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解決難題,倍增業績同理心的第五重境界(1 / 3)

同理心的第五重境界,是本章將要介紹的“解決難題,倍增業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困難,這時候,老板都很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站出來,幫助自己解決難題。

除了能夠解決難題的員工能備受老板的青睞外,能夠不斷提升業績、不斷給老板驚喜的員工,老板也很愛重用。

為什麼解決難題和倍增業績的員工最容易受到老板的賞識呢?因為這樣的員工,對企業的發展能起到特別大的幫助作用。要成為善於“解決難題,倍增業績”的員工,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下麵是幾點建議:

做問題和困難的“終結者”;

凡事當機立斷,盡快著手解決;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什麼時候都用業績說話;

努力上進,不斷創造出好業績;

帶著靈魂工作,用業績證明自己;

付出更多努力,增大競爭優勢。

做問題和困難的“終結者”

想成為職場成功人士,就一定要能“問題到此為止”,認真對待每個問題,即使不屬於我們工作範圍內的,也要能在第一時間力所能及地把問題處理好。

據說,前美國總統杜魯門上任之後,便在辦公室門口擺了一塊牌子,上麵寫了“Box stop here”字樣,翻譯成中文就是“問題到此為止”。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解決,不要把它丟給別人。

在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在問題和困難麵前,人們表現出來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在問題麵前,有些人要麼逃避問題,要麼對困難的解決淺嚐輒止,推諉塞責,習慣於把難題推給同事甚至老板去解決。

但也有這樣一些人,在困難麵前,總是勇於承擔,積極地去想辦法解決掉,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板少一些麻煩,讓同事少一些辛勞。這類人的做事原則就是“Box stop here”。他們總是扮演著問題和困難的“終結者”的角色。

通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我們不難看出,前者是一種缺乏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人,後者則是對工作積極向上、勇於擔當、辦事得力的人。後一種人總是能比別人想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總能確保難題的解決。因此,這種人最受企業的歡迎、領導的喜歡、老板的青睞。

一家法國公司在印度訂購了一批手機零部件,由於數量巨大,所以法國公司專門派了一位經理來印度監督生產。

來到位於印度的生產車間後,這位經理發現,生產設備和生產質量都很過硬,做出來的成品比法國公司的要求還要嚴格。因此,他感到十分滿意,也就不再刻意去檢查和監督了。

有一天,他閑來無事就溜達到車間去轉悠。就在他觀察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個工人正從生產線上挑出一部分零部件放在旁邊。他上去仔細看了一下,並沒有發現挑出來的零部件有什麼問題,於是就好奇地問道:“這些零部件為什麼要被挑出來呢?”

那位正在工作的工人回答說:“那是不合格的次品。”

法方經理有些不解地問:“我看不出這些零件和沒有被挑出來的有什麼不同呀?”

那位工人拿出一個零件說道:“你自己看一下,這裏有一個小小的瑕疵,不夠平整,這是因為在製作過程中金屬不均勻導致的。”

法方經理表示:“這麼大的一個零件,這麼小的一點瑕疵,又不會影響使用,為什麼還要被挑出來呢?”

那位工人很幹脆地說:“我們既然工作,就要做到最好,不能在我們這一關就出現瑕疵和紕漏。我們的原則是,隻要有問題,就一定要挑出來並解決掉。”

聽到這裏,法方經理微笑著點了點頭。隨後,他給自己的公司發了一份郵件,內容是:“在我們的檢驗和使用標準中完全合格的零件,在這裏卻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被當作殘次品挑出來。這樣的工作態度堪稱典範,這樣的企業也絕對值得我們信任。因此,我建議公司可以與該公司簽訂長期供銷合同,而我也沒必要再待在這裏監督他們的工作了。”

印度零件生產企業的做法確實令人欽佩。他們這種把問題止於一開始的做法,是贏得客戶信賴的絕佳行為。

其實,無論哪一家優秀的公司,都有著健全的機製,去管理和要求工作的結果,讓員工們從內心裏樹立起一種“問題到此為止”的理念。作為員工,我們也必須以同樣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問題。這同樣也是老板和領導們對我們的期待。

