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與外傷相關的眼部整形手術(四)(3 / 3)

結膜傷口裂開後,異體鞏膜裸露,異體鞏膜很快溶解壞死,而使植入物外露。如無異體鞏膜覆蓋者,結膜傷口裂開後義眼台即暴露。由於HA義眼台具有內聯多孔結構,其於血管化之前暴露於外環境中,結膜囊內分泌物及病菌可進入義眼台深部從而造成眶內感染。

Buettner等報告6例眼內容摘除術後4例,31例眼球摘除術後4例發生植入物暴露,他認為與纖維血管組織內發生延遲以及HA球刺激造成的炎症反應有關,提出要仔細選擇病例。

(2)晚期暴露:指發生於術後2~3個月後的植入物暴露,可由於HA義眼台前組織薄弱,表麵粗糙,加之義眼配戴不良,義眼與下麵的眼台摩擦而造成結膜糜爛、裂開而致植入物裸露。

2.植入物暴露預防方法

(1)HA球不宜過大(一般植入過大的可能性小,接診外院病例中多數為植入物過小),過大會使結膜和筋膜縫合時張力過大。

(2)眼內容摘除術者盡量保留自體鞏膜殼,HA球前有自體鞏膜覆蓋,這是防止HA球暴露的重要措施。

(3)眼球摘除者植入物最好有異體鞏膜包裹,或異體鞏膜覆蓋HA球前1/2表麵,以提供一個保護層。也可選用自體組織如闊筋膜包裹HA球,使HA球暴露機會減少。

(4)二期HA眶內植入時肌肉一定要縫合在HA球赤道前,以保證HA球前1/2及異體鞏膜的血管化。

(5)傷口閉合要緊密,尤其是筋膜層要緊密縫合。

3.植入物暴露的處理

(1)傷口修補時機:早期暴露者,裂開範圍小於5mm×5mm,而且僅為異體鞏膜暴露,而無HA球暴露,且異體鞏膜有血管化趨勢者,可密切觀察暫不做修補,此間給予促進傷口愈合的滴眼液等。如異體鞏膜已溶解,則待術後3周左右筋膜層已增厚再行傷口修補。如HA球已暴露,則應盡早修補。

晚期暴露者,如暴露範圍較小而無明顯的眶內感染,則考慮修補手術。如暴露範圍較大且已有眶內炎症者,隻能考慮植入物的取出。即使勉強修補,由於結膜囊內分泌物及病菌已進入植入物深部,修補後可能短期內傷口愈合尚可,但一定時期後植入物可能會再次暴露。

(2)修補方法:①首先抗生素衝洗結膜囊,球結膜下浸潤麻醉,沿筋膜下分離HA球至赤道部,重新預製四直肌牽引線,將已溶解的異體鞏膜去除,在HA球表麵重新覆蓋單層或雙層異體鞏膜,肌肉固定縫合,將筋膜層向上下眶緣處充分鬆解分離至無張力後拉攏縫合。如植入物已暴露者,則刮除植入物的淺表層,再行鞏膜覆蓋及肌肉固定縫合。如結膜縫合有張力,則行結膜瓣局部轉移縫合。②HA球植入3個月後暴露而植入物未血管化者,可采用上述方法修複或采用顳淺筋膜瓣覆蓋植入物前表麵,但此手術操作較複雜。如植入物前表麵已血管化者,可采用Remulla等方法,磨平暴露的HA表麵,用自體硬齶或薄的真皮脂肪片覆蓋,或用鞏膜條帶移植聯合帶蒂結膜移植遮蓋暴露區。

注意:在植入物血管化之前不可用遊離組織移植來修補,這樣無異於在石頭表麵移植。

(二)植入物偏位

由於HA球偏離中央而使義眼不宜配戴,或勉強裝配而易滑脫。如偏位較輕,不影響義眼配戴,亦不嚴重影響美觀,可不行處理。一般義眼台偏位易發生於二期HA球眶內植入術,且較容易偏向下方。

1.偏位原因

(1)可能分離眶上壁時,擔心損傷提上瞼肌,使分離義眼台窩時偏離中央。

(2)眼肌固定偏位。

2.處理方法沿原結膜切口切開結膜及筋膜,暴露異體鞏膜。如義眼窩偏離中央,則可在偏位的對側重新分離,直至義眼台居於中央為止,如眼肌移位,應重新固定縫合眼外肌,然後再重新縫合筋膜、結膜。

