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按∶論風濕,惟嘉言先生為白眉,明出上下表裏,可謂批卻導竅矣,更妙論汗之法,貴徐不貴驟,此五字誠為治風濕之金針,學人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寒疫
叔和《序例》曰∶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氣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考之《金鑒》,又謂∶春應溫而反寒,名曰寒疫。據此而論,春有是病,而夏秋無是病也,其實夏令之寒,是為陰暑之病,秋月之寒,是為秋涼燥氣,此分明夏秋不病寒疫,當宗《金鑒》之訓,寒疫在乎春令也。蓋疫者役也,若役使然,大概眾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與瘟疫之疫,相懸霄壤,須知瘟疫乃天地之厲氣,寒疫乃反常之變氣也。其初起頭痛、身疼,寒熱無汗,或作嘔逆,人迎之脈浮緊者,宜用辛溫解表法治之。觀此見證,與冬令傷寒初客太陽無異,因在春令,所以不名傷寒,又因眾人之病相同,所以名為寒疫,然其治法,又與傷寒相去不遠矣。如有變證,可仿傷寒法治之。
或問曰∶先生謂夏令之寒,是為陰暑之病,倘未交小暑、大暑之令,而受立夏、小滿、芒種、夏至之寒,可以名寒疫否?答曰∶可也。昔賢謂夏應熱而反涼,是為非時之氣,若果見證與寒疫相合,不妨用寒疫之方,此所謂超乎規矩之外,仍不離乎規矩之中也。
擬用諸法
解肌散表法∶治風邪傷衛,頭痛畏風,發熱有汗等證。
嫩桂枝 白芍藥 粉甘草 生薑 大棗水煎服。
此仲景之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證也。舒馳遠曰∶桂枝走太陽之表,專驅衛分之風;白芍和陰護營,甘草調中解熱,薑辛能散,棗甘能和,又以行脾之津液,而調和營衛者也。
微辛輕解法∶治冒風之證,頭微痛,鼻塞,咳嗽。
紫蘇梗(一錢五分) 薄荷梗(一錢) 牛蒡子(一錢五分) 苦桔梗(一錢五分) 栝蔞殼(二錢) 廣橘紅(一錢,去白)水煎服。
凡新感之風邪,惟冒為輕,隻可以微辛輕劑治之。夫風冒於皮毛,皮毛為肺之合,故用紫蘇、薄荷以宣其肺,皆用梗而不用葉,取其微辛力薄也。蓋風為陽邪,極易化火,辛溫之藥,不宜過用,所以佐牛蒡之辛涼,桔梗之辛平,以解太陰之表,及蔞殼之輕鬆,橘紅之輕透,以暢肺經之氣,氣分一舒,則冒自解矣。
順氣搜風法∶治風邪中經,左右不遂,筋骨不用。
台烏藥(一錢) 陳橘皮(一錢五分) 天麻(一錢) 紫蘇(一錢五分) 甘菊花(一錢) 參條(二錢) 炙甘草(五分) 宣木瓜(一錢)加桑枝三錢為引,水煎服。
此師古人順風勻氣散之法,以治風邪中經之病也。香岩曰∶經屬氣。所以進烏藥、陳皮以順其氣,天麻、蘇、菊以搜其風。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佐參、草輔其正氣;更佐木瓜利其筋骨,桑枝遂其左右之用也。
活血祛風法∶治風邪中絡,口眼 斜,肌膚不仁。
全當歸(三錢,酒炒)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酒炒) 秦艽(一錢五分) 冬桑葉(三錢) 雞血藤膠(一錢)加橘絡二錢,煎服。
此治風邪中絡之法也。香岩雲∶絡屬血。故用雞藤、川芎以活其血,即古人所謂治風須養血,血行風自滅也。經曰∶營虛則不仁。故用當歸、白芍補益營血,而治不仁也。秦艽為風藥中之潤品,散藥中之補品,且能活血榮筋;桑葉乃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最能滋血去風,斯二者,誠為風中於絡之要劑。更佐橘絡以達其絡,絡舒血活,則風邪自解,而 斜自愈矣。
宣竅導痰法∶治風邪中髒中腑,及瘧發昏倒等證。
遠誌(一錢,去心) 石菖蒲(五分) 天竺黃(二錢) 杏仁(三錢,去皮尖研) 栝蔞實(三錢,研) 僵蠶(三錢,炒) 皂角炭(五分)水煎,溫服。
