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拜師(1 / 2)

蔡先生名曰蔡嶽,因城中房舍已被付之一炬,還好家中尚有幾畝薄田,便舉家遷至揚州城外的農舍中居住。章沛萱兒一行,晃晃悠悠,終於來到了先生的居所。

外麵一派田園風光,路邊密密的林子,傳出鳥兒的唧唧啾啾,遠遠還有牛哞雞鳴和隱隱幾聲狗吠。

章沛雖然經常逃出家玩,卻難得來這種古樸的村落,好奇心大起,萱兒看他的樣子,暗自腹誹,土包子,沒見過市麵。

章沛一行八人,四匹騾馬,還有一架馬車,雖然他們已算謹慎,蔡先生聽到了車馬之聲,還是迎了出來。

蔡家的屋子是個隻有一進的小院,正麵一間堂屋,左右兩間臥房;左邊延伸出間廚房,右邊的一間存糧的糧倉。

蔡嶽現身中等身材,眼睛也中等大,鼻子中等高,若是放在人群裏,怕是一下就被湮沒了;若是他靜靜地從你身邊走過,你也會很難發現這個人。

章沛和萱兒下車趕緊施禮,蔡先生神色淡然,衣袂飄飄,微微一笑,將他們請進了堂屋。

他就是這樣簡單的一笑,仿佛一陣春風拂過湖麵,泛起了陣陣的漣漪,萱兒直覺就是:此人不凡。

堂屋裏擺著幾件家什,一張小圓桌,四隻圓凳,一隻矮櫃子,還有一張書桌,配著一把椅子。章渭看到如此寒酸的擺設,又是個直性子,一臉的詫異,眼珠子似乎也被定住了,被萱兒踢了一腳,才回過神來。

蔡先生不以為意,仍是和煦的笑著,還作了一揖:“令兄贈藥之情,蔡某在此謝過,李伯說過,你們有些功課上的問題相詢,我自當盡力釋之。”

萱兒和章沛趕緊還禮,章沛問道:“論語開篇一語,看似簡單,學生琢磨數日,卻不得其深意,望先生賜教。”

“《論語》者,所以教人學為君子也。君者,尊也;君子者,尊貴的、有德有學的人。《論語》就是是授天下人,使之成為一個尊貴的、有德有學的人。何為尊貴呢?以有道德有學問為尊貴。真正的君子能夠樂天知命,安常處順,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保持一顆平和的心,不為外物所動,喜怒哀樂都不影響本心。第一段這三句話就有這麼深的含義,其實它就是《論語》的綱領。”

講到這裏,蔡先生一頓,笑著看看他二人:“我們再看這三句話。‘不亦說乎’的‘說’,是內心世界的感受,這是講人與心的關係。一個人真正能不憂,沒有憂愁,就要看他的心是不是真正的通達、仁德。‘有朋自遠方來’,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一個,“人不知而不慍”,是講人與天的關係。天命所定,你這個人能不能為世間所用,能不能在這一世做出事情來,那不是人命,那是天命。所以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人的知與不知、用與不用都是天命決定的。”

講到這裏,蔡先生神采飛揚起來:“這三句話包含了《論語》的全部內容和精神:人與心,人與人,人與天,是儒家之精髓。而人與人也好,人與心也好,人與天也好,都是要達到一個和諧境界——人與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天的和諧。這三句話與《論語》最後一篇《堯曰》篇裏的最後三句是相互照應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知道天命,就不足以稱為君子,是講人與天;不懂得用禮來調整人內心的感情,就不足以為人而立於天地之間,就是講人與心;不能辨別他人的話語就不足以識人,就是講人與人。故《論語》開篇在這三者,結尾亦在此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