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iPhone的誕生(1 / 2)

這些設計在初期階段……我們經常會討論產品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我們所討論的是對產品的感性認識,是用戶對產品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指身體的感受,而是指用戶在認知層麵對產品的看法。

——喬納森·艾夫

2003年年末的一個早上,就在iPod mini發布前,喬納森和他的團隊像往常一樣,圍坐在工作室的餐桌旁,舉行每兩周一次的頭腦風暴會議。會上,工業設計師鄧肯·克爾對產品做了展示說明。克爾是在1999年加入蘋果的設計團隊的,之前曾在艾迪歐工作過幾年,有豐富的工程學經驗,平時喜歡擺弄一些高科技產品。

克爾之前一直和蘋果的輸入工程學團隊合作,這個團隊希望拋開30多年來穩坐計算機基本配置領先地位的鍵盤和鼠標,為Mac機探尋其他替代的輸入端。克爾向喬納森的團隊講述了自己在工程學團隊所了解到的,他的一席話讓團隊成員們都頗感震驚。

“那實在是令人驚訝,”道格·薩茨格難以置信地搖著頭,“那是一次真正震撼人心的頭腦風暴。”

當時圍坐在桌旁的全是蘋果工業設計團隊的核心人物,除了喬納森和薩茨格,還有理查德·豪沃斯、克裏斯托弗·斯特林格、尤金·魏、丹尼爾·科斯特、丹尼爾·德尤利斯、尼科·策肯德費爾(Rico Zorkendorfer)、希恩· 尼斯波利(Shin Nishibori)和巴特·安德烈。

“我記得當時鄧肯向我們演示多點觸控技術的情景,他隻需兩三個手指就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操作。”薩茨格回憶道,“他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進行屏幕旋轉和圖片縮放——我根本沒想到我們還可以那麼做。”

那個早晨,整個團隊第一次接觸多點觸控,之前他們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項技術。今天,多點觸控技術似乎已經不足為奇,但在當時,觸摸界麵還很原始。大部分的觸屏設備,如掌上電腦或微軟手寫板,都需要用筆或觸針進行操作。ATM機的屏幕對手指觸摸敏感,對筆卻並不敏感。但即使是這類設備,也隻能進行單擊操作,既不能進行擠壓和縮放,也不能上下或者左右滑動。

克爾向同事們解釋,自己展示的這項新技術可以讓人用兩到三個手指操作,一隻手指無法進行。而且,這種技術可以適配更複雜的界麵,比簡單的單手指按鍵操作複雜得多。

克爾向眾人說明複雜的觸摸界麵可能具備哪些本領。他這番介紹燃起了團隊成員的激情,大家開始集思廣益,討論這項技術可能用到哪種硬件上。當時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做一個觸屏麥金塔機。用戶可以不用鍵盤和鼠標,而是直接用手指觸碰屏幕來控製電腦。一名設計師提出了觸摸屏控製器的構想,即設計一種軟鍵盤操控的虛擬鍵盤,用它取代實體鍵盤和鼠標。

薩茨格這樣回憶:“我們自問,‘平板電腦問世已有一段時日,我們如何利用平板,讓它發揮更多的功能?’觸屏是一回事,多點觸控卻是另一回事。後者是一種全新的技術。通過多點觸控,你無須刻意在屏幕上尋找翻頁按鈕,因為滑動你的手指就可以翻頁,就像翻報紙一樣簡單。要是能那麼操作,我會真的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