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辦事,得心應手離不開心計(2 / 3)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成功的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聰明才智高低與否,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隨時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十分看重自己的價值,對目標執著,並且絕對堅持到底。

境遇是自己開創的,成功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很不平凡”。

腳踏實地是獲得成功的另一法寶。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立誌,有人想當科學家,有人想當發明家或者大文豪,個個看起來誌向遠大。年輕人難免都會“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學習的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科學家、發明家。培養一技之長,一步一步去累積自己的個人資源,才是邁向成功的要素之一。

我想通過以上的故事告訴你:世界上沒有人是萬能的,每個人總會有自己不會做或不擅長做的事情,聰明的人會繞過這些事,把智慧用在自己擅長的方麵。75.凡事要留有充分餘地

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傳說,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駕起裝飾豪華的太陽車橫衝直撞,恣意馳騁。當他來到一處懸崖峭壁上時,恰好與月亮車相遇。

月亮車正欲掉頭退回時,法厄同依仗太陽車巨大的優勢,一直逼到月亮車的尾部,不給對方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

正當法厄同眼看著難於自保的月亮車幸災樂禍時,自己的太陽車也走到了絕路上,連掉轉頭的餘地也沒有了。向前進一步是危險,向後退一步是災難。他最後終於萬般無奈地葬身火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留有餘地,不可把事情做絕。人生一世,萬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有充分的認識,冷靜地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對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多變的,任何人都不應該憑著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而自以為是。即使是某些以為擁有科學頭腦的人,也應該留有一片餘地供別人遊覽,供自己回旋。否則的話,就會給別人留下把柄,給自己留下麻煩。

我們在做事時講求留有餘地,在說話時也同樣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的太滿,以免自己下不了台,這樣才不失為萬全之策,也符合辦事的規律。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根本無法預料它們的發展態勢,有時也不了解事情發生的背景,因此切不可輕易地妄下斷言,不留餘地,不給自己留一點回旋的機會。

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也像把氣球打滿了氣,再充就要爆炸了。

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在正式場合,人們經常見到一些政府官員在麵對記者采訪時偏愛用一些模糊語言,如:可能、盡量、研究、或許、評估、征詢……他們之所以運用這些字眼,就是在為自己留有餘地。

那麼,怎麼樣才能為自己留有餘地呢?

如:

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

上級交辦的事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的字眼。

……

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給自己留條後路,而這樣回答事實上又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盡心盡力,別人也會因此更信賴你。這樣即使事沒有做好,別人也會理解你、原諒你。

與人爭執,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

對人不要過早地下評斷,像“這個人無可救藥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人的一輩子很長,變化也很多,不要把話說死。

總之,辦事、說話要充分留有餘地,使自己行不至絕處,言不至極端,有進有退,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問題。同時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有好處。

我希望你能記住:遇事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你在成長的路上就能進退自如了。76.幸運女神往往隻敲一次門

優柔寡斷會失去良機某地發生水災,整個鄉村的村民紛紛逃生。一位上帝的虔誠信徒爬到了屋頂,等待上帝的拯救。不久,大水漫過屋頂,剛好有一隻獨木舟經過,舟上的人要帶他逃生。這位信徒舉棋不定地說:“獨木舟太小太危險,還是等上帝來救我吧!”獨木舟就離他而去。

幾分鍾後,洪水高漲,已淹到信徒的肩膀。這個時候,又有一艘鐵船來救他。他死也不肯上船,說:“我一看見小船心裏就怕得發慌,還是等上帝保險一點。”鐵船也隻好離去。最後,水繼續高漲,這位信徒被淹死了。死後,他升上天堂,遇見了上帝。他大罵:“平日我誠心祈禱您,您卻見死不救,算我瞎了眼啦。”

上帝聽後叫了起來:“你還要我怎樣?我已經給你派去了兩條船!”

這則故事的寓意很簡單:幸運女神往往隻敲一次門,優柔寡斷會失去良機。當機會來臨時,要當機立斷,緊緊抓住,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人生機遇是值得人類永遠思考和探索的一個主題。人生的得失常常就在於機遇的得失,有了一個機遇,抓住它,利用它,你的命運就會因此而發生改變;相反,忽略它,遠離它,那麼你也許一生都陷在平常之中。

機遇在生命中的出現,往往就隻有一次,當機遇降臨時,隻有眼明手快、行動果斷的人才能發現它、抓住它、利用它。而那些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人即使機遇出現在麵前,也會使故事中的信徒那樣讓機遇白白溜走,更無法談到利用機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所以,我在這裏提醒你:要想人生成功,一定要逼迫自己訓練一種遇事果斷、堅定、迅速決策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主動出擊抓住生命中難能可貴的機遇,千萬別讓機遇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機會的價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此時才幡然悔悟,為時已晚了,切記!切記!!77.“做事”與“辦事”是兩個概念

