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
水氣上逆。得陽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皆以脾腎二經為主。以水歸於腎而受製於脾也。金匱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分四飲。後人加留飲。為五飲。不知留飲即痰飲也。唐宋以後名色愈多。而治法愈亂。茲舉數方。為扼要之法。
凡痰脈多應於滑。脈沉而弦者。主懸飲內痛。
一痰飲諸方。以二陳湯為通劑。茲加減法。仿金匱之意故取效倍於諸家。
二陳湯。(八十二)久嗽氣短。加桂枝一錢五分。白術二錢。此從水道以化氣也。或與腎氣丸互服。停飲脅痛。加白芥子一錢五分。前胡二錢。
四肢腫。身體疼重。加生黃三錢。防己二錢。
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加木防己三錢。桂枝人參各一錢五分。水煎好。入芒硝八分服。
心下有支飲。其人若眩冒。加澤瀉四錢。白術二錢。
咳嗽不已。加幹薑細辛五味子。
以上。俱仿金匱意加減。
火痰。加海粉栝蔞仁黃芩海石。寒痰。加幹薑附子。風痰。加製南星天麻竹瀝薑汁。
加人參白術。實痰。加旋複花枳實。食痰。加萊菔子。
一實熱老痰。變出怪症。不可名狀。宜礞石滾痰丸。(六十三)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動。宜指迷茯苓丸。(六十四)按痰飲之病最多。胸脅疼。嘔逆。神識不清。及手足臂痛。皆是。大抵痰為陽邪。隨氣所到。其症變幻無常。凡苦辛酸鹹及竹瀝薑汁童便皂角芒硝之類。隨症可加入。亦有虛者宜六君子湯桂苓甘術湯。腎氣丸。真武湯。小半夏倍加。茯苓湯等。以扶元氣。飲為陰邪。
唯停於心下脅下。為脹為咳為悸為眩冒。及溢於皮膚而為腫。必以桂苓術附。加生薑汁之類。
使離照當空。而群陰力能退避。若以地黃麥冬五味附和其陰。則陰霾衝逆肆空。飲邪滔天莫救矣。
咳嗽
咳嗽症。方書最繁。反啟人多疑之惑。其實不若虛實二症。實者。外感風寒而發。虛者。
內傷精氣而生也。總不離乎水飲。金匱以小青龍湯。加減五方。大有意義。小柴胡湯自注雲。咳嗽。去人參。加幹薑五味子。人多順口讀過。餘於此悟透全書之旨。而得治咳嗽之秘鑰。因集溢未詳。大為恨事。向著有金匱淺注等十種。言之不厭於複。業斯道者。請鑒予之苦心焉。
實症方
一外感風寒。內挾水飲。必咳嗽不已。兼見頭痛發熱惡寒等症。若外感重者宜香蘇飲加杏仁防風各二錢。半夏幹薑各一錢五分。五味子搗扁。細辛各八分。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外感輕者。宜二陳湯。加細辛幹薑五味子杏仁前胡。若二症麵目浮腫。俱加桑白皮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