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3)

此以清火為去路也。如入於胃腑。則為譫語發狂。大便實小腹拒按等症。宜三一承氣湯下之。或內有實熱外有實邪者。宜防風通聖以兩解。此方。疫症第一良方用之得法。不論新久。

頭頭是道。此以攻下為去路也。複有虛人患疫。或病久變虛。或誤治變虛。須用四物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加減。此以補養托邪為去路也。要之疫症必從大汗而解。人壯者。不戰而汗。人虛者。必戰栗而後大汗。汗未徹者。俟七日後而又作汗。以上五法。該於發汗一法之中。散邪。是發汗正法。而穢濁之氣襲經絡。不以辛香解之。則汗不出。火邪內燔。血幹津涸。非清火。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胃氣壅塞不攻。其實。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汗由液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非補養陰陽。則氣血不充。而汗不出。此發汗一法。為治疫大關頭。有汗則生無汗則死。若治之失法。或涸其汗源。或強逼使汗皆枉其死也。可不慎哉未汗。宜陽脈。忌陰脈。已汗。宜陰脈。忌陽脈。

避疫法

避疫之法。惟在節欲節勞。仍勿忍饑以受其氣。膽為中正之官。膽氣壯。則十一經之氣賴以俱壯。邪不能入。醫統雲男人病邪氣出於口女人病邪氣出於前陰。其對坐之間。必須識其向背。或以雄黃塗鼻孔中。從容察位而入。

暑症

潔古謂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暑陰而熱陽。未免稱名不正。蓋夏日炎炎。

人觸之則生暑病。即為中熱。無非動以得之。他若畏熱求涼。涼襲於外。則為發熱惡寒頭痛項強等症。宜九味羌活湯以散之。涼中於中。則為吐瀉腸痛。宜理中湯以溫之。若兼煩躁則間用涼水調下大順散病雖作於暑月。不得以暑病名之也。大抵暑症辨法。以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洪而虛為的。輕者為傷。以六一散蕩滌熱氣。從小便而泄。若暑熱閉鬱而無汗。必用香薷飲。發越陽氣。徹上徹下。解表兼利小便。則愈。重者為中。大渴大汗。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或汗出身熱而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宜白虎加蒼術湯主之。若中暑昏悶不醒並伏暑停食吐瀉。用半夏四兩醋煮茯苓甘草各二兩。共為末。以生薑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開水送下。若昏憒不醒者。研碎灌之立蘇。此孫真人之神方也。(名消暑丸。為暑症第一神方。)至於生脈散清暑益氣湯。為暑傷元氣而立。或預服以卻暑。或病愈後以收功。

非暑病正方也。

六一散(五十二)香薷飲(四十一)清暑益氣湯(九十六)生脈散(七十八)

濕病

濕有從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其症頭重腰冷。一身盡重。冷漿瓜果。皆自內得。其症泄瀉腹脹。腸有水氣。淋濁痰飲。然外濕亦可漸入於內。內濕亦有浸漬於外。失此不治。則鬱而為熱。變症多端。不可不察。濕脈多緩。(是怠緩。非和緩。)浮大者易治。沉細小者難醫。

一內外濕總方。宜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羌活王之。外濕加紫蘇防風豬苓澤瀉幹葛木瓜主之。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幹薑。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隻用連翹。檳榔時嚼。亦妙。(八十二)受濕腰痛。其痛冷重沉著。如帶五千錢。宜腎著湯。(八十四)白濁不止。為濕熱下注。婦人白帶亦然。宜萆厘清飲。如婦人白帶。加半夏芡實苡仁黃柏生白術主之。(八十三)一傷濕一身盡痛。不可轉動。宜一味白術酒。(八十五)一蒼術多脂易黴而治濕。與僵蠶死於風而治風。驢皮動火製成阿膠而降火。俱是造物妙處。即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其屬是也。蓋濕邪在人腸胃。原自不安。一得蒼術。氣味便與之合一。氣從汗出。味隨水穀下行。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頭痛

大抵暫痛為邪。久痛為虛。邪則分寒熱而除之。虛則審陰陽而補之。然亦有久痛為邪所纏。新痛因虛而發者。當因脈證而辨之。

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一傷寒六經俱有頭痛。太陽痛在腦後。必連項強。宜九味羌活湯。加蔥白三根。陽明痛在額前。必連目眶。宜升麻葛根湯。少陽痛在側。必兼兩脅痛多嘔。宜逍遙散。去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