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炮薑以補脾。甚者。以補中益氣湯。以提之。或以椿根皮黃柏牡蠣粉醋糊為丸。間服以澀之。
傷寒(傷寒以六經為主。太陽陽明少陽為三陽。太陰少陰厥陰為三陰。病症百出無常。
總範一百病敢
太陽
(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何謂太陽經症。曰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是也。一脈緩自汗惡風。為虛邪。宜桂枝湯。如八九不邪未而竭棗。
二湯按此二法。治表中之表也。時法。冬月以加味香蘇飲代上二方。三時感胃。以九味羌活何謂太陽腑症。曰表邪不去。必入於裏。膀胱為表中之裏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一太陽症。其人口渴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為膀胱蓄水症。宜五苓散。
一太陽症。其人如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脈沉。為膀胱蓄血症。(古用抵當湯丸。今畏其按此二法治表中之裏也何謂太陽變症。曰汗下失宜從陰從陽之不一也。
一不應下而下之。續得下利清穀身疼痛。宜四逆湯。以救清穀之裏。又以桂枝湯。以救身疼一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一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一太陽病。發汗太過。動其營血。而衛邪反內伏。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陽一陽盛於內。誤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十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一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一傷寒不大便六七日。(為裏症)頭痛有熱(為表症。)外不解。由於內不通也。下之。
裏和而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加瘧狀。日晡所發熱。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與大承氣湯。
一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一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停者。沉滯不起也。陰陽者。尺寸也。)先振栗汗出乃解。
但汗以上言汗下失宜。熱熾而傷其陰陰傷則從陽明陽化之症多以大腸陽明遞相傳也。
何謂發汗利水。為治太陽兩大門。曰邪傷太陽病在寒水之經也。驅其水氣以外出。則為汗逐太陽為寒水之經。邪之初傷。必須發汗。麻黃湯。發皮膚之汗。桂枝湯。發經絡之汗。
葛根發汗渴雷散之大陷甚於宜小出不強。
以桂
陽明
(主裏。外候肌肉。內候胃中。)何謂陽明經症。曰身熱目痛。鼻幹不得眠。反惡熱是也。有未罷太陽已罷太陽之辨。
若兼見頭痛惡寒是太陽症未罷。自汗脈緩。宜桂枝湯。項背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無若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口渴。是已罷太陽。為陽明經之本症。宜白虎湯主之。
何謂陽明腑症。曰潮熱譫語。手足腋下然汗出。腹滿大便硬是也。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本太陽症。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陽之熱。乘胃燥而轉屬陽明。其症小便數。大便硬。
本少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陽之邪。乘胃燥而轉屬陽明。為大便結燥。傷寒論謂遂歸於愚按陽明在經。未離太陽宜汗之。既離太陽。宜清之。在腑。審其輕重下之。若在經腑之界口幹口是開出於以為
少陽
(主半表半裏)何謂少陽經症。曰口苦咽幹目眩是也。有虛火實火之辨。
寒熱往來於外。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為虛火症。宜小柴胡湯。
寒熱往來於外。心中痞硬。鬱鬱微煩。嘔不止。為實火症。宜大柴胡湯。
何謂少陽腑症。曰少陽主寒熱屬於半表則為經。屬於半裏則為腑。其症雖無寒熱往來於外。
因嘔而痞不痛者。半夏瀉心湯。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邪氣而腹中痛。宜黃連湯。邪已入裏。
則膽火下攻於脾而自利。宜黃芩湯。膽火上逆於胃而為嘔。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上四方。
寒熱攻補並用。仍不離少陽和解法。
傳經發明
按宋元以後醫書。皆謂邪從三陽傳入。俱是熱症。唯有下之一法。論中四逆白通理中等方。
俱為不然有非也。有謂遞次傳入三陰盡無寒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