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以1萬多不到2萬人的關東軍,迅速占領了東三省,3天之內占領沈陽,1個星期占領遼寧,3個月占領了東北三省。
“七七事變”的時候,統計頂多是七八千日本侵略者,1個月之內占領整個華北。當時日本認為6個師團隻要3個月之內就能滅亡整個中國。
我們可以看,日本的整個意圖完全徹底地失敗了,日本最後陷入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能自拔。這難道不是日本的失敗嗎?難道這是日本的勝利嗎?
從這點我們可以用非常簡單的事實證明: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勝利,這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勝利。
當然在講到這種勝利的時候,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也有些不同的聲音。比如就講過正麵戰場占多大比例?敵後戰場占多大比例?實際上說穿了,就是國民黨是抗戰主力,還是共產黨是抗戰主力?海峽對岸還發出一些完全不同的聲音,認為國民黨是抗戰的絕對主力,而共產黨隻是打擦邊球而已,甚至說共產黨在抗戰中占了多大的便宜,如此等等。
今天我們在總結抗戰勝利的時候,要更加深刻地認識這些問題。我們為什麼能夠進行14年的抗戰,而剛開始是如此虛弱,被日本人認為是如此虛弱,被日本人認為3個月內就能夠滅亡整個中華民族,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表現的軟弱,這是不言而喻的,這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災難。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一直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到1937年8月份的民國政府最後下定決心抗戰,持續了六七年的時間。這種忍耐、這種退讓、這種期待國際調解、這種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實施,實際上給了侵略者更大的胃口、更大的野心,它把我們看得更加虛弱。
為什麼講抗戰勝利是一個民族的覺醒呢?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日本人在最後發現,他們麵對的不是一個軟弱的國民黨政府,而是麵對一個日益堅強的、日益團結為一個堅強整體的中華民族。
我們舉個例子。1935年,當時日本的外相廣田弘毅提出所謂“廣田三原則”,就是:第一,在中國國內徹底消滅反日運動;第二,中日“滿”密切合作,就是說當時的民國政府和日本、偽滿洲國密切合作;第三,共同防共,共同防止共產黨。
當時廣田提出這個三原則之後,蔣介石當時忙於指揮陝北的“剿共”,沒有心思跟日本對抗,所以他曾經發了一個電報給汪精衛,說“廣田三原則”可以考慮。但是在當時強大的國內輿論壓力之下,不管是蔣介石還是汪精衛,誰也不敢公開讚同“廣田三原則”。
後來日本人又搞了很多的動作,比如說搞“華北自治”,而且當時華北的地方軍事實力人物也宣稱,冀察兩省——河北和察哈爾與日本有特殊的關係,而且當時的華北地方軍事實力派人物還搞出一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什麼呢?就是當時中國的地方軍事實力之人物力圖在日本人、蔣介石中間玩弄一個平衡,那麼這些平衡其實我們今天看是非常危險的。
當時北平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反對“華北自治”,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緊接著,南京學生遊行、武漢學生遊行、太原學生遊行,要求嚴懲漢奸,維護領土主權完整。而且當時上海的律師工會、全國的商會聯合會等多個團體致電南京政府,要求討伐叛逆,製止華北的地方軍事實力派人物向日本的這種偏靠。當時各地的報紙紛紛發表社論,要求製止國家分裂。
正是在這種沸騰全國的輿論對中央的統治者和當時的地方實力派形成我們叫黃雀在後的強大壓力,才阻止了當時那些軍政人物為了手中的權力不顧民族大義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
所以我覺得從這些方麵能看出一種超越。抗日戰爭勝利僅僅就戰場上來看,一直到日本行將投降之前,日軍還在國民黨正麵戰場層層進攻。一直到1945年的4月底5月初,甚至到了6月份還在發動芷江戰事,就是日軍的最後一次湘西作戰。當時雖然國民黨的正麵戰場具有兵力的優勢,具有兵器的優勢,甚至具有空中優勢,但是還在節節防禦,甚至還在節節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