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生產(1 / 2)

生產和設計的密切關係使蘋果公司選擇進入中國。蒂姆·庫克(Tim Cook)是蘋果公司的現任CEO,也是喬布斯選定的接班人。多虧了他,蘋果公司才開始轉移到中國生產產品。

喬布斯1998年聘用庫克做他的運營主管。在此之前,都是喬布斯親自管理蘋果的供應商和工廠。庫克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羅伯斯戴爾(Robertsdale)長大,曾任康柏運營部門的高管,還在IBM工作了12年。性情反複的喬布斯此前拒絕了很多前來麵試運營部門主管的候選人,每次麵試的人最多5分鍾就會悻悻地走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喬布斯一眼就看中了鎮定從容的庫克,兩人很快一拍即合。令人敬畏的CEO不僅給庫克提供了職位,還把他的辦公室安排在自己的辦公室附近。

庫克接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整頓蘋果公司的製造和分銷網絡。這個網絡組織混亂,出了名的一團糟。蘋果公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愛爾蘭(科克)和新加坡三地設有工廠,每個廠區各自生產主板、組裝同樣的產品。從理論上說,不同廠區生產的產品麵向各自地域的消費群體,比如加利福尼亞廠區的產品賣給美國人,愛爾蘭的目標群體是歐洲人,新加坡的產品主要麵向亞洲人。但實際上,主板通常先從新加坡運到科克進行部分組裝,然後返回新加坡進行最終組裝,最後再送到美國市場銷售。對於這樣的安排,庫克說:“你能想象到,成本控製得並不好,生產周期時間也不理想。”

[]

喬布斯為生產自己的4款產品,將公司精簡到僅剩4條生產線,這確實把事情簡化了。本該有4個台式電腦的主板,現在隻有一個;本該采用僅適用麥金塔的專門的生產技術,蘋果2×2的產品矩陣卻盡可能多地共享產品的零部件。這些產品使用的業內標準部件也是其他個人電腦生產商所使用的。

蘋果公司的工廠成本高但生產效率卻很低。因此,庫克開始考慮雇用外部製造商。他首先拜訪每位與蘋果公司合作過的供應商,然後竭力壓價,整合供應商,並鼓勵供應商將旗下工廠搬到蘋果公司的組裝工廠附近。

蘋果公司1998年發布了iMac。除了外殼和顯示器是LG承包的,這款產品的其他部分都在蘋果公司的三地工廠加工。1999年2月,公司改變方針,把iMac的生產工作全部外包給LG,賣掉了蘋果所有的工廠。2000年,總部位於台灣的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接手生產iMac,而鴻海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富士康擁有更高的國際聲譽。

庫克用同樣的方法生產筆記本電腦,分別把PowerBook和iBook完全外包給台灣廣達電腦公司(生產PowerBook)和台灣致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iBook)。通過把生產任務轉移給外部的合作夥伴,庫克解決了蘋果公司麵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存貨積壓。庫存積壓的零部件和機器越多,存貨的成本就越高。1996年,堆滿倉庫的積壓產品幾乎把蘋果公司拖垮,所以,蘋果公司出台了新的規範,要求存貨越少越好。庫克曾經形容存貨“不僅僅是禍害,更是災難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