會“做事”還得要會“辦事”戴斯被推舉為一家公司總經理的時候恰值美國經濟大衰退時期,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其中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資金。

戴斯上任不久,公司生產資金的來源就擱淺了。為此,戴斯隻得每天去走訪銀行。一天,他端著飯盒來到摩根銀行總部,與營業部部長克羅爾商量貸款事項。雙方你來我往,談了半天也沒談出結果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克羅爾打算溜走,戴斯卻拿出飯盒說:“讓我們邊吃邊談吧,談到天亮也行。”他硬是不讓克羅爾離開。被逼無奈,克羅爾隻得舉手投降,同意貸給戴斯所希望的款項。

戴斯能夠把籌措資金這件棘手的事辦成,關健在於他領略到“耐心周旋”的要領:一是臉皮要厚,不至於一碰到鐵釘就縮回頭;二是表達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決心;三是用真誠打動對方。

提到辦事,大家自然會想到每天不停地做事。其實,“辦事”與“做事”是兩個概念。“辦事”是一種技巧,而“做事”則是一種技能。一個人從做事到辦事,是一個質的飛躍,意味著人生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辦事的技巧。

世上的事情,易事少,難事多。每個人都想化難為易,把每一件事都辦得輕輕巧巧、順順利利。但往往總有事與願違的時候,探究其中的原因,多半是你自己尚未掌握辦事的技巧。

所以,我根據以往的經驗,特地列出了5條需要掌握的辦事技巧,供大家參考:

熟悉常用的辦事兵法。具體包括:先察人再辦事;會說話好辦事;找關係巧辦事;守信能夠長久辦事。

學一點辦事絕招。具體包括:提高辦事效率;謀求辦事能力;知人辦事見眼力;靠智力辦事。

講究求人辦事謀略。具體包括:掌握求上級辦事技巧;尋求同事辦事策略;讓下屬的辦事手法;請求朋友辦事要訣。

認真研究辦事計策。具體包括:防止受傷害的辦事術;不亂放空炮的辦事術;管好嘴巴辦事順利術;看準人,說準話。

掌握商人精明辦事套路。具體包括:經營巧勝的辦事之技;做活生意的辦事之技。

有了辦事的技巧,當然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學會運用。怎樣運用?這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總之掌握一個“變”字,針對不同的人物、時間、地點,拿出不同的應變之招,打破死板的一條道兒,你就會立即變得靈通起來,就像一個魔術大師一樣,隨時都能變出你所需要的東西。

辦事的技巧不是工匠活,而是布局術。所以,我在這裏要提醒你:辦事是一門學問,需要心明眼亮。隻有將辦事的規則和技巧清楚地演練到爛熟於心的地步,才有成功可言,否則會磕磕絆絆,失誤連連。78.先察人後辦事

知人辦事需眼力美國企業界著名的職業經理人勃倫狄斯在他的回憶錄中,特地講到了芝加哥巨商費爾特測驗他的情形:為了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年輕的勃倫狄斯向費爾特自薦。費爾特有一種習慣,就是對所有求職自薦的人都親自接待,一一洽淡。

後來勃倫狄斯驚訝地說:“我從未見過像費爾特這樣細心的人,他提出的那些細小的問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費爾特知道我曾在家鄉的小鎮當過騾夫,於是他連我飼養過的騾子的名字也細細過問。”

費爾特如此細心地去品評、洞察他人,主要是要了解他所雇傭的人的特點。正如他本人所說:“如果我不親自去品評、了解、認識他的性格、特點及能力,我將把何種事情交給他辦呢?我又怎樣去借助他們為我的公司效力呢?”

辦事需要察人,知人善任才能令人盡其力,也才會有助於成功,但是察人卻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當我們觀察一個人時,應當留心:他全神貫注的是什麼?他常常忽略的是什麼?他喜怒憂愁的是什麼?什麼事情能使他震驚?他驕縱或發脾氣又是為了什麼?倘若我們能將這人上述的這些特點覺察出來,那麼我們就能了解、掌握或操縱這個人,明了在某種環境之下,這個人會出現怎樣的感覺和行動。

在辦事過程中,若想成功地利用別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穿別人的心。隻有這樣,才能分清哪些人是可以利用的,才能摸準他們有哪些地方可以被你利用,才能決定你自己應當采用什麼樣的辦法去利用他們,否則,你將碰一個大釘子,撞暈了都不知道撞在什麼上了。

看穿別人的心,特別是看穿初次相識的陌生人的心,說難也不難。再高明的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暴露出來,隻不過暴露的程度、方式有所不同罷了。因此,你應當學會利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通過觀察、分析形形色色的表象,抓住問題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