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這樣的總結,與我們的眾多描述大相徑庭。在戰績如此明顯的情況下,依然具有如此強烈的問題意識,對缺憾如此敏銳,對查找問題如此鍥而不舍,恰恰表明它們在力圖保持清醒,在力求未來的勝利。
當今天人們說到戰略問題的泛化、戰略思維問題的泛化,其中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花樣翻新的詞彙概念掩蓋之下問題意識的極度欠缺。我們玩弄的是概念、表達的是概念、堆砌的是概念,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花樣翻新的詞彙概念掩蓋之下問題意識的極度欠缺。問題在哪裏?問題是什麼?問題怎樣產生?問題如何解決?非常欠缺。而戰略思維最鮮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發現問題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指向。隻有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的思維才會從定期的漫無邊際的煩瑣變得清晰、簡單,變得單刀直入。
解放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打到外線。在快速發展的形勢中,中共中央適時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這一振奮黨心軍心的口號。但毛澤東沒有被這一口號陶醉。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毛澤東與師哲散步時說:“現在的問題是能不能勝利,敢不敢勝利。”師哲十分不解,認為全黨都對能不能勝利沒有異議了,毛澤東為什麼認為“敢不敢勝利”是個問題。毛澤東闡述說:“我們長期在農村打遊擊,我們敢不敢進攻大城市?進去之後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規戰、攻堅戰?我們這麼大的國家,我們這麼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麵臨著這麼多的問題,我們共產黨敢不敢負起責任來?”
在勝利即將到來的時刻,毛澤東的設問十分尖銳,也極其冷峻。每一個疑點的提出,每一個“敢不敢”的問題,都在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這一口號提供細致嚴密的注腳。這就是中國革命即將發生偉大戰略轉折的曆史性關頭,毛澤東作為這一革命的領袖,表現出的超強問題意識。他不僅看到了勝利的前景,更看到了真正實現這一前景必須克服的能力障礙和心理障礙,必須完成的能力準備和精神準備。這一係列“敢不敢”問題的提出,實際滲透著數十年武裝割據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建立農村根據地到占領中心城市,從農村包圍城市到最後奪取城市,從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遊擊戰和運動戰到正規戰、攻堅戰這樣一種中國革命必然要完成的巨大轉換。雖然我們說問題思維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戰略思維,但戰略思維一定包含著對問題——尤其那些關係全局的重大問題的思維。就戰略思維層麵看,強烈的問題意識與強烈的進取求勝意識相一致。與此相反,強烈的粉飾意識則與強烈的安於現狀意識相一致。脫離了對問題的關注,就脫離了對未知的探求。
今天我們正處在重要的發展時刻,在巨大的成就麵前,強烈的問題意識變得尤其難能可貴,這裏用胡錦濤的兩段話結束本篇。
一段話是:要深入研究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深入研究我們黨長期執政麵臨的重大問題,深入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帶來的重大問題。
另一段話是:在新形勢下,必須把研究重大戰略問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僅要形成濃厚的戰略研究氛圍,還要逐步形成經常化、製度化的戰略研究機製。
10.苦難輝煌
對一個民族來說,災難中獲得的力量,是支撐民族思想大廈的棟梁。一個自強的民族,必然千方百計嗬護自己的精神財富,切不可小富即安、淡忘曆史。
睡獅驚醒
抗日戰爭勝利近70年了,我們對那段曆史的回顧,應該對它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我們今天對這種勝利的回顧絕不僅僅是流於表麵,今天我們應該從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剖析我們為什麼能夠取得勝利。
很多日本人認為他們是被美國打敗的,或者被蘇聯打敗的,或者就是美蘇聯合起來把他們打敗的,他們在中國戰場隻是打了個平手而已。這些觀點在日本當今的媒體中屢屢可見。當然這些東西不用我們過多地回答,但“二戰”之中日本的整個戰略犯了重大的錯誤。
它的重大錯誤是什麼?它低估了中華民族的抵抗決心。
日本最初發動“九一八事變”輕易得手,發動“七七事變”表麵上看也是輕易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