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阿魁在麗江古城五一街王家莊巷42號找到了一個納西小院。這個院子先前也是一個客棧,名叫“淨土客棧”,是一位修持淨土宗的居士開的,對方轉讓院子時,客棧書架上還留下了不少佛教書籍。
阿魁說,當時媽媽很喜歡“淨土”兩個字,但自己卻擔心顧客的心態沒有這麼超然,怕因此限製了遊客的選擇,猶猶豫豫沒有定名。後來,有一天突然靈機一動,決定給客棧起名“紅塵淨土”,因為自己是從紅塵俗世裏跑到麗江來尋找心靈淨土的,其他來自大城市的遊客又何嚐不是如此?並且從“淨土”到“紅塵淨土”,也是順遂因緣,想到這裏,終於拍板了。
在客棧的木匾招牌上,紅塵淨土的旁邊,還加了一個“心靈的烏托邦”,這是阿魁對紅塵淨土的另一種詮釋。紅塵淨土的網站上,有如下文字:
阿魁,一個想要找回真正自己的人,自稱“台灣納西族”。2007年,阿魁第一次來到麗江,被麗江風物和人文所打動,決心留在麗江生活。在那些嫵媚妖嬈又不失溫馨的民族布藝裝飾裏,神秘的紗幔背後,配合迷離交錯的燈光,迷醉在紅塵淨土那如夢如幻的民族風裏;午後掠過朦朧的紗幔,是夢幻般斑駁的樹影;光腳踩在纖塵不染的木地板上,冰涼的觸感,靜謐中蘊涵著濃濃的激情;在那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調裏,它就像個調色盤,把奢華和頹廢,絢爛和低調等情緒調成一種沉醉色,讓人無法自拔。
走進客棧,即可看到一個書架,上麵擺放著各種人文哲學類的讀物,信手抽出一本,是印度哲人克裏希那穆提的心靈讀物。紅塵淨土的網頁上還說:一杯茶、一本書、一份執手的愛,在柔軟的陽光下或倚、或躺著靜靜地沉澱時光,靜心地品悟生活,體悟何為淨土。在不斷的遊走奔赴中,邂逅了烏托邦似的麗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紅塵淨土。
阿魁說,當決定在這生活後,便用心建設這個紅塵之家,真正開始擁有一直想要的生活。而在那些古舊的巷陌裏,疏影搖曳,流水潺潺,漂泊、迷亂的腳步就永遠停留在此。在紅塵淨土,“拉開天窗,看見流星點亮的夜空,煙花滿天,即使明天還會去到遠方,但心將永遠迷戀這片淨土不再離去。”
2008年7月23日,紅塵淨土客棧正式開業。第一批客人當中,有一位留學加拿大的成都女孩,那天剛好是她的生日。阿魁帶著客人們去古城五一街“38號”酒吧,為這個女孩慶生。去過“38號”酒吧的人都知道,那裏除了有滿院花草和音樂火塘,還有令人難忘的“三寶”:一是掛在牆上的油畫“佛之淚”,很多人看到這幅畫後都情難自抑地熱淚盈眶;二是酒吧主人,他們是一對夫婦,男的是江蘇人阿泰,女主人是才情非凡的上海美女蛛蛛,很多去過“38號”酒吧的人,都成了這對夫婦的好朋友,並對他們念念難忘;三是這家酒吧的“黯然銷魂”酒。
那個夜晚,阿魁至今無法忘懷。當朋友們為那個成都女孩的生日祝福時,她站在“佛之淚”油畫前,雙手合十,淚流滿麵。
阿魁說,紅塵淨土剛剛開張,他就帶著客人們去為這個女孩過生日,覺得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在他眼裏,紅塵淨土不僅僅是客棧,更是自己和朋友們心靈的港灣,因此,才會如此熱愛,如此投入。
4
阿魁說,在他的生命曆程中,僅有兩次“一見鍾情”,一是遇到麗江,再有就是遇到他的現任女友菁菁。
1998年,阿魁還在台灣時,有一次與朋友在KTV聚會,進來了一個女孩,他看到她第一眼後就驚歎: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出現啊!感覺眼前的這個女孩既模糊又清晰,“模糊”是因為見到她之前無法描述她,“清晰”是因為見到她後一下就“套”進去了。自己想找的人就是她,這是一生中唯一的“真愛”。
阿魁說,遇到菁菁後,才懂得什麼叫愛,什麼叫刻骨銘心。
當時家人都反對他和菁菁結合,但愛情的火焰已經形成燎原之勢,是誰都擋不住的。
兩人在台灣相處6年,來大陸時忍痛離別。近期,菁菁剛到麗江不久,相隔天涯的有情人終於再度團聚。
說到愛她有多深,就要談到恨她有多深。有一次,兩人因為感情問題,衝動之下,阿魁開著車直接撞向一棵大樹。他說,這輩子,遇到菁菁後,算是有了“對手”,有了可以降住他的人了。以前在台灣,他是天不怕地不怕,敢闖敢幹的人,單是跟人打架,就曾經把兩個人打成植物人。現在,有了心上人菁菁,阿魁開始醒悟,開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要為他所愛的人好好地活著,好好地工作。