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回歸後,他不僅為蘋果公司,也為喬納森的設計團隊帶來了更多關注的目光。
喬納森名義上主管整個設計團隊,但實際上團隊的工作目標並不統一。身為一名年輕且沒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喬納森根本無法貫徹執行公司的規章製度,也無法發揮領導能力。這正是創造力所帶來的混亂,就像公司其他部門一樣。設計部門全都是些才華橫溢卻又驕傲任性的設計師,他們每個人都埋頭進行著自己的項目,但是互相之間少有甚至沒有協調和溝通。
“每位設計師都有一個自己的計劃表,或是自己的設計理念,(對於他們的活動)根本毫無任何控製可言,”設計師道格·薩茨格說,“一位設計師有一個關於便攜筆記本應該如何設計的想法,另一位設計師又有一個關於打印機應該如何設計的想法。但是關於下一代蘋果超級電腦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卻根本沒有一個協調統一的想法。這個設計團隊並沒有建立在協調合作的基礎之上。每位設計師都各自為戰,都有著自己強烈的設計意識。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在為許多不同的公司進行設計一樣。”
薩茨格說,當時三位設計師正在為蘋果超級電腦設計三種不同的升級版機器外形。超級電腦是供專業人員使用的一款塔形的強大電腦。“它們根本沒有任何統一性可言。”薩茨格說,“丹尼爾設計了一個非常巨大的附有車輪的完美立方體;丹尼爾·科斯特設計的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積木塊堆積構成的模型;而工業設計團隊的另一位設計師托馬斯·邁耶霍夫(Thomas Meyerhoffer)設計的模型上布滿了線條,就像一塊巨大的藝術品。當時的團隊並不是選定其中一種方案,而是所有的方案同時進行。”
[]
艾斯林格和布倫納都允許設計師去探索不同的設計方向。布倫納特別喜歡將早期的設計當作一場競賽,但是他最終會選擇一個最佳的設計理念。同樣,艾斯林格也會統一出一個最優秀的設計想法,確定一個設計方向。喬納森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了許多年,但是他似乎並不願意,也沒有能力做出強有力的領導。
這時喬布斯介入了,他勒令叫停了那些毫無希望的項目,並且重新修整了蘋果的產品線,使其適應他的2×2模型。薩茨格記得喬布斯走進工作室,告訴設計師,蘋果公司將會把全部精力放在僅僅4種產品上麵。最首要的是為消費者生產的台式電腦。“史蒂夫說,‘我的女兒就要讀大學了,我找遍了所有的產品,但是它們都是垃圾。這真是個難得的機遇。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製造一台互聯網電腦。’他當時構想的就是蘋果一體機,那就是新的重心。”
喬布斯想要一款價格低廉的電腦,一款能夠吸引主流消費者去熱切接觸互聯網的產品。得益於美國網景公司(Netscape)的網絡瀏覽器、價格低廉的調製解調器以及像AOL公司這樣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爆炸性增長,互聯網已經變得越來越流行,這也為價格低廉的互聯網接入方案提供了可能性。喬布斯非常急迫。他削減了公司的規模,從而創造了一個喘息調整的空間,但是他需要研發新產品來迅速恢複之前的大規模的銷量。他把整個公司都賭在了這款新產品上。
在當時,最便宜的蘋果電腦售價為2 000美元,比微軟係統的電腦平均售價要高出800美元。為了能夠比占據價格優勢的微軟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喬布斯最先計劃推出的是一款看起來沒有背部結構的機器,即“網絡計算機”(也就是人們熟知的網絡電腦),這在當時的矽穀是一個非常火爆的理念。網絡計算機應該是一款便宜的、簡單的終端機,通過網絡與中心服務器實現連接。它沒有硬盤驅動器和光盤驅動器,隻有顯示器和鍵盤。它對於學校和辦公場所來說是個完美的產品,並且一看就是麵向熱切想要接觸互聯網的用戶的理想產品。
在1996年5月喬布斯回歸之前,蘋果公司加入了由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和其他30家硬件、軟件公司組成的網絡計算聯盟,為基於一個公用網絡平台的低價位、無磁盤的計算機設立了標準。喬布斯最好的朋友億萬富翁拉裏·埃裏森(Larry Ellison)格外看好網絡計算機在計算機工業的發展前景。並且,作為蘋果公司董事會的新成員,埃裏森對媒體透露,蘋果公司正在研發一款新的網絡計算機。甚至,他最近還投資了一家新的網絡計算有限公司,想開始在這一領域施展拳腳。
受埃裏森的觀念的影響,同時想要急切地同埃裏森進行競爭,喬布斯也談到了網絡計算機這一概念。“我們將會在埃裏森自己的遊戲裏打敗他。”他津津有味地對蘋果公司的同仁們說。
[]