一位著名企業家曾說過:“作為一名員工,必須停止把問題推給別人的習慣,應該用自己的意誌力和責任感,立即行動,處理這些問題,這樣才能讓自己盡快地成長和成熟起來。”

然而,在有些公司裏,總是存在著一些與這種精神相悖的員工:自己能夠完成的事,卻偏要推給別人幹;今天能做好的事,卻非要拖到明天做。這種習慣於推卸責任和做事拖遝的員工,其實很容易給公司帶來這樣那樣的麻煩與問題,帶來各種不良後果。更重要的是,這對員工本身也有百害而無一利。

想成為職場成功人士,就一定要能“問題到此為止”,認真對待每個問題,即使不屬於我們工作範圍內的,也要能在第一時間力所能及地把問題處理好。

小劉、小楊和小霍都在同一家公司供職,都在銷售部做業務員。一直以來,公司產品的質量很不錯,銷路也很不錯。但由於貨款返回得不及時,使得公司還是出現了一定的經營困難。例如,有一位客戶半年前就購買了價值近50萬元的產品,卻遲遲不肯支付貨款。

於是,公司決定派小劉前去討賬。然而,小劉此行以失敗告終。那位客戶根本就沒有給他好臉色,對方說,那些產品在他們那個地方銷售得很一般,讓小劉過一段時間再來。

小劉不想得罪公司的客戶,同時又想,反正客戶欠的是公司的錢,又不是我自己的,要不回去就要不回去,反正早晚人家也會給。於是,小劉無功而返。

過了幾天,公司派小楊前去討賬。這一次,那位客戶依然沒有什麼禮貌。他對小楊說,自己資金周轉很困難,讓小楊體諒自己的難處,還說等資金一到位,就立馬支付貨款。小楊也隻好無功而返。

接著,公司又派出小霍前去討賬。小霍跟客戶見麵後,就被對方指桑罵槐地教訓了一通。客戶說,你們公司幾次三番的前來催債,擺明了就是不信任自己,再這樣的話,以後就沒有辦法再合作了。

這一次,小霍和小劉、小楊不同,他沒有被客戶的氣勢給嚇退,而是見招拆招,想盡辦法和客戶周旋。小霍覺得,自己的兩個同事都沒能成功,公司又派自己前來,這說明了公司對自己的信任,自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所以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把債務討回去。

經過小霍一番軟磨硬泡,那位客戶實在拗不過小霍,最後隻得開出了一張30萬元的現金支票,並答應小霍餘下的20萬元錢下個月一定會付清。

當小霍拿著支票去銀行取款時,問題又出現了。原來,小霍被銀行工作人員告知,該客戶的賬上隻有200元,不夠支付30萬元的支票。很明顯,那個客戶又耍了個花招。這分明是給了小霍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

可是,第二天就是“十一”國慶節,自己再退回支票的話,就會讓公司耽誤好幾天的收賬時間,那樣對公司來說也是一筆不少的損失。

想到這裏,他決定讓問題到自己這裏為止。於是他靈機一動,自己拿出來100元錢,把錢存到了客戶公司的賬戶裏。然後,支票就可以兌現了!

看完這個故事,你是否在為小霍的聰明、負責感到欽佩呢?也許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少人都會像小劉、小楊那樣在困難麵前退縮,把那些有難度的事情推給別人去解決。然而,這樣的態度,隻會給自己帶來工作上的失敗。

隻有像小霍這樣,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才智,遇到問題時絕不退縮,而是努力去想辦法解決,做到“問題到此為止”,才能受到老板的信任和青睞,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好的發展,獲取更多的重視。

總之,在職場中,我們一定要謹記和盡可能做到這句話:“讓該解決的問題到此為止。”

同理心思考題

1.請談談你對“問題到此為止”的理解。

2.印度零件生產企業的做法能給你什麼啟發?

3.為什麼像小霍這樣的員工更容易被老板青睞?

