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3)

當用何藥。餘曰。治以枇杷葉百合天門冬半夏阿膠甘草。令治節行。則逆者順矣。然必佐以幹薑之開。五味子之闔。細辛之撥動神機令咽喉二竅。得順其出入之常。遂無嗆逆之患。非熟於仲景書者。不悟也。問曰。有食下如刀草勒。胸痛畏食者。胃之上口內腫。而食管為之不利。當用何藥。餘曰。金銀花煮膏。以米飲調下常服。或白水牛喉焙幹研末。佐之以金銀花。能止痛消腫。且味甘而質潤。可滋胃脘之陰。性寒而氣香。又除鬱熱之閉也。問曰。每食必以飲送下者。胃中之氣不上吸。故食不能自下。若非飲送。即見阻滯。應用何藥。

餘曰。

胃氣不能上吸。非人參之助。胃不可得食。阻滯非甘瀾水和白蜜之潤下不可。且其阻滯者。衝脈之為病。非半夏不能降衝脈之逆。仲景大半夏湯甚妙。問曰。有將食時必飲酒而後能食者。胃氣鬱塞不開。得酒之剽悍而始通。應用何藥。餘曰。宜平胃散料加香附麥芽半夏幹薑白豆蔻沙參川芎。入羊肚內。蒸熟曬幹。又易羊肚。如前法三次。去羊肚為末。以陳米湯送下三錢。日二服以辛藥開結。以香藥醒脾。而製法之妙。化其霸氣。方不傷其陰氣。經雲。

陰者中之守也。此方頗為合度。問曰。有肝逆膽橫小絡相厄。兩脅時痛。食入不犯肝膽之絡。則下。犯其小絡。則土受木製。不能納穀而因吐者。病由木鬱。而土因之亦鬱。應用何藥。餘曰宜用小柴胡湯。遵原定分數。折為小劑。(柴胡四錢。半夏湯洗七次不可用礬煮。

黃芩人參炙甘草生薑各一錢五分。大棗一個。水煎。)加紫蘇旁小梗整用。生竹茹各二錢。

橘皮內筋膜當歸須各一錢。補虛清火。解鬱通絡。配合得法。則各藥相得而益彰。自不同他方之泛泛也。問曰。有胃火自盛。食入則吐逆不已者。應用何藥。餘曰。食物不得入咽。是火阻於上。宜用黃連黃芩之大寒以瀉之。大苦以降之。更用人參以助胃。俾胃喜於納食。而急迎之入內。然必用幹薑。大辛大熱。衝開其關。方無拒格之患。四味等分煎服。仲景得意之方也。如食既入咽。隨即吐出。是胃素有熱。一得食物。為兩熱相衝。不能停留而即出。

宜大黃四錢。甘草二錢。為釜下抽薪之法。此與黃連黃芩幹薑人參湯。均是苦寒之劑。而毫厘有千裏之差。況寒熱之相反乎。問曰。有朝食暮吐。完穀不化。必傾囊倒篋盡淨無存而後快者。

則食久反出無火之謂也。應用何藥。餘曰。此症用溫補法。人人共知。每服之而不效者有故。

當辨其為中焦無火。與下焦無火。中焦無火有二。在陽明則胸滿。宜吳茱萸湯。在太陰則腹滿。宜理中丸。又恐此丸之過甘。則甘草不妨減半。恐其功之過緩。不妨加入蓽茇附子吳茱萸半夏茯苓之類。勿泥定成法也。下焦無火亦有二。在厥陰則吐食而兼酸腐。亦宜吳萸湯。又以川椒幹薑肉桂吳茱萸附子當歸川楝子人參沙參研末。棗湯泛丸。米飲送下三錢。一日二服。在少陰則吐食而兼水液。宜真武湯。倍生薑。或以鬥門方峻補之。愈後宜腎氣丸。

倍桂附以收功。又問。以上諸症。未至於槁。皆足以至槁。至口吐白沫。便如羊矢。津液枯竭。營衛不行。五髒不通。則食全不入。而病不可為矣。未知先生尚有法可以救之否。餘曰。

津液即是真水。水由氣化。亦由火致。推其所以枯竭之故。非氣虛不能化之。即火虛不能致之也。今人不明其理。以滋潤甘涼。為生津養液。實所以涸津液之源而速其死。仲景雲。幹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雖非為噎膈症立論。而聖言無所不包少陽症火逆於上其嘔有聲而不吐穀名為幹嘔。若不吐穀而但吐涎沫名為幹嘔吐涎沫。此症食全不入。無穀可吐。亦是幹嘔例。津液生於穀氣。絕食則津液已枯。又吐出涎沫。則津液遂竭盡無餘。所以不能下滋腸胃。糞如羊矢。唯吳茱萸一湯。大辛以開其格。大苦以鎮其逆。大甘以培其中。且辛從甘以化陽。苦從甘以化陰。陰陽合而時雨降。頃刻間。有萬裏沃澤之景象矣。況又佐以人參之大生津液。並以馴諸藥之性。宜其為起死之靈丹也。至於停痰瘀血。阻塞胃口。致食入之路滯礙者。為有餘之症。諸家之說。不無可采。毋庸修園之再贅也。經又有上氣下蟲之症。治以騾馬尿而未愈者。似可以烏梅丸繼之。言不盡意。亦視乎人之善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