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在保健方麵,遠遠超過了衣著的重要,故而古人對它的議論也特多。如《論語?述而》:“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可知飲食不必山珍海味,一般粗茶淡飯而心怡神悅者,就足以保健而養生了。東漢的王充認為“美食禍腹”,北宋的林和靖也認為“口腹不節,致病之因”,明代李時珍也稱:“爽口物多終作疾。”清代梁章矩也謂:“欲得長生,腹中長清,欲得不死,腹中無滓。”要吃得少,不能貪吃,即使一般認為有益於人體的味精,也不宜多吃,多了可使你思想遲鈍而腦神經受損。總之,真正的養生者對飲食,必須做到:“量不能飽,質不求精。”吃去糠皮極多甚至去盡的白米者,是典型的“買櫝還珠”,比楚人還要愚笨。
從養尊處優一事,不由人聯想到現代人的喜歡擺闊。擺闊說起來好像與保健養生風馬牛不相及,但在理論上說,是“先喪其誌,後及其身”。以我們許多人手上的戒指(指環)而言,也算不得是擺闊,但戒指所戴之處,以其藏垢納汙而細菌特多。如其患有過敏者,更是會招來過敏病的發生。寶石最能顯示出你的身份和地位,但你不知,寶石一物,乃幾百萬年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長期受到地殼低放射強度射線作用形成的,因此有些名貴的寶石首飾具有超過正常含量的放射性,大大有害人體健康。所以常佩戴寶石的人,其乳腺癌、肺癌、血癌等發病率特別高。而且越名貴的寶石,其放射性越強。古人謂“伴君如伴虎”,而你卻常伴的是殺傷力最強的放射性殺手,試問你將希望得到什麼後果?
還有化妝品的侵害,可以說常常在媒體上不斷地看到,此不贅言。至於日常生活中的洗澡,現代醫學認為在清潔衛生上有百利而無一弊,西方人天天洗澡呢。但有些老中醫認為“人不宜多浴,多則傷及元氣”,乍聽起來真是無稽之談,荒謬之至,其實相當有其道理。一般夏天過分講究衛生的人,一天要洗上3~4次。孰知洗太多了害也即來,因為人體皮膚和汗腺裏流出的汗中有分泌出來的鹽、堿等結晶物質,可使皮膚保持潤滑,並阻止蚊蟲叮咬與細菌的侵入。如果洗澡過勤過多,會將物質破壞掉。同時,人在洗澡時的水溫和洗滌用品對毛細血管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有人反對過勤過多的洗澡,自有其科學的根據。
人不能不講衛生,但過了分的講究也能招致負麵的作用。你長期飲用蒸餾水,也不一定給你一個不折不扣的好處。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用蒸餾水來養金魚,不出三天,都背向下而肚皮朝天了。礦泉水也為一些生活品質高的人所歡迎的,但你更要知道礦泉水本身就是一種“藥水”,它含有多種礦物質和遊離的二氧化碳,人體飲入過多,會影響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消化機能,影響膽汁的形成與分泌,使人體內酸堿平衡失調。同時礦物鹽也會刺激腎髒與膀胱,特別是鈉鹽對患有慢性腎炎、高血壓、心髒病伴有浮腫的病人危險尤烈。
一個人要求壽命延長,首先身體要健康;要身體健康,必須思想開朗、心地光明坦蕩。達到這個境界,其他的事業、聲望勢必同步成就。但更要知道這種各方麵的收獲和成就,都是從艱苦樸素、勤儉有為中得來的,在養尊處優、追求享受、貪圖安逸中失去。幾千年來,最舒服的享受者,首推那些曆朝曆代的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物質生活達到極致,但諷刺的是帝王們恰恰大多是短命人。