風邪中於髒腑者,宜施此法。其中乎經,可以順氣搜風;其中乎絡,可以活血祛風;今中髒腑,無風藥可以施之,可見中髒之神昏不語,唇緩涎流,中腑之昏不識人,便溺阻隔等證,確宜宣竅導痰。方中天竺、遠、菖,宣其竅而解其語;杏仁、蔞實,導其痰且潤其腸;僵蠶化中風之痰,皂角通上下之竅,此一法而兩用也。尤恐其力之不及,中腑更佐以百順,中髒更佐以牛黃,按法用之,庶無差忒。
辛溫解表法∶(見前)辛涼解表法∶(見前)清熱保津法∶(見前)兩解太陽法∶治風濕之證,頭痛身重,骨節煩疼,小便欠利。
桂枝(一錢五分)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米仁(四錢) 苦桔梗(一錢五分)流水煎服。
斯法也,乃兩解太陽風濕之邪。風邪無形而居外,所以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陽之表,俾風從汗而出;濕邪有形而居內,所以用苓、澤、米仁,滲其膀胱之裏,俾濕從溺而出,更以桔梗通天氣於地道,能宣上複能下行,可使風濕之邪,分表裏而解也。嘉言雖謂風濕之病,固宜從汗而解,然風勝於濕者,則濕可隨風去,倘濕勝於風者,則宜此法治之。
備用成方
海藏神術散∶治外感風寒,發熱無汗。
蒼術 防風 甘草加生薑、蔥白,煎服。
香蘇飲∶治四時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悶咳逆。
香附 紫蘇 陳皮 甘草加薑、蔥煎。傷食加砂、曲,咳嗽加桑、杏,有痰加苓、夏,頭痛加芎、芷,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
參蘇飲∶治外感內傷,發熱咳嗽,傷風泄瀉等證。
人參 紫蘇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枳殼 桔梗 前胡 幹葛 木香加薑、棗煎。外感多者,去棗加蔥白;肺中有火,去人參,加杏仁、桑皮。
金沸草湯∶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金沸草(即旋複花,用絹包煎) 製半夏 茯苓 前胡 荊芥 細辛 甘草加薑、棗煎。如胸悶加枳殼、桔梗,有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
桂枝湯∶治風傷衛,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鼻鳴幹嘔等證。
藥味見解肌散表法∶豐按∶神術散,香蘇散,皆治風寒之輕證也,重則不可恃耳。參蘇飲,乃治氣虛之外感,稍壯者減參可也。金沸草湯,治肺經之傷風;桂枝湯,治衛分之傷風。此皆疏散之方,施治有別,弗宜混用。
通關散∶治中風不省人事。
南星 皂角 細辛 薄荷 生半夏共為細末。吹入鼻中,有嚏可治,無嚏難治。
開關散∶治中風口噤。
烏梅肉 上冰片 生南星為末,擦牙,其噤可開。
此二方乃救暴中之急,預當備之。
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 斜,語言蹇澀,及剛柔二痙。
防風 桂枝 麻黃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參 甘草 黃芩 防己 附子加薑、棗、煎服。
三化湯∶治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
羌活 大黃 濃樸 枳實水煎,溫服。
大秦艽湯∶治中風手足不能運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秦艽 石膏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熟地 白術 茯苓 甘草 黃芩防風 羌活 獨活 白芷 細辛水煎,溫服。
烏藥順氣散∶治中風遍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蹇澀,口眼 斜,喉中氣急有痰。
烏藥 橘紅 麻黃 川芎 白芷 僵蠶 枳殼 桔梗 薑炭 炙草加薑、蔥煎。
順風勻氣散∶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 斜。
烏藥 沉香 青皮 木瓜 白芷 天麻 蘇葉 人參 白術 甘草加生薑,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