就像當初推出第一代麥金塔電腦時那樣,喬布斯一開始先提出項目要求:蘋果網絡計算機應該是一體化產品,從包裝箱裏一拿出來就能直接使用,外觀設計要別出心裁、要能創造出品牌知名度,並且售價應該在1 200美元左右。“他告訴我們要徹底回歸到1984年麥金塔電腦的設計理念,設計一台供消費者使用的一體機,”蘋果公司市場營銷主管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回憶道。“這就意味著設計團隊和工程團隊必須共同作業。”
[]
1997年,喬恩·魯賓斯坦指示喬納森按照喬布斯提出的項目要求製作十幾個有被采納潛力的泡沫塑料設計模型。
喬納森把整個設計室團隊都召集起來,向他們轉述了項目要求。他們從討論蘋果網絡計算機的潛在目標市場開始。“我們的設計不是以工程學為起點的,”喬納森說,“我們實際上是從用戶著手的。”
喬納森後來在接受《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蘋果電腦反複考慮的並不是類似於芯片讀取速度或是市場份額這樣的問題,而是諸如‘我們想給使用者一種什麼樣的用戶感受’以及‘它在我們的思想中應該占據什麼樣的位置’這種模糊不清的問題。”
[]
喬納森開始尋求蘋果網絡計算機的“設計主題”。受父親邁克爾的影響,尋找設計主題是構思一件全新產品最基本的首要步驟。“作為工業設計師,我們所設計的不再是具體的產品,”喬納森說,“而是使用者對產品的感受,以及產品的物理存在和功能所體現的意義,還有產品所昭示的可能性。”
[]
他們探討了諸如“產生積極情緒的產品”這樣的話題。一位設計師提到,一台透明的口香糖自動販賣機就是這樣的產品。這個工業設計團隊同時還談論了其他領域的商業公司,例如時尚產業會如何應對這樣的難題。“我們討論了類似斯沃琪(Swatch)這樣的公司——那些打破常規的公司——他們把科技作為走近消費者的途徑,而並非把消費者作為公司走向科技的途徑。”喬納森說。
後來,喬納森是這樣解釋他的理念的:計算機產業“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已經保守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他說:“如今的這個產業對用數據衡量產品特性產生了一種癡迷。它的運行速度有多快?硬盤驅動器容量有多大?光盤讀取速度有多快?這是一個非常舒適的競爭空間,因為你可以非常確定地說8是比6要好的。”
[]
但是喬納森洞察出了關鍵性的一點:“這也是非常殘忍並且冷漠的。正是因為全行業對可測量概念的迷戀,那些難以測量和言說的產品屬性才越來越受到忽視。從這層意義上看,這一產業已經錯過了許多激動人心的、但卻不那麼明顯的產品屬性。但是對我而言,這正是我購買第一台蘋果電腦的原因,也是我為什麼來蘋果公司工作的原因。因為我總是能時刻感受到,蘋果公司在最基本的追求之外還有其他的渴望。它想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在功能和性能上達到一定水準。在它早期的產品裏,我就發現蘋果公司無論是在軟件還是硬件方麵,都會在那些人們可能注意不到的細節上做出努力。”
[]
喬納森和其他團隊成員們圍著桌子坐成一圈,開始畫草圖。薩茨格記得那張桌子上鋪滿了散裝的複印紙、彩色鉛筆和百樂筆。團隊像一個集體那樣共同把創意畫成草圖,活頁紙在成員之間互相傳遞著。他們試圖去構想一台能夠激發人們積極情緒的電腦,他們所希望的蘋果一體機就是這個樣子。設計師克裏斯托弗·斯特林格畫了一幅漂亮的糖果自動販賣機的彩色素描。
薩茨格回憶起蘋果一體機最初的外形創意的由來,那是以他之前為湯姆森家用電器所設計的電視機為基礎完成的。“如果你觀察外形,就會發現它們的輪廓幾乎一模一樣。”
這個理念對喬納森和其他的組員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團隊立刻決定將這一雛形作為主要的設計方向。
蘋果一體機必須在幾個月之內進入市場,否則蘋果公司就得歇業。為了加快設計進程,喬納森開發了一套徹底的整合設計方案,這一做法改變了蘋果公司研發新產品的方式。今天,蘋果公司設計團隊所使用的工作流程仍然在大體上延用了喬納森的方法。
工業設計團隊需要新的工具來使複雜的設計流程合理化,並且能允許設計師進行3D設計,還要能供外部工廠的工具製造者使用,以此為公司製造計算機外殼模具。產品設計團隊的邁爾季·安德雷森(Marj Andresen)幫助喬納森找到了尖端的CAD軟件。由喬納森發起的這一新式電腦輔助模型製作流程能夠將不同的計算係統整合起來,並使用複雜的軟件對數據代碼進行翻譯,從而使它們能夠兼容協作。
“我的任務是在9個月之內讓這一工具投入生產,”安德雷森回憶說,她自稱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的臨床醫生”,因為她的任務就是支持精神高度緊張的設計師們。“從設計到投入生產,9個月的時間非常緊張,而且單單依靠圖紙是不可能完成的,”安德雷森說,“我們唯一的希望是直接使用設計文件。可是新的工具有了,而這一流程卻還沒有在工程端和機械端得到驗證。這真是個讓人瘋狂、興奮而又激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