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清朝柔遠記選錄(5)(2 / 3)

潘霨、夏獻綸赴倭營。

是月初八日,潘霨偕台灣兵備道夏獻綸、隨員張斯桂、洋將日意格、斯恭塞格等乘輪船,由安平冒風濤出海;日昳,抵琅〈王喬〉登岸,宿車城。詰朝,抵倭營,晤其中將西鄉從道,以葆楨照會並柳原前光書函,與之辯論;及來報謁,複逐條窮話,中將詞屈。霨旋複造其營,中將辭以病。霨及獻綸遂遣人傳各社番目,惟牡丹、中社、裏乃三社以避倭不出,至者凡十五社、百五六十人,服飾詭陋,言語啁啾;通事譯傳大意,皆謂日本欺淩,懇求保護。因諭令具狀,均願遵約束,不敢劫殺。霨等宣示國家德意,加以賞犒;番目等鹹求設官經理,永隸編氓,遂歡欣鼓舞而去。霨等因中將不出,將還;中將內慚,複來謁,仍堅以生番非中國版圖為詞。及示以「台灣府誌」所載生番歲輸番餉之數與各社所具結狀,倭將羞憤。霨等厲聲曉譬,乃複婉謝,以耗費無複為言。及複以理斥,倭將請遣人附我輪船,一至上海致書柳原前光、一請廈門電報寄音回國暫止添兵。霨等遂返,而風潮愈厲,輪船已退入澎湖;改由番社陸行,鳥道獸蹊蜿蜓如線,輿從饑憊,止宿風港。翼日,抵枋藔,始出番境。及回府城,往返凡十日。

日本與牡丹社番議和。

日本逐牡丹社番,遂踞其地。旋有輪船二,先後至。一徑往後山射藔港;一載兵二百、倭婦十餘泊射藔港(在龜山下),攜食物、什具、農器及花果、草木各種,分植龜潭後灣,為久居計。複購土人,約牡丹社番目於保力莊議和。其北路「王」字番不肯和者,成富清風請兵往攻;蓋欲兼營南、北兩路諸番也。有倭兵數人在柴城挑一民婦,其家人斥之,為所戳傷;鄉鄰一時憤集,爭投以石。倭兵被擊傷遁去,思率黨尋仇;其魁謂眾怒難犯,且將與番社議和,何可遽啟釁端,力阻之。蓋至是,日本亦畏番之地險而民悍矣。

沈葆楨請派水師提督彭楚漢率師來台灣。

時日本見我嚴防,番地皆登版籍,番民久已歸化,難盡誘;又自知力不能敵,詭謀已無所逞。然猶虛聲恫喝,冀幸有功。適沈葆楨奉諭雲:『日本若能就我範圍,斂兵回國,自當消弭釁端;倘再肆誌妄為,即當聲罪致討,不得因循遷就,轉誤事機。沈葆楨與潘霨當相度機宜,悉心籌辦!應如何調撥之處?著會同文煜、李鶴年妥速布置,以維大局』。葆楨覆稱:『倭奴雖有悔心,然窺我軍械不精、兵力不厚,貪鷙之念,積久難消:退兵不甘,因求貼費;貼費不允,必求通商。此皆有萬不可開之端、不可勝窮之弊,非益嚴儆備,斷難望轉圜。倘恃其款詞,日延一日,奸民乘隙構煽,必致事敗垂成。班兵惰窳性成、募勇訓練無素,擬請於北洋大臣借撥久練洋槍隊三千、於南洋大臣借撥久練洋槍隊二千;如蒙俯允,請飭其雇輪船來台,乃有剿敵之軍。前接新任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天津函,雲是月可以抵閩;所有臣等請撥北洋洋槍隊三千人,如該提督尚在津門,應懇飭令統帶來台,以資各營表率。提督羅大春,經臣鶴年奏留內地,不能不從新改圖。南路迫近倭營,則以鎮臣張其光專其任;該鎮原有部勇一營並內地調剿廖有富之兩營,更增募五營,以遏衝突。台北之要甚於台南,常有倭人窺伺,則以台灣道夏獻綸專其任;該道原有部勇一營,擬添募一營,以杜旁竄。又據張其光稱前南奧鎮總兵吳光亮打仗勇敢、夏獻綸稱浙江候補道劉璈甚有勇略,各請奏調前來;合無仰懇飭兩廣總督、浙江巡撫派令刻日東行,俾收臂助。台民尚義而難持久,且漳、泉、粵三籍氣類不同,須得人聯絡。前署台灣鎮曾元福熟悉民情,鄉評亦好;臣等擬令其倡南北鄉團以資保固,並分招後山鄉道,諭致屯番、生番各頭人與之要約。此布置陸路諸軍情形也。閩廠輪船,除來往各口傳遞信件外,不敷調遣。擬於滬局添調數號,由統領吳大廷督帶來台,彌補空隙。此續籌布置水軍情形。北洋畿輔重地、南洋財賦奧區,所借洋槍隊,倭兵退後即令歸防;彼時召募勇營,亦當漸臻馴熟。至倭情叵測,更當隨時偵探。一切防務宜更區畫者,續當馳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