清代著名養生家張培仁說:“談致壽之道有四:曰慈、曰儉、曰和、曰靜……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儉於嗜好,可心聚精神;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於應酬,可以養神息勞;儉於夜坐(指入睡過遲),可以安神舒體;儉於思慮,可以安煩去憂。”清代石無基的《傳家寶》中說:“朱門生餓殍,白屋出公卿。”的確,大戶貴族之家的子孫,連換一口飯吃的本領都沒有;貧苦之家的後代,很多能出偉人。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說:“窮苦和學問,是好友;富貴和學問,是仇敵。”(見《陶行知文集?學問之要素》)誠然,窮苦可以培養出學問來;富貴之家一切舒服有的是給你享受,這種環境永遠不可能培養出學問來,大有冰炭之不相容之勢,不是仇敵是什麼?陶氏的所謂“學問”,其內涵很多,什麼事業都可以列隊其中,所以健康長壽也能算一份。
總之,勤儉有益於事業成就,更有益於保健長壽;養尊處優有害於事業,更有害於保健養生。故而從“舒適享受”、“養尊處優”而滑到“驕奢淫逸”的誤區,是甜味的砒霜、美聲的炸彈、無形無影的匕首,被害人至死還泡浸在蜜糖裏,哪能醒悟,所以對養生的危害性也最大。
第五節 第五誤:狂歡盡興,過分追求快樂
其實保持生活中的歡樂和興致,是保健養生的重要項目之一,但無休無止的歡樂和興致,還有超越於正常的過分歡樂和興致,例如鬥酒(作鬥爭的鬥字來解釋)狂歡、幾天幾夜的連續打牌、卡拉OK通宵達旦、超體力的登山涉水等等,則即轉益為害了。《鶡冠子?環流》中謂:“物極必反,命曰環流。”本來嘛,任何事物過了頭,必然走向其反麵。過了分即使有益的東西也將變為有害。比如日常的茶,也不能狂喝恣飲。明代許然明《茶疏?宜節》中謂:“茶宜常飲,不宜多飲。常飲則心肺清涼,煩鬱頓釋;多飲則必傷脾胃,或泄或寒。”又如維生素A,藥力再平和,你吃過量了也有害。1999年4月2日《服務導報》第7版載有:“哈爾濱12歲女孩,吃了兩年多維生素A中毒了。據醫生說,中毒後,造成股骨下端早期閉合、膝關節攣縮畸形,不能行走。而且這種中毒是不可逆的。”
所以孔夫子的“過猶不及”說(見《論語?先進》),的確成為千古名言。也是孔夫子說的“不多食”(見《論語?鄉黨》),朱熹注謂:“適可而止,無貪心的。”因之我們的歡樂興致,就是不要過分,要適可而止。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的錢,是外圓中方,中央有孔的金屬製品。為便於攜帶,用繩子穿串起來,穿滿了即稱一貫。有個人貪心,繩子上已穿滿了錢,他卻拚命把繩子拉長而把錢穿上去,終於拉斷了繩子,一文錢也拿不到。這是“惡貫滿盈”的故事,它同無節製的狂歡盡興完全是情出一轍。
清代養生名家曹庭棟在他寫的《老老恒言?夜坐》中說:“大凡快意處,即是受病處。”意思就是很多讓你感覺痛快的事情,就常常會使你得病。至於老年人更當“隨事預防,當於快意處發猛省”。這都是對狂歡盡興的危害性敲起了警鍾。《淮南子?道應訓》的“樂極生悲”,即指此而言。至於曹庭棟的另一些言論則有些過了。他說:“棋可遣閑,易動心火。琴能養性,兼磨指甲。”“若籠畫眉、架鸚鵡,不特近俗,並煩調護,豈非再多一累”,則從這一個極端走到另一極端。不過你絕對不能指責他,這是各人自有各人的特性,各人有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曹氏就是不喜歡豢養小動物和下棋、彈琴者。
至於狂歡盡興,不一定專指娛樂興趣而言,還可以包括許多方麵。星期一,已被認為“不可忽視的危險日”,因為此日發病率高於一周中的任何一天。原因是經過幾天的疲勞,再加上一天(現在是兩天)的狂歡盡興,都在這天向你算賬、結賬。總之一句話,你要做到不狂不盡,必先做到持平穩靜。六事不沾邊,人生樂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