脾磨積,神曲消食住瀉, 乃雞之脾也,不但能消水穀,而且能治瀉利。食瀉投之,必然中鵠。
增損胃苓法∶(見後)清痢蕩積法∶治熱痢夾食,脈滑數,煩渴溺赤。
廣木香(六分,煨) 黃連(六分,吳萸炒) 生軍(三錢,酒浸) 枳殼(一錢五分,麩炒) 黃芩(一錢,酒炒)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粉甘草(五分) 葛根(五分,煨)加鮮荷葉三錢,煎服。
此法首用香、連治痢為主,加軍、枳以蕩其積,芩、芍以清其血,甘草解毒,荷、葛升提,施於實熱之痢,每多奏效耳。
溫化濕邪法∶治寒濕釀痢,胸痞溺白。
藿香(一錢五分) 蔻殼(一錢二分) 神曲(三錢,炒) 濃樸(一錢,薑製)陳皮(一錢五分) 蒼術(八分,土炒)加生薑三片為引。
凡濕在表宜宣散,在裏宜滲利,今在氣分,宜溫藥以化之。藿香、蔻殼,宣上下之邪滯;神曲、濃樸,化脾胃之積濕;陳皮理其氣分,蒼術化其濕邪,更佐生薑溫暖其中,中焦通暢無滯,滯下愈矣。
調中開噤法∶治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即噤口痢證。
西潞黨(三錢,米炒) 黃連(五分,薑汁炒) 製半夏(一錢五分) 廣藿香(一錢) 石蓮肉(三錢)加陳廩米一撮,煎服。
痢成噤口,脾胃俱憊矣。故用潞黨補其中州,黃連清其餘痢,半夏和中止嘔,藿香醒胃蘇脾,石蓮肉開其噤,陳廩米養其胃,倘絕不欲食者,除去黃連可也。
調中暢氣法∶治中虛氣滯,休息痢疾,並治脾虧泄瀉。
潞黨參(三錢,米炒) 於術(二錢,土炒) 黃 (二錢,酒炒) 炙甘草(四分) 陳廣皮(一錢) 腹皮(一錢五分,酒洗) 廣木香(三分,煨)加鮮荷葉三錢為引。
參、 、術、草,調補中州;陳、腹、木香,宣暢氣分;加荷葉助脾胃而升陽也。
備用成方
草窗痛瀉方∶治腹痛便瀉不止。
白術 白芍 陳皮 防風水煎服。久瀉加升麻。
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腹痛泄瀉。
豬苓 茯苓 白術 澤瀉 肉桂 濃樸 蒼術 陳皮 甘草水煎服。如夾食者可加楂肉。
四神丸∶治脾腎兩虛久瀉。
肉果霜 破故紙 五味子 吳萸用生薑煮棗,取棗肉搗丸。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大熟地 懷山藥 淡幹薑 吳萸 白扁豆 白術 炙甘草水煎,食遠服。
豐按∶草窗痛瀉方,主治木乘土位之瀉;胃苓湯,主治濕氣侵脾之瀉;四神丸,胃關煎,主治脾腎虛寒之瀉。如兩關不調者,或弦有力者,是為土被木乘之象;濡緩而怠者,是為脾受濕侵之象;細小無力者,或兩尺沉遲者,是為脾腎虛寒之象,總須辨脈審證而分治之。
薑茶飲∶治寒熱瘧及赤白痢。
生薑 細茶葉每味約三錢,濃煎服之。
豐按∶此方乃東坡居士所製,雖平淡無奇,然用意頗妙。
生薑味辛而溫,能解表也∶茶葉甘苦微寒,能清裏也。二味合用,喜無寒熱之偏,功在和解,故能治瘧耳。
諺雲∶無痰不作瘧,無食不成痢。考薑、茶之功,並能消痰消食,所以治瘧猶兼治痢也。
香連丸∶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裏急後重。
木香 黃連醋糊丸,米飲下。
芍藥湯∶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
芍藥 歸尾 黃芩 黃連 木香 檳榔 大黃 甘草 肉桂水煎服。如痢不減,大黃可以加重。
豐按∶此二方,可治初起之痢,而無外感最宜。若有寒熱外感之見證者,便推人參敗毒散為第一,曆嚐試之,屢治屢驗,嘉言先生取名逆流挽舟之法,洵不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