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納森團隊對顯示屏周圍的塑料框架也感到很棘手。最早開發的原型機框架很窄,但設計者發現,調節顯示屏的時候幾乎會不可避免地戳到屏幕,這種失誤會讓屏幕圖像產生漣漪效應。這讓人想起,LCD中的L就代表液體(Liquid)。當團隊想嚐試更厚的框架時,喬納森認為它“與那個格外明亮、輕薄的顯示器不符”。
[]
這催生了一個新創意:“光環”(halo)。它是透明塑料做成的顯示屏寬邊,使用者抓著它不會破壞屏幕畫麵的視覺美感。這種光環設計對iPod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成為喬納森以清亮純白為特色的一段設計生涯中最有辨識度的設計主旨之一,現在的iPod麵板都沿用了這一主題。
iMac的圓頂底座是工程學的又一創舉。芯片、驅動器和電源都塞進了iMac G4半球形的底座。它借用了Cube的冷卻係統,可以從底部吸入空氣,再讓氣體從頂部排出,與Cube不同的是,iMac G4的芯片可能溫度很高,需要一個風扇散熱。盡管這樣,喬納森仍然記得,“每個螺絲甚至每處細節都設置得很合理”。
[]
據喬納森所說,iMac G4的設計很有獨創性,這並不是因為它的形狀,而是因為它太不起眼,樸實得令人難以想像。雖然外形就像一盞奇形怪狀的燈,可一旦使用者麵對它坐下,眼前除了屏幕就看不到別的東西。“如果你花10分鍾時間坐在新的iMac旁邊,並來回移動顯示器,你很快就會忘記它的設計。設計退出了首要位置。我們對於醒目的設計並不感興趣,隻想盡我們所能來簡化設計。”
[]
在iPod的市場營銷全麵展開時,喬納森的團隊也設計了iMac的包裝。包裝盒的設計看似微不足道,但喬納森的團隊認為,產品的包裝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對產品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喬納森接著說:“史蒂夫和我在包裝上花了大量時間。我喜歡打開包裝的過程。如果把拆開包裝設計成一個儀式,就會讓人覺得這個產品很特別。包裝可以產生戲劇性效果,可以傳遞出一個故事。”
[]
雖然設計團隊對待包裝設計非常謹慎,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缺乏幽默感。有一次設計人員就開了個玩笑,說要把iMac G4的外殼做成男性生殖器的樣子。薩茨格說:“中間放著一個圓柱形物體,兩邊各放一個球形的揚聲器,人們打開包裝外盒以後,會驚訝地叫起來:‘天哪,這是什麼呀?’”
2002年1月,當史蒂夫·喬布斯剛在Macworld大會上揭開iMac G4麵紗的時候,《時代》雜誌那一周的封麵文章就為這款電腦做了專題報道,這是《時代》雜誌第二次將一款新發布的產品用作封麵故事。
喬布斯在台上向觀眾介紹這部電腦時說:“我認為我們從沒做過這麼棒的產品,這台機器的美感和優雅氣質世所罕見,今後10年它們都將美名遠揚。”
他一邊展示一幅底座的圖片,一邊說:“你們難道見過比這更漂亮的電腦底座嗎?”
在喬布斯向觀眾展示的宣傳視頻裏,喬納森出現了。喬納森對著鏡頭說:“我們已經決定使用平板顯示器,了解這一想法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幾乎可與抗衡地心引力相比。這個框架很簡單,又很純粹。它看來恰恰能解決在太空中漂浮那樣的難題。你們現在來看它,會覺得問題非常簡單,方法十分明顯,但是,最簡單高效的解決方案往往是最難以琢磨的。”
[]
喬納森遵照喬布斯的指示,悄悄地走進了Macworld大會的會場,試著評估觀眾的反應。兩年以來,他一直秘密地研製iMac電腦的各類零部件,但一直沒有獲得公眾的反饋意見。喬納森擔心市場可能不會喜歡這台天馬行空的新機器。後來他總結那次入場的觀察結果,說:“我認為他們都很喜歡iMac一體機,的確是啊,人們對新產品都很狂熱。”
[]
其實,喬納森根本不需要擔心。iMac G4幫助蘋果公司重塑了因Cube產品失敗而受拖累的公眾形象。有了喬納森掌舵設計部門,幫助公司製定發展道路,蘋果公司又重新登上了這個行業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