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遂吞之。腹有疾不能食,令尹入問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遣之而不行其罪,是廢法而威不立也;行誅,則庖宰、監食者皆當死,心又不忍,遂吞之。”令尹再拜曰:“王有仁德,病不為傷。”是夕,臥後而蛭出,心腸之積皆愈。
居翰改詔,國華稱疾。
五代張居翰,同光中為樞密,偽蜀王衍即降,詔遷其族於洛陽。關東亂,莊宗慮衍為變詔殺之。詔雲:“王衍一行並宜誅戮,已經印署。”居翰在密地揩去“行”字,改為“家”字,遂止族。其近屬偽官從行尚千餘皆免。
宋曹彬,字國華,諡武惠王。攻南唐垂克,忽稱疾不視事,諸將問疾,公曰:“餘病非藥可愈,願諸君共發誠心,誓不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焚香自誓,明日稱愈,遂克南唐,城中安堵如故。
子駿福星,西山活佛。
宋鮮於侁,字子駿。景祐初除利漕,上曰:“鮮於侁定利路役書,可為諸路法,移京東漕。”溫公曰:“東土民不聊生,福星往矣,安得百子駿布之天下乎?”
宋真西山先生知泉州,視民舒慘,猶己休戚,苟有毫發可以及人,不敢不盡其力。其去也,邦人為公立生祠,有詩雲:“西方又出一活佛,南極今添兩壽星。”
韓通收骸,溫叟瘞骨。
周韓通,少應募,以勇力聞。顯德二年,河北大兵之後,遺骸滿野,通悉收,瘞為萬家塚。
宋劉溫叟中丞,嚐令其子市藥,藥有天靈蓋,溫叟問此何從而產,對以人骨,即命瘞於郊外。
徐積避蟻,蘇軾放魚。
宋節孝徐先生積,自少戒殺,見聚蟻,惕然,惟恐傷之。
宋蘇東坡雲:“吾少不喜殺牲,近年始不殺豬羊,然間嗜蟹蛤。自去年脫獄,遂不殺一物。餉蟹蛤者放之水中,雖無活理,亦愈煎烹。親經患難,不異雞、鴨之在庖廚,不複以口體故使有生之類受怖苦耳。”又曰:“烹者則食,生則放之。”
子方馬老,魯恭雉雛。
魏田子方出,見老馬於野,問曰:“此何馬也。”禦者曰:“故公家畜也,罷而不能為用,故出放之。”子方曰:“少盡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不為也。”束帛贖之,窮士聞之,歸心焉。
東漢魯恭為中牟令,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使仁恕,掾肥親往察之,恭隨行阡陌坐桑下,有雉過,止其旁,旁有童兒,親曰:“兒何不捕?”兒曰:“雉方將雛。”親瞿然而起曰:“蝗不犯境,一異也;化及禽獸,二異也;豎子有仁心,三異也。”
曹王牆壁,景洪倉扉。
宋曹武惠王彬嚐曰:“自吾為將,殺人多矣,然未嚐以私喜怒輒戮一人。”所居堂壁壞,子弟請加修葺,公曰:“大冬,蟲蟄牆壁瓦石間,不可傷其生。”
五代劉景洪,世積善,號長者。景洪造倉囷,方〈隔〉眼扉,容烏雀入食,出入頻,頂毛多脫。人見雀頂無毛者,皆謂“劉家雀”。
濂溪窗草,伊川柳枝。
宋濂溪周先生,窗外草皆不鋤去,曰:“與自己意思一般。”
宋伊川程先生,哲宗朝在經筵,請曰:“陛下盥而避蟻是乎?”上曰:“然,誠恐傷之爾。”先生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一日講罷,上忽起戲柳枝,先生進曰:“方春發生,亦不可無故摧折。”
凡茲故事,純歸於正。用訓童蒙,養其德性。久久安習,蒙可作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