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塵世,千萬不能盲目遊走迷失自己(1 / 3)

麵對塵世,千萬不能盲目遊走迷失自己

11.在現實和理想之間

盲目遊走是最大的忌諱幾十年的獨身生活使彼得厭倦了,他決定到天堂祈求上帝為自己選配一位有“理想”的妻子。

上帝聽了彼得的祈求後對他說:“好吧,請您到隔壁的房間去,那裏有許多門,每一個門上都寫著您所需要的妻子的資料,您可以隨意選擇。”

隔壁房間的第一個門上寫著“終生的伴侶”,另一個門上寫的是“至死不變心”。彼得忌諱那個“死”字,於是便邁進了第一個門。接著,又有兩個門,左邊寫著“美麗、年輕的姑娘”,右麵則是“富有經驗、成熟的婦女和寡婦”。可想而知,左邊的那扇門更吸引彼得的心。可是,進去以後,又有兩個門,上麵分別寫的是“苗條、標準的身材”和“略微肥胖,體型稍有缺陷者”。用不著多想,苗條的姑娘更中彼得的意。

彼得感到自己好像進了一個龐大的分檢器,在不斷地篩選著。下麵分別看到的是他未來的伴侶操持家務的能力,一個門上是“愛織毛衣、會做衣服、擅長烹調”,另一個門上則是“愛打撲克、喜歡旅遊、需要保姆”。當然愛織毛衣的姑娘又贏得了彼得的心。他推開了把手,豈料又遇到兩個門。這一次,令人高興的是,上帝把各位候選人的內在品質也都分了類,兩個門分別介紹了她們的精神修養和道德狀態:“忠誠、多情、缺乏經驗”和“有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彼得確信,他自己的才能已能夠應付全家的生活,於是便邁進了第一個房間。裏麵右側的門上寫著“疼愛自己的丈夫”,左側寫的是“需要丈夫隨時陪伴她”,當然彼得需要一個疼愛他的妻子。下麵的兩個門對彼得來說是一個將為重要的抉擇:上麵分別寫的是“有遺產,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和“憑勞動吃飯”。理所當然,彼得選擇了前者。

彼得推開了那扇門,天啊……怎麼又回到地麵上來啦!這時,一位天使向彼得走來,什麼話也沒有說,彬彬有禮地遞給彼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您已經‘挑花了眼’。人不會像理想中那樣十全十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盲目遊走是最大的忌諱。”

生活中也許沒有彼得這個真實的人,然而卻存在追求盡善盡美的“理想主義者”。

看看我們的周圍,你就會發現一些人的智力很高,腦袋很靈活,工作能力也很不錯,而且又非常勤奮,一工作起來常常什麼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們就是出不了什麼成果,眼看著比他們在各方麵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顯著了,而他們卻依然默默無聞。

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績,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們能力不夠,而是他們陷入了“理想主義者”的怪圈,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癡情與衝動。他們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當然是可取的,但他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想使客觀條件和自己的能力也達到盡善盡美的“理想”程度,然後才去做。因而,這些人的人生始終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之中。他們沒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們不想去做,而是他們一直在等待所有的條件成熟,因而沒有做,他們就這樣在等待完美的“理想”中度過了自己不夠“理想”的人生。

比如,有人想寫一篇某一方麵的文章,他首先會在嚐試幾種、十幾種,乃至幾十種方案之後才去動手寫。這麼做當然是好的,因為他可能在比較之中找到一種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開始寫的時候,他又會發現他選擇的那種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夠“理想”,多多少少還存在一些錯誤和缺點,不夠盡善盡美,而他卻非得要找出一種“絕對理想”的新方案,或者,將這一文章的選題又放下,又去想別的事情。實際上,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理想”的,他要尋找的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這種人總是不願出現任何一個失誤,擔心因此而損害自己的名譽。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尋找的煩惱中度過,結果什麼事情也沒能做成。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年輕人麵臨的任務很艱巨,要幹的事情也很多,我希望你:不要等到所有事情都要達到“理想”的完美狀態以後,才動手去做。如果堅持要等到萬事俱備,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盲目遊走,那麼,你就隻能像彼得那樣永遠等待下去了。

麵對塵世,不僅盲目遊走會迷失自己,如果不會把握選擇與放棄的分寸,同樣也可能一事無成,讀讀下麵的忠告,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12.要想成為非同凡響的角色