凡事當機立斷,盡快著手解決

不能當機立斷,立馬執行,既會影響工作的進展,又可能造成人、財、物的損失。所以,凡事都應該立即行動,馬上解決,絕不拖延。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早上9點鍾準時坐在了辦公桌前,想著今天要完成多少工作,甚至還寫下來貼在辦公桌前提醒自己。可是,一天過去了,才發現自己聊聊天、喝喝茶、接接電話,居然什麼事都沒有幹成!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拖延”現象。

很多時候,正是拖延在無形中消磨掉了我們本該充分利用的時間,影響了工作的進度和效率。如果長期如此,拖延勢必會影響我們在職場中前行的腳步,最終成為阻礙我們事業發展的“罪魁禍首”。

所以,無論你有多少個興趣點,也不管你有多少繁雜瑣事,都要集中精力,按計劃、按要求地處理好一件又一件工作。

阿蒙羅在新西蘭一家牧場做工人,由於他工作效率一直很低,所以幾年下來依然是個普通工人,始終得不到老板的重用。

他自己也為此深感鬱悶,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阿蒙羅似乎看不到一點點事業成功的希望,為此,他幾乎都快患上抑鬱症了。

阿蒙羅不想讓自己再繼續消沉在這樣的狀態裏,於是開始尋找方法,讓自己走出這種心理困境。後來,他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這位醫生名叫格瓦特。

阿蒙羅見到格瓦特後,很有禮貌地說:“我想請教您,作為知名的心理醫生,每天要麵對那麼多繁雜的工作,您是怎麼處理的呢?”

格瓦特看看阿蒙羅,友好地說道:“我來問你,今天你的工作都完成了嗎?完成得怎麼樣呢?”

阿蒙羅搖了搖頭說道:“我今天一起床就為來您這裏做準備了,再說現在還是早晨,一天才剛開始,我回去以後再做工作就可以。”

格瓦特笑了笑,說道:“但是,我已經把今天的工作全部完成了。”

阿蒙羅聽後,愣愣地看著格瓦特,沒明白他的意思。格瓦特進一步解釋說:“你一定要警惕那種使自己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的習慣——我指的是,拖延磨蹭的習慣。要做的工作即刻去做,等工作完成後再去休息,千萬不要在完成工作之前先去玩樂。如果說我是一位成功者的話,那麼我想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此時,阿蒙羅仿佛醍醐灌頂,他認真回想起這些年自己在工作中的拖延行為。然後,他拜謝了格瓦特,匆匆地離開了。

也正是從那天開始,阿蒙羅痛下決心改掉了自己拖拉磨蹭的壞習慣,全身心地集中精力地做起工作來。他為自己訂立的標準是:這一秒要做的事,絕不拖到下一秒;今天要完成的事,絕不拖延到明天。

兩年後,阿蒙羅成了這家牧場的一個中層骨幹。又幾年後,他成為了牧場的高層管理者。

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拖延、磨蹭等習慣對工作的完成是非常不利的。換言之,我們要想讓自己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就一定要擺脫拖延的習慣。

作為員工,如果對事情、問題和困難不能當機立斷,立馬執行,既會影響工作的進展,又可能造成人、財、物的損失,最終讓我們悔之晚矣。

我們不妨看一看下麵這個有趣的故事:

有個商人帶著他的仆人到遠方的一個集市上去賣東西。那天生意很好,商人早早地就賣完了其所帶的貨物,然後高高興興地和仆人準備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商人對自己的仆人說:“今天回去得比較早,我們路上不用太著急,隻要天黑前能趕到家就行了。”於是,主仆二人時而騎馬,時而下來溜達著慢慢悠悠的往前走。

快到中午的時候,他們來到了一個小村莊,倆人就停下來休息,等吃過午飯再接著趕路。在上路前,仆人發現馬後腿的鐵蹄上掉了一根釘子。他就把這一情況告訴了主人。

商人看了看,說:“不就一根釘子嘛,沒啥大問題,還有不到5個時辰我們就能到家了,肯定能堅持。”

又趕了一段路後,主仆二人再次休息。這時候仆人發現馬蹄鐵掉了,便就將這件事告訴了主人,並建議道:“我們還是在此地再打一個吧,免得耽誤了我們趕路。”

“慌什麼?還有不到兩個時辰我們就到家了,再重新打鐵蹄,我們要什麼時候才能到?就那樣吧,缺一個並無大礙。”商人有些不耐煩地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