(三)上瞼凹陷

1.發生原因多由於植入物過小或外傷後眶內脂肪漸萎縮造成,也可因術前眶壁骨折後眶腔增大引起。

2.處理原則如輕度凹陷(<2mm)可通過加厚義眼矯正;如超過2mm,一般無法再加厚義眼,因為義眼過厚影響義眼運動,且壓迫下瞼。可於術後6個月手術矯正。如有眶壁骨折則需行眶壁骨折整複術(詳見第十三章)。

3.手術方法

(1)球後HA塊填充術

1)適用於輕度凹陷者。

2)方法:球後及球結膜下浸潤麻醉,沿顳下穹窿部球結膜剪開約8mm切口,沿HA球表麵向球後分離,取約4~5mm3的HA塊,以異體鞏膜完全包裹後植入球後,植入量以上瞼凹陷消失為度,行筋膜及結膜縫合。

(2)HA半球充填術

1)適應於中度以上的上瞼凹陷(4mm)者。

2)方法:球後及球結膜下麻醉,沿原結膜切口切開球結膜及筋膜,並分離至近上下左右眶緣。沿顳下鼻上直肌間打開異體鞏膜,並向HA球赤道部分離。根據上瞼凹陷情況,選取需再植入的HA球厚度,直徑與前次植入的相同。將HA半球平麵削成深凹狀,使其恰好蓋在原HA球表麵,再在HA半球前覆蓋單層異體鞏膜,與原異體鞏膜對合縫合。筋膜結膜分層縫合。結膜囊內置眼模。術後加壓包紮3~5天,術後3周配戴義眼。

(四)上瞼下垂

發生原因多由於外傷後提上瞼肌麻痹造成,此種情況可在外傷後半年內逐漸恢複,也可由於植入的HA球過大,術後組織水腫壓迫造成提上瞼肌麻痹,待組織水腫完全消退,3個月內多可恢複。但由於手術或外傷已造成的提上瞼肌的機械性損傷,上瞼下垂在術後3~6個月無恢複者,可行上瞼下垂矯正。如果提上瞼肌有肌力者,多可行提上瞼肌折疊或縮短術;如提上瞼肌無肌力者,則行額肌懸吊術(詳見本章第一節)。

(五)植入性囊腫

一般多發生在術後1~3個月,多發生在結膜傷口周圍,呈透明的小囊泡樣,為上皮植入性囊腫,多由於外傷或手術造成。

發現後即行手術切除。於顯微鏡下將囊腫切除幹淨,如囊腫前壁菲薄或後壁與其下組織粘連緊密者,可將前壁剪除,後壁上皮層暴露即可。

(六)義眼台術後結膜囊狹窄

結膜囊狹窄原則上應先行義眼台植入術,術後3個月左右再行結膜囊成形術。

1.輕度狹窄(結膜缺損<1/4)者首先行結膜囊分離,行羊膜移植。1個月後配戴義眼。

2.中重度狹窄者行結膜囊分離後,取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行瞼緣粘連術,待半年後行瞼裂切開,配戴義眼。

(七)肉芽組織增生

可見於結膜表麵肉芽組織增生,多有一細蒂與結膜相連,但也有長於深部組織甚至長入義眼台表麵者。原因不清,可能與特異體質有關,在羥基磷灰石血管化過程中新生肉芽組織過於增殖加之眶內的感染而造成,

處理:盡早手術切除,並可輔以抗代謝藥液局部應用。有報道行激光治療者,但肉芽組織的過於增殖及反複的複發終將導致植入物的取出。

(八)與鑽孔有關的並發症

1.孔洞偏斜在鑽孔時注意孔洞位置,避免發生傾斜,如已發生隻能調整義眼的位置,但往往不理想。我們病例中全部以電動鑽鑽孔,而且不行球後注射,這樣可明顯減少孔洞偏斜的發生。

2.義眼活動時出現異常響聲此為一種骨性傳導聲音,較罕見,一般為栓釘與義眼關節窩連接不良所致,可重新調整義眼。

3.栓釘脫出多與鑽孔處結膜下組織增生或孔洞內肉芽組織增生有關,必要時需要手術切除。但過度增生最終使栓釘無法插入而使鑽孔無效,嚴重者反複肉芽增生以致HA球最終被取出。鑽孔後孔洞肉芽組織增生發生率約為1%。預防方法:鑽孔孔洞不要過大,以3mm直徑為宜,並鑽入螺旋栓釘,這樣上皮組織可沿螺紋長入,栓釘固定牢固,因而不會與孔洞壁摩擦造成肉芽組織增生。近年來采用鈦釘植入,此並發症則少見。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