必須有所放棄有所選擇一個初學打獵的年輕人跟著老獵人到山裏去打獵。

沒走多遠就發現了兩隻兔子從樹林裏竄了出來,年輕獵人很快就取出自己的獵槍。兩隻兔子向不同的方向跑去,年輕獵人一下子不知道該向哪隻兔子瞄準了,想打這隻兔子,又怕那隻兔子跑了,獵槍一會兒瞄準這隻,一會兒又瞄準那隻,就這樣瞄來瞄去,結果兔子不見了蹤影。年輕獵人感到十分氣惱。

老獵人安慰他說:“兩隻兔子向不同的方向跑,你的子彈雖然跑得快,但是也不可能同時射中兩隻呀。關鍵是你一定要選擇好目標,過樣你就不會空手而歸了。”

人生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奮鬥、去追求,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同時得到。

當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你必須當機立斷,抓住時機,馬上出擊。常言道: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當機遇出現在你麵前時,千萬不要猶豫,因為機遇稍縱即逝。倘若瞻前顧後,患得患失,隻會使你與成功擦肩而過。

年輕獵人之所以一無所獲,是因為他不懂得有所選擇有所放棄。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在不停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選擇中我們做出取舍,在放棄中我們走向成熟。在你呱呱墜地時,你就選擇了聲音,放棄了沉默。當你第一次背上書包,跨進學校的大門時,你就選擇了知識,拋棄了愚昧。而當你與一見鍾情的他(她)相遇後,更是反複經受著選擇的折磨。大學畢業後,是繼續深造?還是參加工作?同樣你需要選擇。你無時不在選擇中!

我們在強調選擇的同時,也要著重提醒你要學會放棄,因為有所選擇必須有所放棄。

放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放棄意味著不再擁有,但是,不會放棄,想擁有一切,最終你將一無所有,這是生命的無奈之處,如果你不放棄陽光的熱烈,就無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溫馨……

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你無法實現所有的夢想,無法滿足所有的欲望,所以我們必須做出種種選擇,將我們有限的生命充分地利用起來,將有限的精力集中投入到自己最美好的人生奮鬥目標中。這樣,即使你會失去很多——那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你也會得到很多。

記住: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你若想成為一名非同凡響的角色,你就必須有所放棄有所選擇。如果對目標遊移不定,隻會讓你前功盡棄、一無所獲。

人生的取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既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吃得透,拿得準。我們暫且談到這兒吧,現在討論下一問題了。13.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

生活中不能缺少約束一棵剛剛栽下的小樹,被束縛在木樁上,它感到很不自在,氣憤地指責木樁說:“老東西,你為什麼要約束我,剝奪我的自由?”

木樁親切地說:“小兄弟,你剛開始自立,弄不好是會栽倒的。我是為了幫助你紮穩根,增強抵禦風的能力,扶持你茁壯正直地成長,讓你成為有用之材呀!”

“鬼話!”小樹心裏罵道,“我才不信你這些騙人的鬼話呢!沒有你我同樣能紮穩根,不用你扶持我會同樣茁壯正直地成長,不信你就等著瞧吧!”

於是,小樹憑借風力,故意找別扭,天天和木樁磨來磨去。有一天,它終於把繩索掙斷了,它感到非常得意,整天隨著風東搖西擺地起舞,把根部的泥土晃鬆動了。一天夜間,一陣急風驟雨,它被連根拔了起來。

第二天一早,巋然不動的木樁望著倒在地上的小樹歎道:“你現在感到徹底自由了吧?!”

“不!”小樹難過地說,“我現在感到需要約束,可惜已經有點遲了!”

這看似一則簡單的寓言,實際上卻道出了自由與約束的深刻內涵。

“自由”與“約束”本來就是矛盾的,如何將兩者統一,是一個複雜卻又不能不說的問題。

每天,你都可以聽到一些年輕人高談自由,好像自由是個無尚光榮的東西,甚至個別人還陷入了追求絕對自由的思維誤區。

但是,我要真誠地告訴你: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生活中不能沒有約束。你宏偉的人生目標是前途,也是約束。為了實現目標,也許你必須幹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放棄一些自己深深迷戀的事,這樣就感到了一定的“約束”。為了生活,為了目標,為了成功,我們不能試圖擺脫一切“約束”,而是應該在“約束”的引導下,一步步沿著既定的目標,穩妥地前進。

巴爾塔薩·葛拉西安說:“首先約束你自己,然後你才能約束別的人。”無法約束自己的人,將永遠無法約束別人。一個人一旦失去了約束,不管是什麼人,別人都能輕易將他擊敗,這也許是一條鐵的定律。

有這樣一個人,他追求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討厭生活對他的任何束縛。

他討厭理發師對他的擺弄,因而拒絕理發,一任頭發胡須自由地瘋長。

他討厭洗澡時受水的衝刷和毛巾的搓擦,因而拒絕洗澡,一任汙垢滿身,虱子亂爬。

他討厭鞋子、襪子對他的約束,因而拒絕穿襪子,把鞋子也脫掉扔了。

他討厭身上衣服對他的束縛,因而把上衣脫下扔了,打著赤膊。

最後,他隻剩下腰中皮帶和下身褲子的束縛了。

他對皮帶說:“你給我滾開吧!你幹嘛總是這麼緊緊約束著我?”

“可是,假如你失去我這惟一的約束,你就可能完全失去你的人格。”皮帶說。

“胡說!你給我滾開吧!”他找來一把剪刀,剪斷了皮帶。

可想而知,皮帶斷了,褲子當然滑落了。他沾沾自喜——為解脫了全身的所有約束而高興異常。

當然,沒有多久,人們就把他當作一個精神病人關進了病房。所有的約束他都無法抗拒了——他被徹底地約束了。

所以,年輕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有所約束,因為隻有約束中的自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寓言中的小樹為了享受徹底的自由,不曾想會玩掉自己的小命。無獨有偶,下麵故事中的野豬,貪圖免費的午餐,同樣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4.輕易享受免費的午餐

遲早都會連本帶利付出代價有一次,動物園裏幾頭野豬逃跑了。經過幾代以後,這些野豬數量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凶悍,甚至威脅經過那裏的人。幾位經驗豐富的獵人很想捕獲它們,但是這些野豬卻狡猾得很,從不上當。

一天,一個老人牽著一匹拖兩輪車的毛驢,走進野豬出沒的村莊。車上裝的是木料和麵包。老人告訴當地的居民說,他要幫助捉野豬。人們都嘲笑他,因為沒有人相信老人能完成那些獵人都做不到的事。但是,兩個月以後,老人回到村莊,告訴村民,野豬已經被他關在山頂的圍欄裏。

他向村民解釋他是怎樣捕捉它們的。他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豬經常出來吃東西的地方,然後我就在空地中間放少許麵包作為陷阱的誘餌。那些豬起初嚇了一跳,最後還是好奇地跑了過來,由老野豬開始在周圍聞味道。老野豬猛嚐了一口,其他野豬也跟著吃,這時我知道我能捕到它們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了一點麵包,並在幾尺遠的地方樹起一塊木板,那塊木板像幽靈一樣,暫時嚇退了它們,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以後,它們又回來吃了。當時野豬並不知道,它們已經是我的了。此後,我要做的是每天在麵包旁邊多樹立幾塊木板而已,直到我的陷阱完成為止。每次我加進一些東西,它們就會遠離一陣子,但最後都會再來‘白吃午餐’。圍欄做好了,陷阱的門也準備好了,不勞而獲的習慣使它們毫無顧忌地走進圍欄。這時我就出其不意地把它們捕捉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是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所寫的一本書的書名,我們可以把它拿來比喻“天下沒有不用付出代價的好事”。

就從字麵來看吧!你到餐廳吃午餐,不是先付錢再吃,就是吃了再付錢,除非你是老板的親戚朋友,否則不付錢絕對吃不到午餐,若是拒付,少不了挨一頓拳腳被趕出來,倒黴一點的,還被送到警察局去!

做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

要有所得,就必須付出,這個道理很淺顯,人人能懂。例如要學人家的功夫,就必須拜師、繳學費;要考上大學,就必須下功夫準備。世上的事多半如此,瞎貓碰到死老鼠的事雖有,但畢竟不多,而且瞎貓也不可能常有死老鼠可碰,要天天有老鼠可吃,還得天天勤奮去抓才行。

上述道理不用多說,但必須提醒你的是:社會上常有看來好像可以白吃的午餐,但吃了還是要付錢。有時你恰好付得出來,有時卻付不出來,因為那頓午餐的代價遠超過它的價值。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如果輕易地享受別人無緣無故奉送的午餐,就會像故事中的野豬那樣遲早都會連本帶利付出代價。15.缺乏跑贏別人的智慧和勇氣

不是被吃掉就會被餓死每天,當太陽升起來時,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就開始奔跑了。

獅子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快跑,快跑,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你要是跑不過最慢的羚羊,你就會活活餓死。”

在另外一個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快跑,快跑,你必須跑得再快一些!再快一點!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那你肯定會被他們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